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民用飞机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1-07-06 08:37:45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飞机日益成为普遍的出行工具之际,航空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专家提出,航空业碳排放是雾霾天气的重要诱因。如何找到真正环保的飞机动力来源,不仅是全球的共同挑战,也是事关人们呼吸的民生问题。

通过各国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找到几种可能替代航油的清洁能源。其中,氢和电是被最广泛提及的。那么,氢动力飞机和电动飞机的前景如何?在商用化道路上,又存在着哪些困难?绿色飞行时代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氢动力飞机

所谓氢动力飞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使用氢气作为动力来源的飞机。氢气既可以在喷气发动机内燃烧,也可以在其他内燃机内燃烧,还可以用于氢燃料电池。

氢气是目前人类找到的最好的、可大量供应的无污染燃料。氢气燃烧之后的生成物只有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式不断获取。理论上,通过氢气和水的循环变化,人类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氢气作为替代燃料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此环保的燃料却没有被大规模应用于民用飞行,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目前尚未找到在飞机上储存氢气的合适方式。

氢气常以气态、液态等方式储存。最常见的储存方法是高压气态储存,需要高压容器,这对飞机而言并不现实。飞机上往往使用常规的碳纤维压力容器,仅能承受350巴(bar)的压力,远低于车船上使用的可以承受500~700巴压力的钢化压力容器。

此外,氢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学元素,扩散性很好,随着温度的上升,扩散性会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密封方式很容易被“穿透”,导致氢气从高压容器里泄漏出来,造成储运过程中的损失。

目前的许多研究都聚焦在液态储存方式上,液态氢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扩散性问题,而且拥有比高压气态氢高得多的能量密度,有利于支持较长的航程。实际上,液态氢已被广泛应用于宇航领域,是火箭发射的主要燃料之一。

相比航空煤油,液态氢有一个显著优势,即拥有更高的“单位质量能量密度”。燃烧相同质量的液态氢,释放出的能量是航空煤油的3倍。反过来说,液态氢只需要航空煤油三分之一的质量,就能产生相同的能量,这大大有利于飞机“减负”。以一架波音747400客机为例,使用液态氢燃料后,其起飞总重量将从80万磅(约360吨)减少到大约60万磅(约270吨)。

欧盟曾经联合空客公司和34个伙伴公司推出了一项名为CRYOPLANE(低温飞机)的研究项目,对液氢燃料飞机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环境兼容性以及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这一研究于2002年完成,最终报告于2003年出炉。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液氢燃料发动机能效与煤油发动机效率相似,传统的涡扇发动机能够转换为使用液氢燃料运行,这一技术可在今后15~20年内得到应用。

尽管存在可观的前景,但对航空业来说,几大瓶颈也制约着氢动力飞机的推广。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大型商用氢动力飞机有望在2020年以前面世,但可能要到2040年才会投入使用。

要用氢气作为民用飞机的燃料,还有几道难关需要突破。首先是拥有更高“单位质量能量密度”这枚硬币的反面——相比航空煤油,液态氢的“单位体积能量密度”要低得多。这意味着液态氢的体积是能量相当的航空煤油的4倍,即飞机需要4倍大的“油箱”。根据研究,更大的外部表面积将使燃料消耗增加9%~14%,运营成本增加4%~5%。

这一燃料体积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液氢燃料飞机无法像常规飞机那样将燃料储存在机翼。为了使表面积最小化并减少气化,液氢燃料只能储存在机身的某个位置,这会使机身的长度和直径大大增加,不仅拖累了飞机的性能,还带来了更大的表面摩擦阻力。

此外,液态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00多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中,否则就会气化,长时间制冷保存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再加上生产液态氢的成本高,装液态氢的容器外壳重量大、体积大、内部结构复杂,以及液态氢容易爆炸等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都对航空业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航空业在面临液态氢生产、储运、加注等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航空燃料后勤体系进行彻底改变。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前,氢燃料还难以被大规模使用。

电动飞机

电动飞机使用电动力推进系统替代普通飞机的内燃机动力。按照电动力系统的不同,电动飞机可以分为蓄电池(目前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和燃料电池电动飞机三种。

节能环保、效率高、能耗低是电动飞机最突出的优点,接近零排放的环境友好特质使其成为真正的绿色飞机。参照如今在地面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电动汽车,电动飞机概念一直备受瞩目。自1957年6月30日世界上首架电动模型飞机“无线电皇后”号在英国试飞成功后,世界各地关于电动飞机的研制一直在持续。

