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东邪西毒

发布时间:2021-07-04 01:36:14 浏览数:

zoޛ)jPL?]PL?]t3]w3םMt<NOt12NOg~guZ思想上产生了分歧!

之所以说BMP-1的总体布局是对前苏联地面武器价值观的一种背叛,而“黄鼠狼”1是对“以人为本”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沿袭,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前苏联在经过了短暂的BMP-1/2时代之后,到了BMP-3步兵战车时设计师又回到以战术目标达成为核心的理念上。而联邦德国在后来几乎所有的地面武器整体布局上都继承和发扬了“以为人本”的理念,尾舱门不但出现在“黄鼠狼”1的替代者上,而且在TPz-1“狐”轮式装甲输送车替代者也未有任何偏差。

说到这里,某些军事爱好者或许会说,BMP-1步兵战车的这种车辆布局是不是又是一种“‘黄鼠狼’1步兵战车斯基”呢?尽管BMP—1装备部队的时间要早于“黄鼠狼”1,但是后者的研制和定型毕竟早于前者,会不会是神通广大的克格勃为苏维埃和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呢?笔者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

总体设计

如果说BMP-1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采用了极为相似的结构布局的话,那么它们在总体设计上却又是南辕北辙。BMP-1车体长6.74米、宽2.94米、高2.15米;“黄鼠狼”1车体长6.79米、宽3.24米、高2.99米。BMP-1步兵战车的总体设计贯彻了前苏联武器设计师对地面武器装备“低矮窄小”的理念,而“黄鼠狼”1步兵战车则并不重视车辆绝对的外形尺寸。

长期以来,地面武器外形尺寸“小型化”一直是苏俄设计师极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如果说坦克这种强调火力和机动性平衡,并不以兵员搭载为主要考量目标的地面装备“小型化”尚有情可原:像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这种有大量兵员搭载要求的车辆,过分强调外形尺寸只会造成载员舱乘坐环境恶化。BMP-1车高2.15米是指炮塔顶部探照灯距离地面的高度,而“黄鼠狼”1车高2.99米是指地面到炮塔顶部的高度!更要命的是,本来就小一号的BMP—1载员舱却需要搭载8名士兵,而“黄鼠狼”1宽大的载员舱或许可以支上牌桌来打“够级”(一种6个玩家参与的扑克牌游戏)。尽管步兵战车驾乘人员的编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更小的车体内需要容纳更多的士兵,导致前苏联地面武器设计师受“不重视人机工程”的批评。

资深的军事爱好者一定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前苏联和俄罗斯的装甲输送车车首普遍较高,而传统西方国家的装甲输送车车首普遍较低。如果说BMP-1步兵战车的布局结构是对苏俄系战车的背叛的话,其车体总体设计则是一种完美的延续了。BMP-1依然采用高车首水平线大俯角小仰角的设计传统,“黄鼠狼”1则采用西方传统的低车首水平线大俯角大仰角的设计。苏俄系地面武器之所以采用这种极为鲜明的设计,还在于高车首水平线大俯角小仰角的设计,可以使战车在水上机动时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并且水上推进时只需要一个尺寸较小的防浪板。而传统西方国家采用低车首水平线大俯角大仰角的设计,完全不考虑车辆的水上机动能力。这种经纬分明的设计思路带来的结果是,BMP-1步兵战车具有良好的水上机动能力,在驾驶员视野方面则远逊于“黄鼠狼”1步兵战车,并且“黄鼠狼”1的车首空间利用率要远远大于BMP-1。

BMP-1步兵战车为了实现良好的水上机动能力,载员舱的8名士兵就不得不相互之间“耳鬓厮磨”;而“黄鼠狼”1

步兵战车良好的车首空间利用率,可以使其动力传动系统空间冗余占用率更加紧凑,从而为载员舱预留出可供日耳曼士兵“左顾右盼”的空间,并且其内部设备的安装设置可以更加从容。譬如,“黄鼠狼”1步兵战车内部可以设置两个大尺寸油箱,而BMP—1步兵战车却不得不将载员舱的坐席靠背和底座、以及尾舱门统统设置成油箱,从而增加了燃油供给系统的复杂性和受弹几率。

