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质疑“冰臼”

发布时间:2022-03-16 09:17:21 浏览数:

摘要 “冰臼”引发学术争论,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该文根据现有研究文献资料,依据地质科学原理和方法,指出“冰臼”的分布区域的不可信,所谓的“冰臼”却是“壶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从形成机理推论,“冰臼”不能成为冰川的佐证,对研究冰川亦没有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冰川区并无“冰臼”的发现,冰川的特性也决定了“冰臼”的不存在。因此推论“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冰川 槽谷

1 关于冰臼的来源和影响

“冰臼”,一词源于《地质辞典》的解释:“在冰川作用范围内,由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伏的岩层产生漩涡状的深坑,称冰臼”。而《辞海》、《汉语大词典》、《地理学辞典》等辞书均无表述,可见“冰臼”是够“专业”的。直至世纪之交,情况才有了根本转变。

“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由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位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到各地考察“发现冰臼”,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争相报道。“目前,有的冰臼分布区已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风景区等,”“几乎造成中国人将壶穴当成冰臼”的局面,并有了第一本专著《发现冰臼》面世,书称“冰臼”为“中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远古冰川时期的奇特地质现象”等等,提出了“冰臼最新理论——冰说”。由此形成以韩同林为首的“冰说”学派,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同,但也遇到了界内人士的反对。

2 “冰臼”引发地质学地理学学术上的世纪之争

1998年3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打破常规,旨次联合召开冰臼成因的专门研究会”却没有定性结论。《热带地理》自1999年19卷第1期登载陈华堂、丘世钧、黄山、范小平、揭两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为起始,陆续发表争论文章,至2002年第22卷笫1期的专家访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谈“冰臼”与“壶穴”,“贵刊已发表了足够多的文章,争论可以暂时结束了。”而停止发表此类文章。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发现冰臼”又频见报端。“冰臼”是否存在,是否能成为冰川活动的例证?是“冰臼”还是“壶穴”?“当务之急是开展学术讨论,明辨是非。”地质学界是该有个结论了,应该还世人以明白。

3 质疑“冰臼”

3.1关于“冰臼”分布区的质疑

根据《发现冰臼》书中收集的资料来看,“冰臼”在中华大地上普遍分布,大多发育在花岗岩石上,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在南方现代河流发育最易形成壶穴的河谷区;而在现代冰川发育、第四纪冰川没有争议的,“冰臼”最可能发育地区——青藏高原上,却仅有据郑本兴本人并不认为是“冰臼”的资料:“西藏樟木喜马拉雅山南坡波曲河峡谷旁有许多河流漩涡磨蚀形成的凹坑——“壶穴”、“西藏拉萨北部的色拉寺旁一大的花岗石的顶面上,有数十个凹坑,郑等人认为是人为开凿而成的用于天葬砸死人骨头之用的小凹坑,而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库勒则认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河北区调队的张工程师介绍,……在噶尔亚沙之西南约20公里的北沟中,在巨大的花岗岩冰川漂砾之上有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冰臼分布。”但根据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山地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中的结论,“我们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达成以下的基本认识:首先,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冰川发生过……至于银杏和水杉这些第三纪甚至中生代残遗下来的植物能在中国保存,更是与冰川广泛发育的观点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冰臼”不可能在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地区广泛分布。

然而,多方面的信息表明:罕见的“冰臼群”却在无第四纪冰川存在的南方河谷地区被普遍发现,历两三百万年竟保存尚好;“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最长、最大的山脉,又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接界的山脉,到此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学者数量特多。”并没有发现“冰臼”。“据了解,韩同林曾17次深入青藏高原考察古冰川。”为什么也没有自己的发现?是疏忽了,还是根本没有?可见,“冰臼”可信度是有问题的,因此仅从“冰臼”的分布区,可以看出其不可信!

3.2是壶穴,不是“冰臼”

关于壶穴,《地质辞典》的表述为“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但《发现冰臼》作者认为壶穴是不存在的,“经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证实,‘壶说’这一传统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按照急流漩涡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向在地面上进行磨蚀,永远无法形成像冰臼那样的洞穴。”、“像冰臼那样的洞穴。……而只有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垂直向下强烈冲击基岩才有可能形成”。可见在“冰臼’"论者视野里只有“冰臼”,并以此推论第四纪冰川曾遍及全中国。 但“地质专业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经诸多专家对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冰臼”的实地考察论证,最终却认定是“壶穴”。如老地质队员杨树庄考察广东丰顺大龙华乡井窝排,认定是“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造成的,即河流流水造成的。”是‘壶穴’不是‘冰臼’——我国科学家专程赴揭西现场研讨。”“湖南省地质学会组织省内多位地质权威专家赶赴茶陵现场勘察。……召开了专门的现场学术时论会。研究会纪要宣布,茶陵发现的这一地貌确是壶穴群,而非之前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冰臼群”。《广东无两高,何来“冰臼群”》,据我国地貌学权威曾昭旋教授等介绍,高纬度、高海拔两个条件在广东境内均不具其一,冰臼之说是常识性错误。

