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由一道学业考试题引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14 08:41:41 浏览数:

浙江省2009年初中社会·思品学科学业考试(衢州·舟山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第22题):

阅读地图,回答问题(10分)

(1)任选一图,写出整幅图的经纬度范围。(4分)

(2)图一、图二所示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请列表进行比较。(6分)

(提示:从地理位置、主要地形、气候特点三方面作答)

从考试要求来看,第22题考的是“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C级要求)和“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B级要求)两块内容。从命题者的意愿来看,对(1)题,学生应该可以得满分。对(2)题,通过比较内地的衢州地区(图一)和杭州湾、舟山地区(图二)的自然环境,学生即使不能得6分,也应该得4分,毕竟总体上这是一道稍难题。

但仔细地研读第22题后,笔者发现这道题难易程度实际上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属于稍难题,而是介于稍难题与较难题之间。(1)问要求写出整幅图的经纬度范围。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对初中学生本来就是个难点,平时教学仅要求学生写出某地的经纬度位置。现在,试题要求学生写出整幅图的经纬度范围,难度就出来了。在实际解答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该小题的要求,答成图的经纬度位置;而两图经纬网的非对称性要求,更是提高了该小题的难度。另外,一般在黑白地图图例中,实线表示河流,而试题中的实线表示的是地形分类界线,很容易使学生误把这两条地形分类界线看成河流,这明显增加了考生读图的难度。(2)问要求列表比较两地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由于两图所反映的地区同属于浙江省,图一是浙江的衢州地区(舟山考生不一定知道是衢州),图二是浙江的舟山地区(衢州考生不一定知道是舟山),因此,学生要写出两地的不同点,难度是较高的。特别是其中要求学生写出“两地‘气候特点’的不同”的要求,难度更大。两地同属于浙江,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这让初涉地理知识的学生如何写出不同点?对不知道两地都是浙江地区的学生,则还需多一个思考环节,即只有根据两图的经纬度核查了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如《历史与社会》七上第42页)和中国气候分布图(《历史与社会》七上第50页)等,才能找到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发现两地原来同属于浙江省。

笔者认为,试题可以折射出命题者的学科思想和教学理念。考试,不仅考学生、考教师,也在考命题者,更在考本学科的命运和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这道学业考试题,改变了浙江省过去几年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命题思路,把教师考糊涂了。如此考试,新课程的生命力还存多少?不得不令人思考。

思考一:严格依标施教,掌控合适尺度

依标施教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学业考试命题者应严格遵守的依据。

那么,衢州·舟山卷第22题对应的课程标准目标是什么?从(1)问要求考生“写出整幅图的经纬度范围”的内容看,对应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和“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等课程标准;与之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活动要求是“在地图上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或读出地图上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并没有让学生用经纬度表示整幅图的范围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也是只要求学生在地图或地球仪上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由此可见,(1)问的考试要求明显超出了课程标准。

同样,(2)问“列表进行比较图一、图二所示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的考试要求,对应的课程标准目标是:“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活动要求是:“应选择我国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比较,如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四大地理单元;也可以从城市与乡村、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比较,展示人们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不难看出,要符合这一课程标准,关键是采用比较的区域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差异较大”的教学案例。图一所示的衢州地区和图二所示的舟山地区同属浙江省,两地在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的自然环境上的差异性是否符合试题“差异较大”这一定性要求?舟山濒临海洋、衢州距海洋二三百公里远,从这个角度分析,两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确实有点差异。但不能因此就把浙江省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地区,因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作为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单位,浙江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性并不大。很显然,这一问也不符合课程标准“差异较大”的要求。

考试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学业考试的命题必须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不能随意拔高考试要求。如对属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就不能要求初中生也掌握。否则,教师只得不断补充教学内容,学生无奈增加练习,教学失去尺度、秩序混乱,沦为考试附庸,依标施教成了一句空话,进一步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重新走上“繁难僻怪”的老路。

思考二:贯彻人文性和综合性,焕发新课程生命力

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人文性和综合性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两大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与以前的地理、历史、社会学科的本质不同,才能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程观,实现课程改革的这个根本任务。

在教学中贯彻这两个新课程基本理念,必须要基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从整体上认识社会,形成社会生活观念。与此相关的,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的考试,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在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然而,本题的背景材料欠缺了人文气息,弱化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两个提问是纯粹的知识性的自然地理学科内容,过分注重了地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人文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与前几年的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散发着人文性和综合性的试题相比,有较大的反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否受到高中阶段地理、历史等学科课程压力的影响,要放弃“经营”了多年的人文性、综合性,重回“以学科为中心”的轨道?回到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且烦琐、艰深的学科课程老路?如果真是这样,不仅会使我们多年来在人文性和综合性方面的努力付诸东流,更可悲的是让我们开始怀疑新课程的生命力还存多少?

一道试题好与坏,不仅要看这道题难度适中与否、是否具有区分度,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否对教育教学发展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我们只有坚持依标施教,贯彻人文性和综合性,才能焕发新课程的生命力。

上一篇:竞争态势下城市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比分析

上一篇:兰州大学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