其实,BMP—1步兵战车强调水上机动能力,也是因为冷战时期前苏联的主要进攻方向上沼泽、河流众多(同样基于中国南方的水网地带和渡海登陆的任务,要求中国的大多数地面武器都要兼顾水上机动能力)。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联邦德国的地面武器工程师,因为其并不宽阔的疆域内盘绕着欧洲著名的莱茵河和多瑙河,并且在其假定战略反击的东欧地区同样有密集的水网地带。那么,联邦德国的地面武器工程师为什么不像前苏联那样重视“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水上机动能力呢?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在同样重视作战部队的推进速度的战术特征之下,联邦德国陆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特别是后勤部队必须在突击部队发动攻击之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前苏联强调攻击方向和攻击区域的高度保密,出奇制胜的战略思想要求每一个攻击分队在即使得不到完善后勤支援的情况下,也要独立完成作战目标。这也就是BMP—1步兵战车强调水上机动能力的根本原因。

动力系统

如果说战术要求的不同,导致BMP-1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采用了迥异的总体设计的话,那么二者在动力传动系统的不同选择,则显示出联邦德国和前苏联社会因素、人文价值观的不同。“黄鼠狼”1步兵战车采用的是安特优(MTU)公司MB833 Ea-500柴油发动机,伦克(RENK)公司HSWL-194液力机械式变速器。BMP—1步兵战车采用的是坦什马希工厂UTD-20柴油发动机,

5挡液压助力机械式变速器。两种步兵战车的柴油发动机虽然都是V型6缸,但却迥然不同:MB833 Ea-500柴油发动机的V型气缸夹角为90°,UTD-20柴油发动机气缸夹角为120°;前者的汽缸缸径和活塞行程为165毫米×175毫米,后者的汽缸缸径和活塞行程150毫米×150毫米。

“黄鼠狼”1采用的MB833 Ea-500柴油发动机,是奔驰汽车公司在其民用柴油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大行程、低转速、大扭矩MB837系列军用柴油发动机之一。BMP-1采用的UTD-20柴油发动机,是坦什马希工厂根据哈尔科夫机车工厂生产的B2坦克发动机,通过增大气缸夹角(由90°变为120°),缩短活塞行程(由180毫米缩短为150毫米),提高发动机转速(由2000转/分提高到2600转/分),来降低发动机体积、提升发动机功率而研制纯军用柴油发动机。看到这里想必读者已经明白:“黄鼠狼”1的发动机是在民用发动机的基础上“顺势而为”研制出来的军、民两用发动机,而BMP-1的柴油发动机是在军用发动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战术要求特别研制的纯军用发动机。如果单就采购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而言,“黄鼠狼”1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联邦国防军采购的奔驰重型军用汽车柴油发动机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发动机通用率很高,设计规范和技术原理的一致性使得“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成本很低。

从机械原理上来讲,通过增大气缸夹角来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但是由此引起的问题是会增大发动机的热负荷和热应力,并带来发动机大修间隔缩短和发动机寿命降低的缺陷。在保持活塞速度的前提下,缩短活塞行程就能实现发动机体积缩小和发动机转速提高,从而提升发动机功率,但是由此会带来发动机油耗提升、发动机扭矩储备冗余不足的问题。西方的柴油机供应商不是研制不出来UTD-20类型的柴油发动机,而是他们在研制之初就做了大量的演算,在发动机体积、功率、油耗和寿命之间做了一个权衡取舍。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前苏联步兵战车的客户常常抱怨发动机油耗高、寿命低了!因为UTD-20型柴油发动机从设计伊始,前苏联有关部门就已经清晰地做了取舍:为了降低发动机的体积、提高发动机的功率,牺牲了发动机的油耗指标和寿命。在前苏联武器设计师的眼中,武器是消费品,而不是耐用品!

