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策略研究①

发布时间:2022-02-20 08:59:06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研究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环境,分析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现状,提出协同发展、多层保护、容量控制、动态评价等策略,以期实现香格里拉生态牧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现状 策略 牧场 香格里拉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c)-050-04

1 生态旅游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发展途径,具有若干特点,一是生态旅游开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以生态体验,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二是生态旅游不以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而是积极促进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三是生态旅游的发展鼓励原住民的参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和繁荣。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是全面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

2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持续发展,为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态旅游的理论日渐成熟,同时积累了部分实践经验。但是,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几个矛盾。第一,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很难保证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据统计,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环境破坏。如广西北海银滩自1988年旅游开发以来,游客猛增,导致近 海生物锐减、沙滩面积萎缩。协调并缓和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已迫在眉睫。第二,旅游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地方经济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近年来,旅游经济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过度依赖,导致生态环境资源严重受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寻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模式融合的途径十分关键。第三,旅游行为与原住民生活相干扰。生态旅游以自然山川林木为景区构建基础,旅游行为与原住民的生活,在交通、餐饮等配套服务中产生冲突,旅游开发的成果难以成为原住民脱贫致富的助力。第四,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的实效性和联动性。近年来,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采取了诸多策略,对于增强生态旅游策略的实效性和联动性具有现实意义。

3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环境分析

香格里拉生態牧场周边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在自然资源保护、地域文化延续、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形成若干冲突和矛盾,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创造机遇。

3.1 自然生态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涉及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展现出浓郁的原生态风情。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气象环境变化莫测,时而微风拂面、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雨雪交加,形成风、云、雨、雪等天景。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周边群山起伏,天际线蜿蜒延绵,与蓝天、白云、青山构成天然图卷。山脉中广泛分布山谷、山坞、溶洞、熔岩、崖壁、山峰、峡谷等地质景观,即地景。牧场雨水丰润,低洼草甸形成水塘,地下水位较高。牧场周边有河流和湖泊,山脉中有泉、涧、溪、瀑等,山顶还有积雪和冰川,水资源形态丰富、总量充足。牧场周边分布较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如银杏、尖杉、黄杉、红豆杉、云杉等珍稀植物,虫草、雪上一枝蒿、雪莲等名贵中药材,夏惠、绿绒蒿、薄荷、色列、纳波等野生花卉,猕猴、小熊猫、黑熊猫、金猫、岩羊、大灵猫等珍稀动物。

近年来,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区域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无序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使河流水质富营养化。原住民过度开采地下水,使香格里拉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区域出现干涸。气候变暖导致雪山和冰川融化,雄伟的雪山景观难以再现。珍稀植物和名贵中药材,遭到大规模采挖。天然草甸因过度放牧而荒漠化。珍稀野生动物数量锐减,活动范围逐年缩小。人类活动已超过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其周边的环境承载能力,亟待建立开展建设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2 地域文化

6000多年前,香格里拉地区已由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吐蕃文化,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在香格里拉设“神川都督”,建立了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融合的桥梁。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香格里拉已成为多民族聚集和多文化融合的区域,展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首先,饮食文化。松茸、虫草、贝母、当归、雪茶、牛皮、羊皮、牦牛肉、酥油等是香格里拉的旅游特产,名贵药材滋补养颜、牛羊毛皮尊贵厚重、牦牛肉鲜美可口、青稞酒醇香醉人,这些旅游特产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其次,居住文化。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分布大量的藏式聚落和民居建筑,形成特色风貌乡村。藏族碉楼由土、石等乡土材料夯筑,底层畜养牲畜,以供农业生产;二层为布置经堂,为宗教斋戒和家庭聚会场所;三至四层为居室或粮仓,墙面设高窗,具有瞭望和防御功能;屋顶平台设晒谷场。院落由厚实的土墙围合,仅设狭小侧门一处。以藏式碉楼为基础,形成各类特色乡土村落,如独克宗古缄、汤堆土陶民族村、宝山彝族村等。蒙古包是牧民游牧生产的临时性住所,圆形尖顶,外层为木制框架,由2~3层羊毛毡包裹,以马鬃拧成绳子捆扎。蒙古包便于搭建和拆卸,适于临时性移动居住。最后,民俗活动。香格里拉地区具有藏历新年、迎佛节、转山节等节庆活动,尼西情舞、东巴舞、羌姆舞等舞蹈活动、音乐、赛马、拔河、射箭等体育活动,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活动,以及各类少数民族服饰。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香格里拉地区地域文化传承遇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特色饮食的原材料供应量减少,尤其是中药材和野生动物等稀缺资源,部分制作工艺濒临失传,旅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代建筑代替藏式碉楼,传统村落破败或废弃。民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参与人数逐年递减,活动举办具有程序化,难出特色。以生态旅游挖掘地域文化潜能已迫在眉睫。

