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讲话发言> 讲话稿>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表现

发布时间:2020-10-26 15:34:11 浏览数:

  论文摘要:中国园林在崇尚自然的同时,还有其独到之处,便是阐释文化中的深远意境。本篇试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将中国古典园林之境界略加归纳、描述与阐释。      论文关键词:中国 古典园林 美学绘画 意境        引言      文化是园林的灵魂,特色为风景的生命,园林作为其造型艺术出现,应有其道作为灵魂。这个道指文化层次而言。对于园林来说,它的功能是以观赏和游憩为主的,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中国园林之意      周谷城先生说,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中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讲究意在笔先,中国园林也注意此艺术手法。意即立意构思,立意就是设计者根据环境、功能、文脉等因素凝聚提炼出的设计意图。园林是通过艺术形象来传递意境的造型艺术,自古文人造园尤其在于寄托情怀。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形式堆砌,而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要有立意,而且要善于抓住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其所立意既解决了园林内部的功能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如同东方艺术一样,中国园林多用意象寓意,用具象显神,以象征抒怀,还常用匾额对联点题。立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问题。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用以指导人们对好的形象联想。唐诗人王维设计辋川别业,配合山川形成不同景区,文杏为梁,香茅为宇,并以诗画情趣八园,因画意而成景。白居易建庐山草堂,以显廉洁。汉武帝建一池三山园林,为了追求超脱尘世的神仙境界。苏州沧浪亭楹联为清风明胃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用文墨点题立意抒发感情,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诗画关系之密切已是定论。中国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即园林意境,它是由现实的景观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这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致园,加上植被绿化,更富有诗情画意。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苏轼提倡以诗情入画,他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已几乎成为后世文人画所追求的准则了。      二意境之创作手法      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是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的主旨,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称心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杆墙头,如上有月台,而虚实也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目的无非是造成一种幻觉,生出一种奇境。清初笪重光认为意境的基本特征是: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画面有神境生,妙境成。这是对绘画的表达,其实也适用于中国园林。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创作手法,其一,无论中国园林品类有多少,就其哲学基本精神而言,则讲究其道,这道由园林的实体与空间所蕴涵而成,老庄之道就是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虚。这种园林之虚,实际上是人们在游园时所体悟到的因实景而引起的精神之升华。其二,在园林空间布局中处处涉及虚实,运用借景、虚景等手法使迂回曲折的景色变化无穷。   虚和无,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容纳了万物的精神性的实有。于物而言,指的是内含于境象中的意,于人,便是主体的情思,实和有,也非是具体客观的存在物,而且是包含精神内容的通透的实有存在。因此,虚与实的统一相生,成为核心的审美特质和构成原则。在园林中,建筑物和自然山水以实相的角色表达着主体的现实生活环境和状态,它起着枢纽的作用,决定着园林意境的整体生成。对于自然起化实为虚、化虚为实。   另一方面,它又能将主体的情与自然的景酝酿合一,实现反虚入浑的境界。中国山水画中亭台楼阁桥等,皆以化实为虚,成为透空的部分,不是实有的部分,反而为山水中留出虚实、留出空白,茅屋瓦房的作用皆是如此。因此,园中的建筑物并不是完全的透空,它能通望周博,以畅远情,人在空虚的氛围中收纳了它,并营造出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之弥留,再创造出新鲜各异、饱含韵味、即物即真的美感体验。另外如园林中堆土成山,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   最早出现的一种人工山水园意境构想,也是延续历史最久的一种园林布局方式,其立意是以大池为中心,象征东海;池中堆土(或磊石)为岛(一座或三座不等),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蓬莱,方丈、瀛州。它使空旷平淡的水面产生变化,使景观层次丰富起来,在岛上观赏,刘碧波环绕于周围,可生出尘离俗之趣,园林中水面、镜面上的反射和映衬,都生出幻境,所谓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静亦动,动亦静,变化万千,趣味无穷。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其主要创作手法有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通过巧妙的借景、虚景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清代袁枚所筑的随园,园中小仓山房,陈方丈大镜三,晶莹澄澈,庭中花鸟树石,写影镜中,正是望去空堂疑有路,照来如我竟无人。各种借景丰富了园林景观层次和含义,不时更替的虚景成为园林生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畅怀于雨滴竹林和雾障楼台的虚实交映,感受自然轮回生化的美、光色风音变幻的美、烟气润物沁心的美。境随时变,气象景观的借取是加强景观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段,变化中带来无限意趣。杭州西湖有春晓、风荷、秋月、残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景象、意境各有不同;境随地变,赏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平湖秋月、石湖串月、象山水月之分;观雨有洪椿晓雨、榜岭春霖、花桥姻雨、潇湘夜雨、花洲话雨、蕉院听雨、山楼听雨之别。   

上一篇:学术论文赚钱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