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林纾《闽中新乐府》中包含的政治革新思想

发布时间:2021-07-21 08:46:07 浏览数:

摘要:《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创作的第一部诗集,里面包含了林纾的爱国思想以及政治思想。诗集中饱含了林纾渴望国家武力崛起,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抨击陋习期望变革的思想。《闽中新乐府》是研究林纾早起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关键词:林纾;《闽中新乐府》;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初期,当黄河岸边的柳荫树下,手摇纺车吱呀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已经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十九世纪中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那就是: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蓦然惊醒,试图从多个方面励精图治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成为了第一批的爱国维新志士。而林纾就是率先觉醒的第一批爱国文人之一。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新乐府诗歌最早出现在中唐,白居易创造的这一旧题新作的文体目的是服务现实社会。白居易创造的新乐府诗歌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意识到改革积弊的迫切性,林纾运用白居易乐府诗的通俗形式为儿童创作新体乐府诗歌,共收录了二十九题共计三十二首诗歌。作者的创作初衷本是给孩童启蒙。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不自觉的在歌谣中加入了大量政治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这部诗歌集充分代表林纾前期进步思想。

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对于《闽中新乐府》有这样的评论:“皆由奋念国仇、忧闵败俗之情发而为讽刺之言、亢激之音,决不可以儿童读物而小视之。”①与其说这部诗集是林纾写给孩子的启蒙作品集还不如说这是林纾借乐府这一旧体诗歌形式,承载他作为一个呼唤救国,渴望维新的新一代觉醒文人的政治理念。

对于《闽中新乐府》中的诗歌集中诗篇大致可分时政及风俗两大类。前一类纠弹时政,如《国仇》、《渴睡汉》、《哀长官》等,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兵制、税收、教育、卫生各领域。后一类抨击陋俗,如《小脚妇》、《水无情》、《灶下叹》、《检历日》等,举凡缠足、溺女、虐婢、跳神、做醮、看相、择日、看风水,以及鸦片流毒、家庭纷争都在鞭辟之列”。两类诗都旨在显其弊恶,促进改良。②这是目前研究林纾《闽中新乐府》的学者对诗歌分类的主流意见。但笔者认为就《闽中新乐府》中的时政类诗篇根据其政治思想可以分为三类:

1.《闽中新乐府》中的爱国维新思想

《闽中新乐府》第一首诗歌题为《国仇》。由此可见在那个外忧内患的年代林纾作为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青年心中第一大事还是祖国的安危。

《国仇》

国仇在何方, 英俄法德偕东洋,

东洋发难仁川口,舟师全覆东洋手。

高升船破英不仇,英人已与日人厚,

沙侯袖手看亚洲,旅顺烽火连金州。

… …

我念国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灭。

诸君目笑听我言,言如不验刳吾舌。

这首长诗的副标题是激士气。前四句,极力为我们描述即将国破家亡的危险局势,英俄法德皆是饿狼对我中华虎视眈眈,大清王朝自诩的天朝上国岌岌可危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一列强环伺的画面其实只为激起好儿郎们的士气,救亡图存,期望祖国武力崛起。《闽中新乐府》的许多诗篇表达了林纾要求“变法”,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接受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其主观原因是他的爱国思想促使的。他在《破兰衫》一诗的末尾写道:“救时良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在《知名士》一诗中又写出:“解否暹罗近渐强,一经变法生民康”。显然林纾已把“通变”、“变法”视为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了“救时良策在通变”这句诗,就很好地说明了林纾思想上的爱国主义与维新、改良主义之间的关系。③

2.《闽中新乐府》中的教育改革思想

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但是“七上春官”的林纾对于旧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是有切身体会的。对于旧教育方式方法深恶痛绝,诗集中表现最为真切的是那首著名的《村先生》。

《村先生》

村先生,貌足恭,训蒙大学兼中庸。

古人小学进大学,先生躐等追先觉。

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躐等追先知。

童子读书尚结舌,便将大义九经说。

谁为鱼跃孰鸢飞?且请先生与析微。

不求入门骤入室,先生学圣工程疾。

村童读书三四年,乳臭满口谈圣贤。

… …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讥蒙养失也”,直指当时落后的教育体质,针砭传统教育方式与儿童启蒙教育之间的差距。蒙童启蒙就从《大学》《中庸》开始,语句尚不能读顺畅,就填鸭式地灌输“微言大义”。老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只管教,学生死记硬背,学习三四年均不知所云。这样的教育模式纯属误人子弟。

《破蓝衫》中对于科举制度造成的迂腐之“仕”进行了极为尖刻的描绘和讽刺:“破蓝衫,一着不可脱,腐根在内谁能拔。案上高头大讲章,虚题手法仁在堂。”《破蓝衫》中活泼浅显的诗句就是晚清启蒙文学的典型代表。

林纾在《小脚妇》中描述:“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万里。左靠妈妈右靠婢,偶然蹴之痛欲死。问君此足缠何时,奈何负痛无了期。妇言奴不知,五岁六岁才胜衣。阿娘作履命缠足,指儿尖尖腰儿曲。号天叫地娘不闻,宵宵痛楚五更哭。… …阿娘转笑慰娇女,阿娘少时亦如汝。但求脚小出人前,娘破工夫为汝缠。岂知缠得脚儿小,筋骨不舒食量少。无数芳年泣落花,一弓小墓闻啼鸟。”一双小脚限制了女孩子们一生。不能走出家门也就无法学习。要想解放解放她女孩子们的思想,就得先解放他们的身体,让她们走出去。

