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旁观者”现象的道德阐述

发布时间:2022-03-25 08:42:46 浏览数:

摘 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友爱、协调的理想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然而,在追求理想的发展过程中,总要付出道德的代价,伴随着人类道德的困感和阵痛,“旁观者”现象便是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道德负面现象。本文旨在从社会伦理角度去阐释“旁观者”现象的本质、分析它的原因、探求它的解决路径,使之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旁观者;道德冷漠;道德责任

1 研究意义

“万州公交坠江”发生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表达了对冷漠乘客强烈的愤慨与谴责,以及对当前社会人情冷漠和道德沦丧的担忧、反思与批判漠视带来了死亡,谴责这种漠视,但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与批判不能仅仅停留于私人道德層面,还必须深入分析道德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旁观者”现象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尽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但是近几年,见死不救、坐视不管等令人感到震惊的事件屡见不鲜,折射出一个问题—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根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理性地分析这一负面现象,积极寻求对策来矫治失德行为塑造健康社会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2 国内研究现状

万俊人认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是一种体现在道德层面上的人际关系的隔膜化和孤独化,彼此间互不关心,冷淡处之,甚至相互排斥和否定,从而引起个体行为失德。黄岩在《旁观者道德研究》一书中厘定了旁观者的内涵和特征,立足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本理论,从道德品质形成的这四个环节入手对“旁观者”现象进行分析。在《论道德冷漠》一文中,刘曙辉将道德冷漠视为一种“平庸的恶”,一种善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感知不到道德的存在、吝于做出道德判断、不履行自身能够实现的道德责任。胡晓阳在《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中认为,“旁观者冷漠现象”在我国的普遍存在有多种原因,最主要归结为人际关系经济化、道德规范软化和价值观错位。

3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在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德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深入钻研国内和国外的相关著作及文献,从中梳理出有关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和道德研究的相关理论,为本文“旁观者”现象的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思想元素。第二,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生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对“旁观者”现象的研究必须具有辩证的、历史的思维,将其置于中国当下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来认识问题,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使文章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有意,为有效转变“旁观者”行为提供理论解释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第三,比较研究法。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旁观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其他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我国的旁观现象,要运用比较研究法, 其他国家在道德研究方面的优秀理论都可以为我们所吸收和借鉴。

4 消除“旁观者”的道德举措

无论是人的个体生命还是社会生活本身都离不开道德,“旁观者”现象的解决更需要从道德着手,依靠社会的力量、教育的影响、个人的修养来塑造健康、积极、向善的社会道德风气。

4.1 社会道德环境的外在整饬

道德的存在价值毕竟只有通过活生生的个人去体验才是真切的,道德并不在于因顾及他人而将痛苦留给自己,更不以克禁自已为内容,一切道德条件不能制约人的幸福生活,相反,一切道德条件和道德支撑都应该从实质意义上体现出道德的存在意义和人性价值,因而,必须充分利用、改造、创新一切现实存在条件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4.2 道德关怀的回归

道德教育的核心主体就是讨论人性向善,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一个有序、高效、整体精神风貌向上的社会集群,所以可以这样说,“旁观者”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德教育的失败,道德教育的无根,道德教育的无人,道德教育的低效,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失效。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现代道德教育需要反思那些不适应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念,创造新的、有解释力的和影响力的道德教育思想,实现个体道德的社会化。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整体转型,加强道德教育,开放道德教育模式,重新思考、发掘和诠释道德和道德教育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中追求关怀的回归尤为重要。

4.3 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

孟子认为人性之中,先天就有善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仁爱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人的“善端”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具有善的特质,有待于人自身的思虑、省察的扩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也就是说人作为能动性的主体,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倾听、自我完善,审视自己的心性,发现自己的德性,对生活世界进行洞察和直接体悟,特别是在复杂、多元的现实生活中,道德冷漠现象的层出不穷,社会道德底线被屡屡打破,时代呼唤个体道德的觉醒与回归。每一个个体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在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参与者,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曲直、认清善恶荣辱,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形成道德自我,共同建设理想的道德家园。

参考文献:

[1]黄岩.旁观者道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胡晓阳.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03).

[3]万俊人.再谈“道德冷漠”[J].中国青年报,1995,5,9.

上一篇:客车车身骨架合装工艺探讨

上一篇: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汽车电气课程改革探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