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团工作> 入党志愿书>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20:37:17 浏览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全文如下: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同时,由于其生活时代历史实践的制约,他们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未能形成自觉的系统化的生态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财富,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当代人挖掘、梳理、和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研究

  (一)以社会历史向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①岩佐茂说:在自然观上我们应该克服那种仅仅把自然当做人为生产而利用支配对象、素材的片面自然观,重新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重视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得到展开,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的那一辩证的自然观。②

  当代生态思想只有深入到人与自然关系之社会历史的向度中,才有可能对当代的生态问题作出积极的应答,只有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出发,才能深入地展开马克思对现代世界的批判性分析,才能使当代的生态思想能够获得始终立足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稳固出发点。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贡献给当代生态思想最重要并且也是最可靠的财富。③

  (二)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④马克思认为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从而真正解决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而这一关系超出思辨浓雾的现实基础就是劳动或工业。⑤

  (三)周长远眼光处理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五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结合不同时期我国生态换进的客观实际,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办法,其中反映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长远的眼光处理生态环境问题。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⑥进入90年代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江泽民的带领下,首次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⑦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⑧2003年3月9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此,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的情绪,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增强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地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党的以来,同志对生态文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意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杜向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之本,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新,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以人与自然、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荣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与观念革新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参考。⑨郭爱芬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和谐理念所蕴含的环境生存发展和文明等内容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在内在逻辑上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我们所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地要同人类文明的和谐进步结合起来。

  它内在地要求我们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人的文明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⑩王艳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可以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服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自身的理论研究作出理论上的丰富。⑾

  从上述总结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意义等都有一定的研究,而且不断深入。

  二是研究方法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更加侧重于实证研究和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

  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更加科学,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和公众的重视。

  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目前主要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成果未能很好的宣传普及运用,未能很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可以着重朝着以下趋势不断深入。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扎实的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更好的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方法,多层次,多维度。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和践行力度,让公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和实践中来,扩大践行主体,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②[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③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⑧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

  ⑨杜向民、樊小贤、曹爱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⑩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

  ⑾王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上一篇: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上一篇:幼儿学前美育教育论文范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