3.3 产业经济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所在行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限制,财政收支长期入不敷出,尚有近四层农牧民未解决温饱。依托原始森林和天然草甸,香格里拉地区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导,种植业、手工业和旅游业多元发展,其畜牧业收入約占总收入的三成。近年来,随着生态资源矛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资源能耗逐年增加,以致生态失衡;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力和推动力有限,产业脱贫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以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探索,具有低能耗、高产出的特点,为香格里拉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基础设施

近年来,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陆续建成了公路、车站、停车场、酒店、商业街、居住区等环境基础设施。目前,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对外交通以214国道为主,旅游客流和原住民交通流线混杂。214国道沿途路支路间距不足,路网密度偏低,致使其交通承载压力逐年增加。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周边尚无规模停车场,自驾游客的车辆只能停放在村镇道路两侧或牧场高原草甸周边,现有的小型农家乐无法满足游客的餐饮和住宿需求,商业购物场所以原住民自产自销的摊位为主,旅游产品管理难度较高。基础设施的服务和承载瓶颈限制了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产业的发展。

4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策略

4.1 协同发展策略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发展具有广泛的矛盾和多元的需求。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景点开发,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村镇建设,产业经济转型与原住民脱贫增收等存在诸多矛盾亟待解决。同时,外来游客对自然风光、地域特色、旅游设施,原住民对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经济收入、基础配套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寻求诸多矛盾的突破口,立足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为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战略规划的关键。

协同发展策略要求,旅游开发中突出重点、明确主线,条块结合,均衡发展。先是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寻求问题症结,抓重点、立样板,将各重点串联成线,形成区域旅游开发特色,再结合主线带动相关条块,展现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全面协同发展。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围绕“生态旅游”的核心,以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新型产业结构为框架,以基础设施配建为支撑,以脱贫增收为驱动力,实现生态牧场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是以生态旅游,提高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适度开发是保持自然资源活力的必由之路,其原则是生态保育在面积和数量上占主导优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香格里拉生态牧场中,高原草甸和原始森林的保育面积占80%~90%,结合农牧轮作,以斑块镶嵌的模式在天然草甸中开辟游憩体验场地。在原始森林边缘开辟负氧离子氧吧、生态帐篷营等。同时,翻新现状碉楼和村落,改造为民俗和农家乐餐饮,开展周期性旅游节庆活动,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二是以生态旅游,实施产业结构升级。以旅游业为核心,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与传统农牧业结合,形成复合型现代经济产业结构。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各项乡土特产的品质,推动旅游产品制作由传统手工作坊向规模生产企业转型。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立星级酒店、民宿、露营烧烤相结合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体系,依托天然草甸资源开发健康休闲和康复度假旅游产品。

三是以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开发为契机,既要满足游客需求,又要改善原住民生活配套。完善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及周边交通设施,增设停车场地,以现状乡道和村道为基础,构建慢行交通,倡导徒步旅游和自行车环游,沿途增设服务驿站,构建绿色的旅游交通模式。同时,延伸公交线路,实现村村通公交。按游客规模设置住宿、餐饮、商业等服务建筑,与原住民的医疗、养老、办公等社区配套设施相结合,实现配套建筑功能复合与双赢。

四是以生态旅游,推动原住民脱贫增收。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能够激发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牧场旅游门票的收入;二是旅游产品建立产、加、销、服四位一体的模式,推动旅游产品品类和技术创新,将分散的作坊式手工业和自发的商贸行为,转变为规模生产和集群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的渠道。三是农家乐提供的餐饮和住宿服务,成为旅游配套支撑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能够稳步增加原住民的经济收入。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战略,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点带面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有效脱贫增收,充分体现了抓住重点、明确主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

