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0 08:38:56 浏览数:

本文在整理学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常态化实施 对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综述

石华指出:“所谓常态化,就是课程实施相对稳定、规范、朴实、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和普遍的意义,让普通的学校都能有所遵循,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都会上,让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质量”[1]。郭元祥从课程制度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的6项大的标准。[2]陈树杰用“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3]32个字说明了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特征。邹开煌在陈树杰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精简版的16字特征描述。[4]而郑向荣则把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定义为“有健全的课程制度作为保障、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有稳定的专职教师、课程普遍规范实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此外,曲天立论述了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目标追求和基本要求。[5]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问题

一是对课程不重视。王婷的调查显示,有53.6%的学校开设综实课程的初衷是为了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随大流、跟形势[6]。邹开煌、叶榕村的调查显示,综实课程实施的最大阻力首先来自于“受应试教育影响”(70.5%),其次是“观念没有转变”(20.8%),最后是“领导不重视”(8.7%)[7]。以上数据很让人担忧,而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观念和认识问题,这也使得很多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在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同时,依然较为忽视体现三级课程管理理念的综实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仍旧只停留在学科课程改革上,在教育观念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功利性。[8]

二是对课程认识有偏差。有的教师认为综实课程是活动课程的翻版,有的教师认为该课程就是综合学习,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有部分教师认为此课程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校才能开设、山区和一些农村没有必要开设,有的领导认为该课程就是“豆芽课”,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设的。[9]还有一些学校把它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混为一谈,甚至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当成综合实践活动。如此等等,均显示出人们对综实课程认识的诸多偏差,这些认识的偏差最终必将严重影响综实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2.政策支持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国家宏观方面,教育部至今没有颁发正式的综实课程指导纲要,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只是一些纲要式的内容,而且体系复杂、内容宽泛,实际落实时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以许多教师和学校对课程标准的弹性特征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可能常常是心向往之,却又无所适从。[10]同时,综实课程与升学考试尚未建立密切的联系,导致该课程被“边缘化”成为了一种必然。其二,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层面,缺乏制定自上而下保障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实施方案、教师政策、评价机制、管理制度等。其三,在学校层面,主要体现在保障综实课程实施的相关课程制度不健全,没有将该课程计划纳入全校的课程整体规划中,对相关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不合理等方面。

二是资源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政策支持的不足不仅导致了课程建设制度的严重滞后,而且还进一步导致了综实课程资源特别是可利用资源的不足。所谓的可利用资源,就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资源。如有些很难进行采访的人员、有些收取费用较高的场所、本地很难获得的包含某些信息的书籍、学生阅读程度和资讯处理技能内不能得到的信息等都应视为不可利用资源。[11]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许多学校的资源条件很难满足。

3.课程实施规范问题

综实课程实施缺乏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综实课程自身的四大领域缺乏整体规划,经常是相互替代。大多数学校将综实课程指定的四大领域的内容相互割裂,将四大领域分成四门课程分别进行开设,把它当作工作量的平衡分到相应的老师头上。[12]有的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综合项目为主开设综实课程,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与技术教育后就认为开设了综实课程,有些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安排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取消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有些学校干脆以研究性学习取代综实课程,这样的实施误区致使综实课程的核心价值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是将综实课程排除在学校整体规划之外。一些学校没有设置综实课程,致使该课程沦为“空白课程”。有的学校打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旗帜,做着与该课程关系不大的事情。

4.专业师资问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综实课程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以及生成性等对综实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实课程的需要,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提高综实践课程的师资水平。[13]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特别是高校综实课程开设的缺失,使得中小学综实课程专业性师资严重匮乏,加之该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水平的综实队伍建设很难实现。有调查曾指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担任综实课程的教师有84.4%为兼职,专职教师只占15.6%。”但学校仅靠一两个专职教师来指导这门课程是不现实的,而兼职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门新课程上,靠他们无疑会影响课程的效果。调查还显示,这些教师中有37.9%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27%参加过市区级培训,35.1%只参加过学校的培训,还有1.8%教师表示不需要培训。[14]而且,课程培训过程中“质”的表浅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刘红胶等学者的调查显示,问及教师对自己所接受的培训的看法,只有15.7%的教师认为“很有效”,66.9%的教师认为“有效但还需改进”,还有17.4%的教师认为所接受的培训仅仅是“走过场,没什么实效”。可见对于培训的效果,教师的认同率并不高。

