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作文素材>

大学生生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参考

发布时间:2020-10-26 04:11:56 浏览数:

  大学生生活教育论文范文一:生活教育对学生适应力培育的作用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华部分,它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但又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今日之教育,怎么冲出围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必要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

  一、生活教育的实质和特点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释义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用英文表达为:lifeeducationmeansaneducationoflife,bylifeandforlife.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

  1.生活教育必须关注生活

  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他在总结生活教育化工作时说:在这20年当中,应客观环境的需要,我们发动了四个教育运动:即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这四个运动是一个运动的四个阶段,这一个运动便是生活教育运动,也可以说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渡到自由平等的国家教育运动。从当代教育学原理分析,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社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关注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作为时代教育的基础和依据,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视角阐释了教育的基本理论。

  2.生活教育必须依赖生活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他又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陶行知为什么始终反对老八股和洋八股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他指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依据陶行知先生的表述可知,生活教育来源于社会生活,依赖于社会生活,并以生活工具为中介为生活服务,一切脱离社会生活的教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再次,生活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的知识阶级,劳心而不劳力,读书而不做工,成了书呆子。教书者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者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们充其量只做一个活书橱,充其量贩卖知识而已。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下层建筑。何以呢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所以,他把生活教育视作下层建筑,而且对生活教育充满信心: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铁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那么生活教育的特点又是什么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把生活教育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以生活的特点为例,他认为,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再以行动的特质为例,行为既是主导的生活,便可以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动产生理论,这是为了要指导行动,引导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又以前进的特点为例,陶行知认为,在同一社会,有前进的生活和落后的生活之分,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他同时对生活教育的大众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特点,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在参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点之时,突发把其特点与邓小平的三个面向联系起来思考,感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当代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全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上大学已经成为百姓家的平常事。作为人才,不仅要有文凭,而且要有水平;不仅要有学的能力,而且更要有社会适应能力。而我们今天学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管中窥豹。

  1.高考状元们怎么了

  据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40%目前在海外进修或工作,在国内的职业领域主要为学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但取得突出成就,成为行业和领域顶级人才者较少,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份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与社会上对状元的感知是大体吻合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近些年来政界、商界及一些社会热门行业的顶级人才和成功人士,很少听说有谁是哪一年某省某市的高考状元。高考高分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场成功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陶行知先生的论点,他们是书本学习的状元,未必是生活教育的合格者。

  2.求职受挫的大学生

  据《长江商报》披露,求职受挫,王云十年未出家门。今年33岁的王云,出生于长沙一户普通农家。母亲在他7岁时因家庭贫寒就外出打工,他幼年生活单调,父亲脾气暴躁,生活环境受压抑。在中小学阶段,他不喜欢说,也不喜欢交朋友。1996年考入省内一所本科院校就读。大学期间,他不入社团,不竞选学生干部,不与人交流。2000年大学毕业,因在读期间挂科太多,没有正常获得两证。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王云日渐消沉,甚至绝望透顶,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求职失败,无奈之中只能返回家中。从毕业至2010年,他一直闭门不出,成了标准宅男,在家呆了十年。2011年8月4日,经专家劝说,王云来到湘雅医院。经过心理卫生专家与其沟通诊断,王云患有社会恐惧症,具体症状为避世、怕人、胆小。对患者而言,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会多和陌生人交流。我们从王云这例个案可知,除了读书和接受学校教育外,社会交往和生活教育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必修教程。