当然,西方设计师也不是没有绞尽脑汁来提升发动机的性能,比如为了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西方地面武器动力供应商往往更多地采用改善燃油喷射系统效率和改进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手段,这样既保持了军用发动机相当于民用发动机的低廉采购价格,又可以做到军用发动机和民用发动机在技术上协同进步。在降低发动机体积的问题上,西方设计师往往会采用缩小发动机汽缸缸径、保持发动机汽缸缸径和行程的比例,或者提高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工艺改进燃烧性能的手段,极少采用直接降低活塞行程的方法。顺便说一句:发动机气缸夹角120°和180°的发动机(我们通常把后者称之为“水平对置发动机”)体积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发动机气缸夹角达到120°之后,再扩大气缸夹角已经不能降低发动机的体积了。但是,水平对置发动机相对于气缸夹角120°的发动机而言,优点在于发动机的运转更加平稳,机械振动更小,缺点在于制造难度较大、工艺较为复杂、热负荷高导致寿命较低。

总而言之,UTD-20柴油发动机是前苏联军事工业为降低BMP-1步兵战车整车高度而特别研制一种柴油发动机,而MB833 Ea-500柴油发动机是一个综合权衡的结果。如果就其性能而言,BMP-1步兵战车提速亦或说“推背感”很强,“黄鼠狼”1步兵战车则是“后劲”十足。当然,二者在机动性上的最终表现还要考量传动系统的效率和驾驶员素养。BMP-1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都采用的是机械式变速器,不同点在于前者仅仅是一个带有液压助力的变速器,而后者则是一个带有液力变矩器的机械式变速器。简单地说,“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传动系统是以技术难度的提升和后勤维护的复杂,来换取更优秀的传动效果和操纵简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整车成本的上升,因为传动系统的供应商德国伦克公司同样也是横跨军、民两个市场,其研制的带有液力变矩器的机械式变速器同样也是由民用产品研制而来的,庞大的民用产品保有量分摊了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者除了在研制地面武器中的指导思想不同之外,双方设计师还考量了本国士兵的综合素养。前苏联的兵员大多是只受过初级教育的“工农阶级子弟兵”,而联邦德国的兵员大多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职业军人。让一帮头戴五星手里拎着锤子和扳手的莽汉去维修需要仪表来检测的设备,恐怕也是一种折磨;而对于一

群拥有工程师资质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来说,再复杂的玩意儿也是小菜一碟儿。

行走系统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地面武器装备,步兵战车的结构也有其较为保守的地方。尽管当时国际地面武器产业界一再鼓吹油气弹簧悬挂的优异性能,BMP-1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都还是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扭杆弹簧悬挂系统。并且这两种步兵战车的行走系统布局也完全一致:车辆每侧各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不同的是:“黄鼠狼”1采用的是双轮缘负重轮和双销式销耳挂胶钢质履带,BMP—1采用的是单轮缘中空负重轮和双销式全金属铰接履带。二者不同的设计恰恰反映的也是基于不同的作战环境和工业基础。

