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郭咏“零捐款”的公益事业

发布时间:2022-02-25 09:59:53 浏览数:

zoޛ)j?v
F;iu;Z生活费就靠年仅十几岁的叔叔给人打工供给。日子在寒来暑往中一天天地煎熬着。1997年,郭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他付不起每年97元的书费和学费。看到小伙伴们都背着书包去了学校,他向奶奶哭着要去上学,无奈的奶奶只能和他一起抹眼泪。看到奶奶流泪,懂事的郭咏没有再哭闹,只是经常跑到教室门外听老师讲课。山村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5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不管老师讲几年级的课程,不管是否能听懂,小郭咏都趴在窗外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在村委会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小郭咏终于走进了校园。

在外打工的叔叔干活不惜力气,为人厚道,淳朴、诚实的品行得到了人们的赞扬。1997年,叔叔到了临汾石油公司工作,虽然生活仍然过得紧紧巴巴,但家庭因此有了稳定的收入,整天愁眉不展的奶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1999年,叔叔被提拔为石油公司的会计,奶奶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然而,厄运却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2002年2月,叔叔正值夜班,凌晨3时,几名劫匪窜入石油公司,为了保全国家财产,叔叔在与劫匪搏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家中的顶梁柱骤然间再次坍塌,奶奶不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一病不起。从此,整个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年仅12岁的郭咏的肩上。

自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郭咏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他学习非常刻苦,尤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三年级时,一次老师给学生读报,郭咏第一次看到了报纸上的现代诗。他突然觉得,这个东西他也能写,于是就开始学着写诗。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作家、文豪,甚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叔叔的意外被害对奶奶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也让郭咏的梦想几尽破碎。他不想就此放弃学业,他决定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这个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利用假期和周末,涮盘子、捡垃圾、贴广告、当家教……靠着打工维持学业,同时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家。每天晚上,他都把自己的经历和梦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幸运的是,他的作品陆续开始发表,也因此获得了一些稿费,在学校小有名气。

2005年,郭咏年迈的奶奶因高血压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郭咏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打工。2007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追求勇气》在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少年组一等奖。郭咏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到高中毕业,郭咏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60余篇,还有自创小说两部和800余首诗歌。但缘于经济的制约,他未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18岁时,挚爱的奶奶也过世了。生活的磨难也让郭咏更多地理解和懂得了与他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感受,面对他们,郭咏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热衷于公益行动。当大家对艾滋病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积极地在临汾市“绿色港湾”做防艾宣传志愿者,被誉为临汾“防艾志愿第一人”。

成立公益联盟

2008年,18岁的郭咏幸运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第一次离开了故乡;18岁,家里惟一的亲人奶奶病逝了;18岁,郭咏决定开始去帮助更困难的人。这个本来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决定要尽其所能去关爱别人。

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看到有社团在招志愿者去做公益活动,郭咏兴冲冲赶去报名,却被拒之门外。并不是大家不接受他,而是做“公益活动”需要捐50元钱,对他来说,这是笔不小的开支。“没钱,不好意思,你不能加入。” 贫困就不能做公益了吗?能不能做一个“不需要捐钱,但求出力的一个公益组织呢?”他决定先从自己开始,向孤寡老人、临终患者、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

2008年9月28日,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个月末,郭咏发起成立了北京首个由学生发起的社会NGO组织——“北京公益联盟”,联合所有联盟内外的公益组织、媒体、学校、企业、机构、政府官员、明星、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到中国公益活动中来,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尤其是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进行救助、资助。同时向孤寡老人、临终患者、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

“北京公益联盟”迅速得到了志愿者的支持和响应,此后的每个周末,郭咏和志愿者都会赶到聋儿康复中心,和这些孩子们呆在一起,陪他们玩耍,教他们发音。而所有需要支出的费用都由他一个人承担,甚至包括志愿者往返海淀聋儿康复中心的车费。郭咏说,志愿者能聚集起来做公益活动已经很难得了,怎么还能让人家贴钱?为了维持公益联盟的运作,3年多中,郭咏贴了差不多5万元钱,而这些来源于他平时的勤工俭学。生活中,他非常节俭,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10元钱以内,同时还兼职多份工作,他笑了笑,说:“虽然事情非常多,但平常少睡一点就把做事的时间省出来了。”

由于学校在远郊区延庆,每次去他都需要早上5时起床,往返倒车在路上就要要费7个多小时,晚上才回到宿舍,平时还有兼职打工。即便如此辛苦,4年多以来,郭咏和志愿者们每周末都会过去陪孩子们,就像定时团聚的亲人。他说:“孩子们听不到声音,但他们知道你好,就把你当成亲人一样,每周都盼着你来,我就觉得特别温馨。”聋儿康复中心的80多个聋儿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聋儿康复需要昂贵的费用,很多家庭已经卖掉了房子,父母还都双双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半年才能看到一次父母。一个叫范杰的聋儿已经两年没有见过爸妈。范杰第一次出现在郭咏眼前时的样子,让他终身难忘。没有任何表情,眼神中有点冷漠,更多的是恐惧。这种样子让郭咏想起了年少的自己。从进入到聋儿范杰的世界那一刻起,郭咏觉得自己像重过了一遍自己的“第二人生”。而这次不同的是,他能将孩子心中那片阴影拂去,将那扇窗打开。4年时间,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帮着范杰学会了唱歌、跳舞,和正常孩子一样上了巨山小学。但郭咏心中,觉得是范杰帮了他:“我给孩子爱,我从中也得到了爱,这成为我的一种心理寄托,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不再孤独了。但他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帮助更多的人。