  3.学历都是浮云

  近期,《长江商报》报道,在纳杰人才企划、管理、财会等行业招聘会上,招聘单位纷纷表示学历都是浮云,能力和态度才是求职两翼。一家网络营销公司打出广告:我们不欢迎不会上网的人,我们不欢迎没有梦想的人,我们不欢迎没有激情的人。该公司主要从事团购网站的策划及产品营销,工作人员表示:营销工作更多的是考验一个人的态度。网络营销,就是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敢吃苦的态度,当然,还要耐得住寂寞。不少中小企业要求求职者能吃苦,态度端正有热情,对于学历的要求则低得多,有的岗位甚至没有学历的要求。他们想找到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员工。纳杰人才分析师紫荆介绍,高学历的市场主要在IT行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而服务性行业,需要的是高情商员工:亲和力、思想、口才及勤奋,这些是课本知识无法替代的。相对于学历来讲,服务行业更注重求职者的潜能、态度和情商。此通讯,不重文凭重能力,恰恰说明社会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更重视人的潜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例案,尽管立足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在某个层次,从事什么行业,作为现代人才,均把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摆到了突出的地位。这与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借鉴生活教育,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

  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含义,生活教育就是源于生活、适应生活、为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教育,这些与本文所要论述的当代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其内在的联系,社会适应能力是强调青少年学生要具有为了生活、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的素养和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特指个体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文化学视角予以审视和论述。

  1.基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注重生活适应和环境适应教育

  物质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成果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人生下来就会面对这些存在而自觉或不自觉享受物质文化,但同时也受物质文化制约。在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针对物质文化的特征,应重视其生活适应和环境适应。所以,作为后来者的青少年学生,首先要正视客观存在,学习生活,体验生活,接受生活教育,在生活教育中使自己成长成熟,使自身与现实生活和谐和适应。其次还要努力使自己适应现实生活环境。人,不但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生活,同时也一刻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环境是人生存其中并对人发生影响作用的客观外在,人在环境中成长,只能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否则逆者消亡。教育青少年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在其环境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和才干,磨练其承受能力和挫折感。同时,在引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正如陶行知所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基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注意优良品质和能力培育

  陶行知先生在注重生活教育同时,又特别重视在生活中突出精神文化教育,他著名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不可丝毫妥协的大丈夫精神,都是我们今天教育的精神财富。在培育学生适应能力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因为,良好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和取得事业成就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低调、忠厚、包容、老实和埋头苦干等,使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其次,在当今社会,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也尤为重要。在此,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创造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获取营养。他在反对脱离中国民众生活的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同时,一生在热情追求创造新儿童、新中国、新世界的创造教育。开发国民和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造力呢他要求学生们修炼智慧之眼,磨出金刚之喙,展开大无畏之翼,涵养一片向真之心,努力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开拓者。怎样培养创造力呢陶行知认为,其一,手脑并用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能力;其二,是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其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其四,创造的教育必须有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在今天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中,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依然可试可行。

  3.基于制度文化的需求,注重社会规范和人生态度训练

  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但是言语行为是规范的。虽然我们鼓励青少年学生质疑、批判,甚至否定,但是,还必须要求他们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以适应社会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效率观念、法制观念、规范规则观念,并且以其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尤其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履行法律义务,使其既充分享受民主自由又不大胆妄为,甚至违法乱纪。

  4.基于行为文化的需求,强化个体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边的活动,而行为由人的基本素质决定,所以,在讨论行为文化要求时,必须从个体素质和素养切入。无论是生活适应、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个体基本素养都是前提条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要回应社会诉求,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是适应能力的基础;其次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立足之本;再次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的修养,这是决定个体层次和境界判决标准;其四为个体的情商和亲和力,情商在人的成功中比智商作用更大,而亲和力直接影响个体融入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及其质量。我们考察社会适应能力,更应注重个体的内在素养。

  人际交往能力又可分为个体品性和方法艺术两部分,而品性决定方式方法。与人交往,个体要有较高的境界和胸怀,从自身修养做起,如尊重人、爱护人、平等待人,具有同情之心、宽容之心、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同时克服自私、偏执、攻击、虚荣、算计、嫉妒等不良心态。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有海纳百川、胸怀若谷、大智若愚、坦荡平和的君子风范。同时,在对待具体事物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和艺术,一切以公正、公平、和谐为原则,使良好的心愿找到适宜的表达形式。师者,学生之楷模和表率。为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应首先做到:(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学习。如果我们既有良好的个体品性,又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心胸,再注意个体的处事风格和处事方法,难道我们还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吗我们还会或缺社会适应能力吗