目前,在各类电动飞机中,锂电池电动飞机有望率先获得商业成功。斯洛文尼亚蝙蝠飞机公司(Pipistrel)的“电动金牛座”(TaurusElectro)、中国吴翔电能运动科技公司的E-430、辽宁通航研究院的“锐翔”以及空客公司的E-Fan等,都是各国研发的明星产品。

只可惜在短期内,人们恐怕还难以看到电动飞机在日常通用航空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超轻型飞机和滑翔机等不同,通用航空飞机和大飞机有更高的能源需求,目前的电池技术还远远无法满足。在众多需要克服的局限中,最主要的便是能量的存储问题。如何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证电池拥有足够的能量,又或者是找到一个创新的办法,在飞行过程中持续给电池“充电”,才是潜在的解决之道。

同时,电池的寿命和置换成本也是问题。有国外研究机构指出,尽管一些电池的寿命预期能达到3000小时左右,但现实经验却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会更短,而电池置换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此外,充电时间也是一个问题,要为一架配有Rotax912S发动机的飞机加上139公升的航空燃油,只需要几分钟,但为锂聚合物电池充满能量需要的时间就长得多。如果想飞得更远、更久,那么一个备用电池也是必不可少的。

更麻烦的是,锂离子蓄电池活性较高,在大电流充放电的时候,如果温度控制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电池爆炸事故。这对于商业航空运输来说,是绝对不能冒的风险。

那么,号称最清洁的太阳能电动飞机又如何呢?以最新的明星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为例,可以看出太阳能电动飞机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

“阳光动力2号”是一架单座飞机,驾驶舱只有3.8平方米,飞机重量只有约2.3吨,但翼展达到72米,机翼上有超过1.7万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满足昼夜飞行的需求,发动机吊舱中还安装了重达633公斤的锂聚合物电池。锂聚合物电池作为电能存储装置,昼间飞行时将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富余电能储存起来,夜间飞行时为电机供电。

“阳光动力2号”今年3月从阿布扎比出发,计划跨越太平洋、大西洋,途径12个降落站点,最后返回出发地,完成环球飞行。中国重庆和南京分别成为“阳光动力2号”的第五站和第六站。令人关注的是,仅仅是在中国段的飞行旅程中,“阳光动力2号”就因“天公不作美”不得不多次调整飞行计划。时刻看老天爷脸色的“阳光动力2号”,先后被曝推迟抵达重庆、滞留南京、迫降日本、副翼损坏等坏消息。

事实上,大面积机翼的气动弹性问题、昼夜连续飞行的能量储存瓶颈、电动力推进系统能量利用率过低,以及天气和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都是目前太阳能电动飞机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攻克的难题。

除了蓄电池和太阳能外,电动飞机的动力来源还可以依靠燃料电池技术,包括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燃料电池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目前比较成熟,能量密度可以达到690瓦时/千克,约为锂离子蓄电池能量密度的5倍,而且可以直接使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在飞机上只需携带氢气、甲醇等常规燃料,也易于补充,可以有效满足商业航空运输的一般要求。

2012年7月30日12时,中国第一架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氢燃料电池动力无人试验机“雷鸟”(LN60F)在沈阳成功试飞,其中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能源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工作稳定。这架氢燃料电池动力飞机的成功试飞,是继2009年采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飞艇主动力之后,中国研制的燃料电池再次在航空器能源系统中得到验证。

但正如前述分析提到的,氢气的储存运输仍然是一大难题,这也制约着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此外,硼氢化物燃料电池也是一种适用的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达950瓦时/千克,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还要高出37%,是锂离子蓄电池的6倍多。硼氢化钠不易燃烧,储运安全性也好,是未来电动飞机动力来源的有力竞争者。但问题在于,硼氢化钠的价格太高,远远超过了商业航空运输的底线,目前只局限在宇航工业领域。

需要看到,尽管电动飞机的研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锂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以及太阳能电池转化率等问题,依然将这些解决方案限制在超轻型飞机和滑翔机类型中。要满足通用航空和大飞机更高的能源需求,目前的电动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目前混合动力驱动的应用不断在汽车领域推广,我们或许可以寄望于其同样适用于航空领域。

上一篇:《内燃机》课程教学探讨与体会

上一篇:CO2催化重整生物质焦油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