4.2 多层保护策略

如何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关系到香格里拉生态牧场能够持续发展。多层保护策略是以自然敏感区为中心,建立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适建活动区等多个圈层,形成保护区至活动区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先对自然敏感区进行评估识别。生态敏感区包括高原草甸、原始森林、草甸中的湖泊、野生动物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等。生态敏感区设为核心保护范围,严禁开展建设活动,周边以一定宽度的植物群落、河流、山谷等进行隔离,设置明确警示标志。生态敏感区外围是缓冲保护区,其设置原则是草甸外围800~1000m,河道两侧500m,森林外围1000~1500m。缓冲保护区范围内,不适于开展旅游建设活动,但为了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可设置少量生态监测、科研建筑或管理用房。适建活动区是生态调节能力和稳定性较强的区域,对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可开展生态旅游游憩体验和一定规模的建设活动。根据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适建活动区的分区要求,对香格里拉生态牧场现状原住民进行外迁和集中,禁止无序自由放牧,规划新建项目均位于适建活动区。

4.3 容量控制策略

容量控制策略是通过数据估算维持各类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平衡。各类资源是供给方,一定区域内的资源所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是需求方,任何人类活动都需要所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支撑。如果供给方和需求方失去平衡,即将出现生态危机。生态旅游以现状资源确定游客承载量,以游客承载量确定各类设施的配建标准,使人的活动处于可控制、可调节的范围。

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中,以景区建设规模确定游客容量,以游客容量确定基础设施的配建规模。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占地面积约2200亩,分两期实施,景区建设面积应扣除高原草甸和原始森林等生态保育面积,仅为占地面积的10%。采用面积法估算游客容量,日客流量约750人。根据游客容量,推算交通、住宿和餐饮设施的建设规模。根据游客日容量,进一步推算停车场和宾馆的建设规模。停车场建设规模为600~800平方米。宾馆规划床位为640张,按每张床位7.5平方米计,则需建设宾馆規模为4800平方米。考虑到香格里拉生态牧场中,尚无大规模建设用地,拟在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周边另行选址配建。容量控制策略通过旅游开发经典模型和数学估算,能够确定香格里拉生态牧场的游客容量和交通、住宿设施的配建标准,形成较为科学的配件体系。

4.4 动态评价策略

动态评价策略是将评价模型和定量分析导入生态旅游开发全周期,以期评估实施现状、提出改进措施、实现循环开发的生态旅游管控策略。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采取四个动态评价,即旅游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动态监测评价、生态补偿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项目前期阶段,以AHP层次分析法为核心,对香格里拉生态牧场的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景观和建筑、民俗、饮食等文化景观进行评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环境影响评价是在项目建设阶段,重点监测建设活动对天气、土壤、水源、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等的影响程度,并采取适宜的措施予以防治。使用后评价和动态监测评价是在项目运营阶段,使用后评价通过对香格里拉生态牧场的旅游者和原住民进行问卷与访谈,分析生态牧场自然环境和旅游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建设活动是否达到预期及有机更新策略。动态监测评价是对香格里拉生态牧场建成后,各类环境资源进行动态的监测,实时反馈环境质量,便于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四个评价机制贯穿旅游开发的全过程,具有联系性和系统性。

5 结语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循环的发展模式,着力于解决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协调问题、旅游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问题、旅游行为与原住民生活相互融合问题。本文分析了香格里拉生态牧场中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现状,提出以旅游产业为中心,协调发展农牧、市政、经济等领域;构建以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适建活动区多层敏感区保护机制;通过容量测算规范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动态监测为基础,实现循环开发与全周期管理。

参考文献

[1] 崔洁.生态旅游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 王朋薇,贾竞波.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以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2(03).

[3] 廉同辉,王金叶,程道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4] 李永诚.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0(03).

[5] 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学报,2009(11).

[6] 魏婷,朱晓东.厦门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J].生态学报,2009(07).

[7] 项品辉.风景名胜区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

[8] 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人文地理,2007(05).

[9] 杨方义.试析中国西南山地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社网络的建立[J].生态经济,2005(03).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香格里拉生态牧场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Y504)。

作者简介:刘翔鹤(1982-),女,云南人,硕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酒店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美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借鉴

上一篇:现代戏曲与戏曲舞台道具设计创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