众所周知,联邦德国在冷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北约抵御华约进攻的前沿,其假想战略反击的主要区域是中欧和东欧地区。加之二战中德国人口战损伤亡严重,于是其在设计新一代地面武器时,往往十分强调装甲车辆对兵员的绝对被动防护能力。所以,“黄鼠狼”1步兵战车被德国人设计成一个战斗全重高达30吨的大块头。由于中欧和东欧地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交错区域,全年雨雪天气适中,“黄鼠狼”1步兵战车因此采用了450毫米宽体履带,能够顺利通行平原和丘陵地带,使用双轮缘负重轮也是为了增加车辆行走系统的平顺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点的是,传统的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在设计履带式地面武器时,往往都是采用销耳挂胶履带,这是因为他们在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上投入较大。采用销耳挂胶履带的装甲车辆可以毫无顾忌地利用公路进行远程机动,这一点是全金属铰接履带车辆所无法比拟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前苏联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被动防护能力持以强烈的批评态度,比如BMP-1的战斗全重只有14吨。其实,这是因为前苏联地区地处北温带北部和北寒带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其远东和北部无霜期较短,每年秋冬季都是大雪纷飞,而春季是冻土和冰雪融融。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地面部队要么需要克服深厚的积雪,要么需要克服沼泽泥潭和泥泞的荒原,任何重装部队在这种地理条件下机动都要承受推进缓慢和后勤补给困难的考验。更要命的是,前苏联的疆域过于辽阔,其单薄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进行大规模的公路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也就是说,西方常见的以重型装备运输车将坦克装甲车辆进行远程运输机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了车辆的轻量化,前苏联地面武器工程师的脑筋动到了负重轮上——BMP-1步兵战车采用的是单轮缘中空轻质负重轮和300毫米窄体履带。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黄鼠狼”1步兵战车采用双销式销耳挂胶钢质履带虽然利于公路机动,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不利于泥泞和冰雪路面机动。德国迪尔工程公司的专家在设计这种名为828A的挂胶履带时,为克服挂胶履带的这一问题,他们特别设计了一种可以和橡胶衬垫进行更换的防冰齿和防雪齿随车携带。当然,前苏联的工程师也不简单,他们在设计全金属铰接履带时,虽然无法加装防止破坏公路路面的橡胶衬垫,但是他们把履带的销耳之间设计成水戽,以便在履带划水推进时增加推力。还有一点,“黄鼠狼”1步兵战车车辆每侧第一、二、五、六负重轮处都装有液压减振器,其乘坐舒适性要远超过只有第一、六负重轮装有液压减振器的BMP-1步兵战车。

防护系统

前文提到,前苏联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很难大规模发展“黄鼠狼”1这类重型步兵战车。事实上,即便是轻型步兵战车也不可能装备他们的每一支部队,究其原因在于:贵!因为追求绝对低矮的外形和水上机动能力,不计后果地采用了一些极端的技术手段,导致整车造价奇高,并且后勤维护费用飙升。按照前苏联的条例规定,BMP-1步兵战车UTD-20柴油发动机,每500摩托小时就需要一次大修,其寿命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地面武器柴油发动机的25%!如果说BMP—1步兵战车上还有什么零部件不昂贵的话,那么就是装甲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了。

BMP-1步兵战车装甲钢板的厚度极薄,其前上装甲只有7毫米,前下装甲和车体侧面都不足20毫米,车顶和车底装甲钢板的厚度平均只有6毫米。也就是说,一只AK-47突击步枪使用穿甲弹对准其只有10°仰角的前上装甲开火,就完全可以击穿装甲钢板击毁发动机。当然,其车体侧面和后部可以抵御12.7毫米曳光弹的攻击,不过笔者怀疑其能否胜任对12.7毫米钢芯穿甲弹的防御。更要命的是,在冬季气候条件下为了防止雪地机动冰雪对行走系统的影响,前苏联的军方要求必须拆掉本就薄弱的侧面裙板。也就是说,冬季作战的BMP—1步兵战车将没有任何防护能力,只能祈祷本车火力对敌人有足够的威慑力。

事实上,前苏联50年代设计的诸多轮式装甲车和履带式装甲车,其载员舱都是半封闭状态!也就是说其搭载的士兵可以准确地体验当天天气的冷暖。好在核战争的阴影让前苏联的军事主管意识到在核生化作战背景下,任何直接裸露在战场上的有生力量将不具备生存能力。因此,BMP-1步兵战车除了采用全封闭的车体之外,还安装了三防系统。据称,该三防系统一旦侦测到核爆炸,将自动关闭发动机,并完全封闭车体上所有的进气窗口。核爆炸冲击波过后,三防系统将自动启动车内增压系统,用经过过滤的空气使车内处于超压状态,以尽可能避免车外的有毒气体进入车内。不过笔者担心,BMP—1步兵战车薄弱的顶部和前上装甲在冲击波的攻击下,能否保持完整状态!众所周知,为了克服其前上装甲薄弱的缺陷,前苏联的工程师不得不采用焊接加强筋的方式来增强前上装甲钢板的结构强度。而这对于“黄鼠狼”1步兵战车来说,则完全不成问题!