韩同林、陈尚平在福建福安考察时认定蟾溪河谷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王绍鸿教授以地层古生物资料,现存大量孑遗植物,形成冰川条件,蟾溪河谷实地考察等方面论证了“福建第四纪不可能有冰川活动”,“所谓冰臼,实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的壶穴”。

3.3“冰臼”不能成为冰川活动的证据

假定有“冰臼’,存在,也不能成为冰川活动的证据,这是因为,《地质辞典》解释壶穴时指出“类似的地形也可以出现在冰川的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老地质队员理解为“是壶穴与冰臼的成因不同,但形成的机理是相同的。”施雅风院士认为,“从形态上说,两者没什么区别,……从成因上说,两者都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可见,“冰臼”与“壶穴’,是地形上类似,形成的机理相同,是大自然的异曲同工之作,即在形态特征和形成机理上难以区别,丙此,《地质辞典》将其定义在“冰川作用范围之内”的是“冰臼”。也就是说,要认定是否“冰臼”,必须先确认是否由冰川作用形成的,“而不是首先认定其为冰臼,并以之说明当地发生过冰川,如果仅仅根据形态作主观臆断,那就难免指鹿为马。”

因此,“冰臼”不能等同于业内公认的、单一成冈的U型谷、角峰、冰斗等冰川地貌特征显著,对冰川的存在具有指示意义的冰川遗迹,对其深入的研究亦无现实意义。

3.4“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冰臼”为何在近期内才大量被“发现”?是缘于上述的,对冰川的存在不具指示作用,还是“冰臼在冰川地貌家族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很不起眼和为人‘瞧不起’的地位。”为何“地学界一直停留在存在的基础上”。还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而错把“壶穴”当“冰臼”可以宣扬的结果?

是否可以理解为。从理论上讲“冰臼”是“存在”的,即根据《地质辞典》“冰川内急流湍水……是可以形成冰臼的”,但有诸多迹象表明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作如此认定,主要理由有:①正如杨树庄所言“否定冰臼的成立,要害是‘冰臼群’的地质分布特点。”而目前我国东部所发现的“冰臼”都分布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冰川发生过”的地区,经各地专家实地论证的结果却是壶穴(瓯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②我国多次组织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和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建立了专门的冰川冻土研究所,以50年对冰川的研究,也无一例“发现冰臼”。③游人如织的玉龙雪山冰川公园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主峰“大约100平方千米的面积覆盖着冰川”的勃朗峰,也无一人拍摄到“冰臼”。④冰川消融区前端应是“冰臼”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仅中国“总共有46298条冰川”,全球冰川数最众多。竟没有人在哪一条冰川消融区冰舌消退的裸迹地上发现有“冰臼”。难道只有古冰川能产生“冰臼”?孰知“现代冰川是第四纪米次冰期冰川的继承者,而不是冰期冰川的残余物”。其它冰川遗迹都可以在现代冰川中找到。为什么惟独没有“冰臼”?“冰臼”为何客观上不存在?这从冰川本身的特性中不难找到答案。冰川的侵蚀力是巨大的,“冰川底部的石块突出冰外时,就成为铁犁和锉刀一样的有力工具。……冰川底部就象砂轮一样,在滑动过程中不断锉磨冰床”从而改变了基底状况,形成了u型冰川槽谷。“u型谷正是冰川为本身创造出的理想断面,因为流体只有当所通过的断面达于平均深度最大时才能畅通无阻。……美国加里弗尼亚州的约斯特槽谷深900-1200米,只是冰川的下蚀量就有450米”、“阿拉斯加的谬尔冰川以含沙量计,每年流域蚀低19毫米冰川侵蚀力如此之大,“冰臼”何以存在?由此,完全有理由推论:“冰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各地发现的“冰臼”都分布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冰川发生过”的地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不是“冰臼”!现代河谷中发育的凹穴是壶穴,北方一些地方的“风锅”亦有结论,其它地质作用也可以形成凹坑。迄今为止,在现代冰川冰舌前缘的裸迹地上并没有发现“冰臼”。因此,现实中“冰臼”是不存在的,其根本原因是冰川巨大的侵蚀力足以使“冰臼”荡然无存!“冰臼论”是一种伪科学。

上一篇: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上一篇:张景廉先生印象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