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设计艺术中的伦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5 09:07:20 浏览数:

摘 要:设计伦理学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性化的设计,为弱势群体设计。它是一种对设计与人的思考、与社会的思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更是一种设计者设计责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思考也不断的深入并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设计作品当中,展现出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通过以老年人为主要使用人群的手杖的发展,来阐述不同时期的设计伦理学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设计伦理学;设计艺术;手杖;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83-01

一、引言

随着设计艺术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设计艺术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人们对设计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师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素质也不断提高。设计师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功能、形式服务,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行为本身包含着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因此,设计艺术的目的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的综合性思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伦理学方面的思考。设计必须包括社会伦理道德的综合性思考,设计的产品应符合人性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伦理学分析

伦理学是以人类伦理文化和社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哲学性、人文性和价值性的学科。设计艺术伦理观念的提出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一本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所谓的伦理化设计就是指的使设计产品尽量符合社会道德伦理标准的设计。设计应该关注弱势群体,通过细节设计克服弱势群体的生理障碍,体现对人性的关怀。我们对于产品的设计,无论它的使用者身体是否有残疾,是老人或是其他弱势群体,存在障碍的程度如何,在使用产品上不方便的程度如何,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都应该体现出人性的关爱,目前国际上规定的无障碍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平等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易识别性原则和易操作性原则等。这些原则最大程度上关注了设计的实用性、社会性,充分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三、手杖的发展看设计伦理学

手杖多是一根木制或金属棍子,其使用人群以老年人和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为主。最初的手杖就是一根简单的树枝做成的有助于行走的木棍,达到了基本的稳身健步功能,体现出了对老年人的关怀,它的伦理道德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在设计手杖时,已经开始考虑它对于人的舒适性,取的材料大多轻巧且坚硬耐用,且种类繁多,适合社会各阶层的人使用,可以看出,设计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注重人的需求,真正为人考虑,且这种考虑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设计伦理学在这一阶段是不断上升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是不断的完善,设计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现代社会,设计师应以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关怀现实,服务社会中的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通常被忽视的人,这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平等,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应该具有设计伦理的性质,而手杖的设计从一开始便是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服务的,从这一点上很好的体现了设计的伦理学,设计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而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手杖的设计不光要满足老年人的使用功能,还要满足其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因此在进行手杖设计时,则需要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况,情感状况等。手杖发展到现在,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有单脚手杖,多脚手杖,登山用手杖,有医疗器械类的手杖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手杖,手杖的选材也更加宽广。种种此类无一不体现出了现代社会对老年群体、弱势群体的关注。现代社会的设计伦理开始具有了真正的表现之地,关心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伦理学已成为设计所要求的内在属性,且在当前的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正如巴巴纳克所追求的,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人服务;设计不仅仅为健康人服务,还应该为残疾人服务。

四、结语

设计是由于人的需求而产生的,这种需求从最初的生存需求,逐漸发展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不断规范化的体现。对于手杖的设计,只有从现代开始,才能说是真正的为老年人,为弱势群体的设计,因为在这一时设计师真正为老年人的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细节做深入的考虑、设计,设计出真正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手杖,设计伦理学才展现出了其新的面貌,表现出全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和安全,但是设计伦理学应该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综合性而言,设计伦理学是为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设计,是为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的设计。因此,正确的认识与理解设计伦理学,将直接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淑媛著.伦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求真、求实的关系问题

上一篇:师源性弱体的本质\成因\危害及转变对策探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