缠足源于五代,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上行下效是中国的传统风气,因此民间女子便纷纷裹起脚来。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了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菩萨蛮》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由这首词的出现说明:宋代缠足之风已盛。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缠足让所有3岁~6岁女孩儿的脚变型并且不再长大,这种风俗被接受了西学的学者们直接称为 “几乎置人于死地的施术”④。鸦片战争后缠足风气并未改变。

1844年,基督教在宁波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学堂 。教会学校全面实行免费教育,还须通过提供衣食和生活补贴来招揽学生 ,但是即便是如此优厚的条件女学堂任然面对招不到生的境地。如此,面对愚顽不化的人群,女童教育推行之难,难于上青天。

1898年5月31日,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及其家眷筹办了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建校在上海桂墅。这所后定名为“中国女学堂”的女子学校一出现,就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和反响。英国女士立德尔夫人在赞美“上海新设之女学堂”“足开中国未有之风气”的同时,还向世界详尽描述了她目睹的实情实景。在这位西方女子的眼里,“地甚僻静”的中国女学堂:“房屋轩敞,参用中西式样。学堂饮食起居,一切均甚整洁。女学亦循循有礼。女师教诱亦甚得法。学生内有不缠足者数人。各卧房均在楼上,房内安置四床,床皆有帐,床前有茶几、靠椅各一,还有公用衣橱一、面架一。教针黹之女师,亦住楼上。有女画师一人,绘工精妙,闻曾入宫内供俸绘事,自云南、四川各处来此……另有教英文及女医师,尚未到堂。”

林纾则在他的《兴女学》中歌颂“群贤海上真先觉”,“兴亚之事当其成”。林纾想把“中国女学堂”的标杆作用推行到全国,解放更多的女孩子。

3.《闽中新乐府》中抨击陋习渴望变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林纾已经是懵懂幼童。鸦片给自己家乡带来的危害他是亲眼目睹的。鸦片上瘾容易,戒掉极其艰难。张兴智在《从种烟到禁烟的亲见亲闻》指出:“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连续吸食三五天大烟,便可成瘾,并难于革除。”鸦片烟不仅能使吸食者本人上瘾,而且对于长期处在鸦片鬼烟雾之中被动吸食二手烟的人和动物来说,也极易上瘾。袁简之在《鸦片在鄂西的泛滥》中记录了孕妇吸食鸦片,连带新生婴孩也染有鸦片瘾,需向婴孩鼻孔哈以鸦片烟气才停止哭闹。如此幼小的生命就此毁掉。

鸦片之祸数言无法尽数。深知其中之害的林纾在《闽中新乐府》中的《生骷髅》有了这样的描写:“生骷髅,生骷髅,眶陷颐缩如猕猴,痰声来,痰声续,黔到指头疲到足,汗渍眉心泪注目,逆气辘轳转心腹,溺泄便溏沾被褥,明明有鬼如钳梏。陡然眼见芙蓉膏,一时神妙穷秋毫,对灯抽吸才几转,意气直蹑青云高。”诗歌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一副晚清福州街头鸦片鬼的形象。“生骷髅”—活死人,林纾用如此形象的名字来形容那消瘦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丧失了劳动力的大烟鬼。

清政府腐败,国力衰微,加上对外用兵一次次失败后的割地赔款。人民生活民不聊生。“虎来虎来,关上之虎牙爪开。关上人多安有虎,蠢役作威挟官府。”(《关上虎·刺税厘之丁横恣陷人也》)这首诗揭露了晚清政府苛捐杂税的繁重, 苛政猛于虎的灾难在贪官污吏的操纵下愈演愈烈。⑤

而《灯草翁》则是一首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悲惨的诗歌。从诗歌的副标题“伤贫民苦于税券也”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仍然是一首感叹“苛政猛于虎”的诗歌。但是《灯草翁》与《关上虎》又有所不同,《关上虎》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酷吏比作害人猛虎,极言虎之害,而《灯草翁》一诗基本算是模仿白居易的著名乐府诗歌《卖炭翁》。《灯草翁》中贫民老翁面对困苦生活的无奈挣扎,官府的横征暴敛与白居易诗中的唐代卖炭翁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差言未已翁挥泪,留房不卖翻为累。脱我身上衣,质我床间被。里保邀差醉村肆,老翁哀痛号天地。被去衣亡满瓦霜,凄凉通夜长无寐。”《灯草翁》里卖灯草的老头终日辛苦,所得银钱仅够他的最基本生活所需,仅有的半间草屋原始他百年老去后的指望,期望可以换口棺材以葬此身,然而一间破屋子也要纳税。老头没钱缴税,里保和差役如狼似虎般地“脱我身上衣,质我床间被。”春寒料峭,抢了老翁破衣破被的里保和差役将质来的钱 “醉村肆”了。读到如此诗句,相信每一个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对灯草翁报以由衷的同情,从而诅咒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年代。清末诗坛中像林纾这样直白地描写官府对老百姓的残酷无情的诗篇还是不多的。

《闽中新乐府》是清末的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诗集。诗集中包含了青年林纾的进步思想与政治期望。全册诗歌没有用生僻的典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语句,大部分使用最直白的话语。因此诗歌思想进步,通俗流畅,是青年林纾不得不被提及的代表作品。

注释:

①曾宪辉.林纾《闽中新乐府》散论[J].《福建志史》,1993 .

②曾宪辉.论《闽中新乐府—兼谈其梓行及其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第一期.

③邓华祥,肖忠生.<试论林纾的爱国维新思想>[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

④(日)冈本隆三著,马朝红译.《缠足史话》[].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1-7-1.

⑤姜国,郭建鹏.《末世悲悯与救世之音》[J].作家(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人文学院)

上一篇:WNS相变加热炉节能探讨

上一篇:锅炉改造的相关技术环节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