“黄鼠狼”1由15~40毫米轧制均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其正面可以抵御20毫米脱壳穿甲弹的攻击,侧面和后部可以抵御14.5毫米机枪曳光弹的攻击。也就是说,敌方的单兵轻武器对“黄鼠狼”1步兵战车可谓是束手无策!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步兵战车的正面防护究竟是可以抵御12.7毫米枪弹的攻击,还是可以抵御20毫米炮弹的攻击区别并不是很大,因为一般单兵班组都携带有反坦克武器。诚如所言,即便是再好的装甲钢板也害怕遭受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静态攻击,但是地面战场从来都是多兵种、多种作战武器协同作战。“黄鼠狼”1步兵战车会和“豹”1主战坦克协同出现,单兵武器在对抗组合式装甲集群时,车载火控系统效率远高于单兵武器。“黄鼠狼”1步兵战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黄鼠狼”1步兵战车设计伊始,联邦德国的设计师已经充分考虑到,其假想敌装备的BTR-60轮式装甲车和其他履带式车辆搭载的武器口径都小于20毫

米。并且“黄鼠狼”1有宽大的侧裙板,能很好地抵御空心装药的单兵火箭弹的攻击。后来的实战证明,“黄鼠狼”1的防护潜力大得吓人,前苏联的23毫米曳光弹都难以击穿其正面装甲,直到搭载30毫米机关炮的BMP-2步兵战车服役,才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不过,此时联邦德国已经开始“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升级计划,防护能力又一次得到提升。

“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核生化三防能力丝毫不逊于BMP—1,在核冲击波过后载员舱通风增压方面,其空气滤清系统的进气效率要远胜过后者。除此之外,联邦德国凭借着自己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优势,为“黄鼠狼”1装备了良好的灭火抑爆系统,大大降低了车辆被击穿后的二次效应。这一点上,BMP-1步兵战车的表现可谓差强人意。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部队装备的BMP-1步兵战车被击毁的车辆中,大多产生了二次效应,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尽管“黄鼠狼”1步兵战车并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其在联邦国防军41号实验场经历的考验,丝毫不亚于真实的战场。

武器系统

BMP—1和“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武器选择是最能彰显两国陆军不同作战理念的项目。BMP°1采用单人半截椎体式焊接炮塔,其火力系统包含1门73毫米低压滑膛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个简易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黄鼠狼”1为顶置式双人炮塔,其火力系统包含1门莱菌金属公司的Rh202型20毫米机关炮和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有意思的是,“黄鼠狼”1步兵战车载员舱上方中央位置有1挺7.62毫米遥控机枪。那么二者不同的武器配备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

BMP—1步兵战车炮塔主炮是1门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火炮自重仅115公斤。该炮由自动装弹机供弹,最高射速为8发/分钟,其有效射程800米。不过,该炮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射击精度低,在800米的距离上对M60主战坦克这种近3米高的怪物进行固定靶射击,在晴朗微风的天气下命中概率还不到50%!如果将目标固定在1300米的距离上,射击精度将迅速下降,命中概率不足30%;至于夜间借助主动红外照射灯射击,1300米的距离上命中概率只有10%强。第二、再装弹速度慢,由于每次装弹火炮必须回到身管仰角为3°30’的角度上,所以实际作战中很难实现最高射速,平均每20秒才能进行一次射击。这样的精度和速度,比单兵使用的RPG-7火箭弹强不了多少。

除了主炮外,BMP-1步兵战车还在炮塔防盾上安装有一个简易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其搭载的“萨格”线控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也就是说“萨格”线控反坦克导弹和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在射程上形成完美搭配。问题是“萨格”线控反坦克导弹的发射支架过于简单,射击后再装填工作需要炮长将身体探出炮塔,其理论再装弹速度为50秒/发。这也同样存在两个问题:第一、BMP-1炮塔为单人炮塔,既要操控73毫米低压滑膛炮,又要操控反坦克导弹,还要对战场进行观瞄,炮长的工作过于繁重。第二、将身体探出炮塔重新安装反坦克导弹的工作过于危险,容易成为敌方狙击手的靶子。事实上,反坦克导弹的使用功能是一次性的,一旦攻击目标不中,BMP-1步兵战车就会成为敌方攻击的目标。

