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冰与火之歌,回首冷战军事对抗史(八)

发布时间:2022-03-20 09:44:39 浏览数:

zoޛ)jiOm<i{uumm~O_]5M5^o7y}4]u_z}6i׍4덴MK_5ӽ=z_v^t4ӽ48۽I-Km5mѨky答案了。

话题还是回到战略核武器上面来。假设苏联抢先动手,将其核武器在第一时间全部投射出去以求消灭美国的核武库。而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美国就必须做到:即使90%的核武器被摧毁,其剩下的陆基、海基和空基核力量至少有1000枚战略核弹头保存下来并向对手投掷,从而仍然可以将苏联所有的工业城市、重要军事与工业基地炸毁。这样的创伤将是苏联无法承受的。当然反过来也一样,美国抢先动手也无法保证自己不被毁灭。这就是冷战时期的疯狂。现代人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这一特殊的时代,但它确实存在于几十年前的人类历史中。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生存和反击能力,需要严谨的计算、高超的技术和巨额的投入。因为对手拥有大量的间谍卫星时刻盯着自己国土上的一举一动,每一座发射井、每一个机场都处于严密监视之下,每一个军港外都可能埋伏有对手的攻击型核潜艇,核打击一来就将是暴风骤雨般的猛烈而精确。要想从近乎全方位覆盖的核打击下安然无恙并着手反击,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大国的捉迷藏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详细分析过核战略的要点和难点。核武器要想在后发制人的情况下生存,要么得能抗,要么得能躲,前者主要指的是发射井。在70年代,美、苏都纷纷加固了其导弹发射井,大幅度提高其抵抗超压的能力。但是随着双方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这条路逐渐走到了尽头。对于像“民兵”3型这样的导弹,想要在其35万吨当量核弹头和180米的圆概率偏差的命中精度下保证安全,建设一座发射井所需的成本将大大超过一枚导弹及其核弹头的制造成本。因此,进入80年代后里根政府基本否决了这条思路。就战略导弹而言,如何躲和藏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课题。这方面率先达到成熟的自然是战略核潜艇,其利用深海大洋的天然隐蔽性坐稳了二次核打击主力的位置。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核潜艇都是这方面不可或缺的台柱。但是,海基核力量毕竟只是一条腿,对于美、苏这样的大国而言是不能只依赖一种方式的,陆基核力量的生存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陆基核导弹的机动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具现实性的主要是铁路和公路机动。

我们先来看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很多军事爱好者很欣赏铁路机动这种方式,因为其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感,就好像一条隐秘的雷霆暴龙穿梭在茫茫大地上。而且铁路机动有个好处:导弹列车是将发射装置和保障装置以及人员勤务设施一起机动,具有较好的持久力和自主作战能力,也可以保证较高的打击精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模式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上一篇:浅谈移动通信基站建设

上一篇:打造精品高效铁路客运的新思路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