5.课程评价问题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及质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难点问题。综实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综实课程的评价,该评价多流于形式和片面,不能真正起到督促、监控学校综实课的稳定有效开展。二是学校层面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问题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综实课程并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由于传统评价的影响,其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郭元祥的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不明确评价学生的具体指标,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不细化,具体区分度弱化,使评价过于宽泛、随意。王惠娟的研究指出,目前学生评价过程中至少存在不容忽视的“评价指标模糊、过分强调过程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质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运用不足、学生参与评价主体性缺失、反映学生活动情况的资料收集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15]这导致了综实课程在实施层面困难重重,难以常态开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1.更新观念,加深认识,营造课程实施氛围

要使得综实课程常态化实施,当务之急是从源头抓起,更新教育理念,解决认识问题。综实课程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16][17]为此,无论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从事综实课程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舆论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高度来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功能;学校要从“学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综实课程,从而增强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该课程的能动性。要通过各种宣传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学校校长的课程执行能力,使他们理解综实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政策的严肃性,使他们认识到,该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任何学校、任何人都必须想办法积极地自觉开设这门课程。[9]同时,也要对家长及社会广泛宣传,摒弃对教育的功利和“短视”的思想和行为,克服应试教育价值观,理解和认识综实课程的独特价值,为该课程的实施赢得校长、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的支持,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综实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自身实施的难度大,又未列人升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仅靠领导和教师的良知和责任感是不行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执行力度,加强教育督导,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整体推进,学校要在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只有两方面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该课程在实施层面落到实处。

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来讲,为了保证国家课程在实施层面的严肃性,省市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要制定长远的教育规划、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研讨制度、师资安排、激励机制,同时还应在该课程培训、研究以及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在学校层面,要建立和健全综实课程制度,规范管理,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学校要制定校本实施综实课程的规划和方案、建立综实课程教师配备制度、建立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库和实践基地、制定该课程的奖励考核制度、课程档案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活动安全保障制度等。同时,学校还应该制定措施,对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此外,学校还要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器材、药品、研究经费和校内外活动场地等。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各类实验室以及天文台等,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开放。[18]

3.配备培养教师,加强校本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师资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学校的人力资源,建立综实课程稳定的教师队伍。在具体的师资配备方式上,操作性强、效果较好、较成功的做法是配备一支“专职+兼职+特长”的综实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由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规划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并把综实课程作为自己发展方向的教师担任,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核心。“兼职教师”由各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特长教师”由具有特长的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企事业人员、机关干部、有关专家和学者担任,是该课程师资队伍的辅助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应该坚持“内外结合、教学研结合”,既使校内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拥有广泛的可以为学校所用的校外专家库。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以和高师院校联合订单式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坚持“全科教师”的培养理念必将成为综实课程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和方向。高师院校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习领域予以设置和体现。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综实课程的师资队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关高校的就业率,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19]

同时,还应该下大力气做好综实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相关的培训经验表明,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最有效的应是建立在校本教研基础上的校本培训,这是基于综实课程的特质决定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课程专家到校讲座、一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等,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设计等形式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观摩等研讨交流活动,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讨机制,定时间、定主题就实施中的困惑进行交流、探讨。此外,师范院校、教研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深人学校,与教师合作研究,共同解决综实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为各校实施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4.重视课程评价,健全和完善评价体系,为课程实施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要发挥综实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推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实施综实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状况纳人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在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避免片面化、形式化和模糊化,要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各校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切实推动学校转变办学理念,落实国家课改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指导和帮助学校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其次,学校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20]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1]教师的评价应导向活动的拓展延伸,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实践活动水平,提倡进行鼓励、肯定、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以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2]尽管在实施层面,制定综实课程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关键点也是难点。但注重过程、注重反思、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是综实课程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可以从“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实施过程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等三个维度来设计。

最后,学校还要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形式上,采用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突出过程评价,将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等纳入评价的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的来说,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光靠外激励还不行,只有对自己进行“人性假设”,通过内激励,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和调控,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期望。[23]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该课程的常态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以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为己任,加强课程研究,丰富课程资源,健全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运作,积极践行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努力使综实课程成为每一名学生充满自信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纽带。[24]

————————

参考文献

[1] 石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3).

[2] 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解决好两大问题[DB/OL].http://ipac.cersp.com/LLDH/KC-ZC/200602/457.html,新思考网.

[3][4] 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5(9).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3] 范冬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 郭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5).

[作者:罗凯(1986-),男,甘肃静宁人,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教师,喀什师范学院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 陈国庆】

上一篇: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上一篇:通过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配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