那么前苏联为什么设计这种炮塔呢?究其根本在于BMP-1步兵战车在地面部队编制中的定位在于“步兵的战车”,其武器系统也就是将单兵武器机械化集成在一起而已。其在和坦克协同作战中,一般扮演的是主战坦克的“跟班儿”和士兵的“坚强后盾”,所以BMP-1的职能更多的是帮助士兵与敌方的工事和装甲目标进行作战。显然,前苏联研制BMP-1步兵战车是深受当年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士兵必须在大规模的战场上发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献身精神,以血肉之躯体阻挡敌人的铁蹄。顺便说一句,BMP-1步兵战车的防空作战任务由下车作战的士兵用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完成。

和BMP-1步兵战车武器选择截然不同的是,“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主炮是1门Rh202型20毫米机关炮。该炮射击精度高、射速快、后坐力小、操作简便安全、适用性强,在整个北约部队保有量超过10000门。该炮脱胎于小口径防空高炮,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7000米,既可以用来攻击地面工事和轻装甲目标,也可以用来进行防空作战。主炮由电液系统驱动,其最大仰俯角可以达到-17°~+65°,其三向弹链自动供弹系统可以实现任意角度装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黄鼠狼”1步兵战车炮塔尺寸不大,但是其炮塔内车长和炮长分工明确,并且车长有超越炮长控制火力系统进行优先射击的设置。整个火炮的自动化水准较高,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炮射击精度在世界上一向有口皆碑,其在1000米的距离上最大穿甲能力达到32毫米均质装甲。根据北约部队的试验,“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主炮可以在1200米的距离上击穿前苏联所有的轻型装甲目标。

另外,为了对付前苏联士兵的近身攻击,“黄鼠狼”1步兵战车在车尾还设置了1挺7.62毫米可以进行360°全向射击的遥控机枪。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设计并不是由炮塔供应商库卡公司设计的,而是来自于被淘汰的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竞标方案。这个车尾遥控机枪的职能和炮塔并列机枪的职能有所不同:并列机枪用来对付小型目标和有生力量,而遥控机枪更多的是用来自卫。另外,“黄鼠狼”1早期装备部队的型号是没有安装车载反坦克导弹的,其反坦克作战主要由随车搭载单兵火箭筒和协同作战的主战坦克完成。

从战术运用和编制职能上来讲,“黄鼠狼”1步兵战车和“豹”1主战坦克的协同作战效果,就是“关二爷背后的周仓”,也就是搭载士兵的“保护伞”。一方面,“黄鼠狼”1步兵战车20毫米主炮、2000发的弹药基数,可以胜任对作战区域内低价值地面目标的肃清;另一方面,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吃尽了苏联人强击机的苦头,除了专门的防空武器外,“黄鼠狼”1步兵战车20毫米主炮可以进行辅助防空作战任务,让只有12.7毫米高射机枪进行自卫的主战坦克可以安心对地面重要目标进行突击。而这一点在后来战场上武装直升机兴起后,地面装甲部队防空作战任务压力骤增具有十分显著的前瞻性。当然,“黄鼠狼”1步兵战车初期之所以没有安装车载反坦克导弹,主要是因为德国人教条地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主战坦克。

结束语

孺子集语曰:相逢一笑泯恩仇,同途异路两心知。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足以改变很多,但是唯有留在BMP-1和“黄鼠狼”1技术范畴里的烙印,向我们诉说着那一代地面武器工程师的求索与执著。今天,代表着世界第一代步兵战车两大技术流派的BMP-1和“黄鼠狼”1,即将从现役部队走进博物馆、走进公园、走进废旧钢铁熔炼高炉。或许某一天,我们只能在陈旧泛黄的书本上找到它们的踪影,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将永远铭记:它们来过,它们很优秀,它们是武器……

上一篇:异端跑车终结者

上一篇:保时捷911,GT3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