  大学生生活教育论文范文二:生活教育思想差异探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备受关注。在近代,对对此研究较深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在该领域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而我国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1]。虽说从字面上看也许会觉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把杜威的思想倒了个个换了个说法,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质的差异,并且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从而更加透彻地学习他们思想的精髓,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1两种思想的相似点

  二者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以期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1.1两种思想都强调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杜威与陶行知都及其看重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想解决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学生课余及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这一问题。杜威认为,一个人从它出生开始,教育就伴随他一生。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生长,他认为教育是为生活需要而办的。总之,生活与教育有着鱼水之情。

  1.2杜威与陶行知都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

  他们都强调教育在对社会的改造中的作用。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他认为学校教育是社会建设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好这一工具可以对现有的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加以改良甚至改革。而陶行知作为教育救国运动的主力,更深信教育能影响中国社会变革,能拯救整个国家、改变民族命运,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是改造了社会[2]。

  1.3杜威与陶行知都创办了学校支撑其教育理念

  杜威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理论源泉,在第二年他就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念的实验基地。

  1.4两种思想都有着很强烈的民主

  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3]。陶行知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济众生,人人有得呼吸。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即民主性之所在。

  1.5两种思想都有着终身教育这一内涵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就是杜威的终身教育思想之所在。他认为,人这一生都不应该停止发展,停止生长,停止学习,应该一直向前进!陶行知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1.6两种思想都倡导活的教育

  两种思想都反对灌输给学生知识,让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他们都倡导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生长。杜威认为教育要契合于儿童自己的生活,让他茁壮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陶行知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4]。

  2两种思想的差异点

  2.1两种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

  杜威与陶行知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这就造成了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杜威的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物质丰富但是精神文化贫乏的时代,对他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此二者的失衡的问题。然而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他的任务是使尽可能多的人都受到教育教育,用教育来挽救中国,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来使国家使民族变得强大起来。

  2.2两种思想的重点不尽相同

  由于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各自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使得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杜威的侧重点放在改良国家教育体制上:通过学校教育来改观社会整体的有关教育的观念,从而改革或改良国家的教育体制。而陶行知注重的是作为整体的国民,他是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侧重于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教育,以教育来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实现富民强国[5]。

  2.3两种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倡导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虽是同一种信念,却有不同的内涵。杜威主张生活从属于教育,将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其教育原则是建立在经验论哲学观和生物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6]。陶行知的思想是立足于国情,以生活为本位,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依靠,具有客观唯物主义的性质。

  3由两种思想引起的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虽然现在的教育在提倡着改革,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机械盲目的跟着训练;以知识传递为重点,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过程;知识内容难繁偏旧,美其名曰锻炼思维,实则是天马行空的题目,与日常生活毫无联系等等。因此,处理好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1生活,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现今社会,应试教育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往往都是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多多的练习很多大家都会觉得毫无意义的题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难觅联系。而实践与研究结果也表明,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应首当其冲的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所知所感所悟,才能有所体会用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勾起他们的回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熟悉的感觉,从而不那么的排斥学习,更进一步对学习产生喜爱的情绪。爱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最终的目的。正如两种思想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而不是干瘪的教科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把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且把生活中的东西模型化。

  3.2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解除束缚,从自由的生活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教育,而不是从老师的灌输下获得知识。学校教育也要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要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一些命题、定理等的发现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从做中学,体会学习的快乐。

  3.3将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努力将书本上的知识生活化,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来学习,学生感觉更加的亲切;这也更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并且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后,儿童更加能够适应生活,更好地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3.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就凭拿来主义,还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得要结合着土壤的实质来看适不适合,是否要经过改良或者变异。从这两种思想的相同点和相似点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人文背景之下的产物,这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我们要找寻到适合于自己教学实际的理论来引领实践。

  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秤不离砣砣不离称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两种思想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积极的借鉴价值,然而这两种思想毕竟不是针对现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更加深入地探求适合处理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案,找到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巧妙关联点。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作品范文

上一篇: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