历经艰难,“北京公益联盟”目前已发展成一个注册志愿者超过万人的大型公益组织。活动范围也由助残工作扩展到敬老、交通协管以及外来打工者关怀等方面。由于在公益领域的出色表现,2009年11月,郭咏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慈善工作者;2011年1月,“北京公益联盟”获2011年经典城市国际论坛城市贡献奖。

有爱,无障碍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不幸的人,他们有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有的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有的因双腿残疾而无法正常行走,有的因双手残疾而无法正常生活,他们就是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残障人士。为了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了解社会,2011年10月,郭咏又开通了残障人求助热线“有爱,无障碍”。他和志愿者们靠人力托举,目前已经帮助500多位出行不便的轮椅残障人士实现了游故宫、长城、央视塔等景点的心愿。

在北京有一些老人,因为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故宫近在咫尺,他们却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过。郭咏和志愿者们为实现老人们的愿望,费尽心思。他们依靠人力托举,将一个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士抬进故宫。游览故宫后的王桂芬说:“我五十多年从来没有去过故宫,真的从心里边感谢他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此之外,郭咏还组织志愿者帮残疾人去登长城,车费2000块,门票1600块,这些全都是他自己掏腰包的。而北京公益联盟成立至今,从来没有接受过外界任何捐款,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残障人士。

然而,做公益总是要花钱,“零捐款”的公益也并非是一点支出都没有的,对于加入组织的爱心人士来说,他们只需要出力,出爱心就足够了。而作为北京公益联盟的主席,活动的主办人,郭咏在这四年来,将其打工的近五万元都用到了公益事业上。大学期间,每天下午3点半以后,郭咏就开始做兼职,一般每天要工作4—5个小时,饭菜就是馒头就咸菜。“一个月,卖U盘和软件能赚800块,写稿的稿费能有500—1000块,给网站做软件能赚800块……”在课堂之外,郭咏自己的打工计划排得很满。打工赚下的这些钱,全部都用在了公益上。

有一次,他组织志愿者陪同一些残障人士去看动物园海洋馆。他去向动物园海洋馆的经理申请,看是否能为这次公益活动免票,经理则问:“你这个公益活动,能确保几家媒体来,我们的版面能发多大?”郭咏没吭声,他拿出打工的钱帮全部人员买了票。活动搞了几次,两个多月以后,动物园海洋馆的经理知道了,原来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学生竟然是自己打工赚钱来为这么大的公益活动买单,他主动邀请郭咏来做一次公益活动,并明确表态,媒体来不来无所谓。郭咏觉得那一刻自己最有成就感:“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一些思路,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钱、为了名。”

在联盟志愿者当中,大多是社会爱心人士,年纪最大的已年过耄耋。38岁的志愿者张先生是一名土建工程师,一年来已经连续4次参加了聋儿康复活动,他对郭咏尤为钦佩:“小伙子很棒!他让我改变了对90后的看法,也谢谢他给我提供了这个做公益的平台。”参加志愿活动的大二学生小张得知联盟主席郭咏和自己同龄时,大吃一惊。她不知道的是,郭咏4年前孤身创办联盟时,背负的是亲人相继辞世的伤痛和高达十余万元的债务。而今天,郭咏身边已经团结起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

前不久,郭咏应邀参加了湖南卫视“十八岁成人礼”的大型晚会,他的演讲感动了更多的人。他说,“其实公益很简单,不是我们拥有多少钱,拥有多少社会地位才能做公益,其实在公交车上让座,或者帮一个盲人过马路,这就是我理解的公益,很简单。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的心,伸出双手就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我们连续几次教一个聋儿说话,他终于开口叫你一声哥哥的时候;当我们退着一个坐着轮椅的叔叔阿姨,游了一天故宫离别时,他我这你的手说谢谢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我们已知坚持下去的动力。”郭咏和北京公益联盟的志愿者们会一直坚持下去,把快乐传递下去,把公益坚持下去。

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郭咏,口音已经找不到山西省汾西县邢家要乡金枝头村的味道。但他的装束,和4年前刚上大学时一样,仍然与这座大都市隔着很远——称不上发型的短发、灰白色的格子衬衣、看不出牌子的牛仔裤、厚厚的白球鞋,还是显得有点土气。而他那帮助他人的爱心和发展公益事业的信心也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临近毕业的郭咏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开始找工作,应聘时,他从不介绍自己的“公益背景”,只想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积累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留在北京,有一份稳定收入。而这一切,就是为了继续他的“零捐款”公益事业。

历程评述:

郭咏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他有梦想有一颗善良温暖的心,打动了所有被他帮助的人。从开始到现在,“北京公益联盟”从来不接受过志愿者募捐,或者企业募捐,他们致力于“零捐款”的公益事业,用身体力行的行为告诉大家,其实公益很简单,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的心,伸出双手就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上一篇:工人群体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上一篇: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