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湖北剪纸传承人刘士标口述史

发布时间:2021-09-02 09:44:52 浏览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在刘士标剪纸艺术博物馆里,刘士标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他艺术生涯的几次转变,介绍了他作品背后的故事,回忆了当年在全国大炼钢铁背景下他的创作过程,还讲述了他对现在剪纸艺术传承现状的担忧和看法。刘士标先生对于艺术的追求延续了六十年,同时,他的剪纸艺术之路也深受特色社会主义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刘士标;口述史;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士标,男,1940年生于湖北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曾任武钢画院院长,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剪纸艺委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湖北省、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被《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授予“湖北创意推动人物”,同时被湖北省推荐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士标六十年剪纸艺术生涯,其创作颇丰,尤其以工业剪纸题材作品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影响极大,相继被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博物馆、艺术馆及国内多家艺术馆收藏。他主编有《武钢剪纸》《湖北剪纸》《长江三峡风光》《江城大武汉》《美丽青山》《百喜图》《刘士标剪纸艺术》等二十多部作品专集,先后荣获建国五十周年剪纸展览会金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金奖、“首义魂”全国大展功勋奖等多项大奖,其作品、论文被收入《中国美术年签》《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工艺美术大全》《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全》等选集。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联合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的“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等称号,并被评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时间:2016年11月9日

采访地点:刘士标剪纸艺术博物馆

采写:汪涵 张妮 曾君

摄录:姚红果 周环

张妮(简称张):刘老师您好!

刘士标(简称刘):你们好!

张:刘老师你是什么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剪纸的?

刘:我的老家是湖北监利的,小时候隔壁有人剪纸,我就开始喜欢了。

张:剪纸分很多流派吧?

刘:不是分流派,这个是孝感的,这个是仙桃的,这个是鄂州的,这三个地方的剪纸都是雕花剪纸,它这个都是联合国批了的,国家和联合国都认定的,湖北最好的剪纸是雕花剪纸,可是这些剪纸都是几百年以前的,就这么留下来。它这个不分流派,就是湖北主要是雕花剪纸,和其他的地方手法不一样,东北的呀,湖北的呀,黑龙江的呀,上海的呀,各个地方都不一样。它分地区,我们湖北主要是雕花剪纸。

汪涵(简称汪):它剪得都还很生活化。

刘:這是鞋花,这是鞋垫,这一围兜,这是给小孩用的,这个是帽子,这些是拿来卖的,就是以前农民啊,用来做鞋垫。这个是鄂州的,这个原来都是历史的东西,这都慢慢的变了,各个地方都有大量的东西,它都有上千种。

周环(简称周):这里为什么会有刺绣?

刘:这是剪纸变的,进化以后就变成这个样子,变成刺绣,變成刺绣这个样花就是剪纸,这是当时我们湖北历史上变成的样子。可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我就把剪纸走向了几步,走了几步。那是我们在仙桃,我们召开了一个会,就是这个非遗啊,我们现在的人不容易接受,在现在人们不容易适用,现在哪个还把枕头拿来画,绣了花的枕头啊,现在根本都被淘汰了,现在就是如何继承它的手法,继承它的民间工艺。以前剪纸那是贴近农村人的生活,到城市呢,它搞不上了,城市哪个剪那个贴窗花,哪个穿花鞋子,哪个戴兜兜。不过有一些家庭,他会帮他的孙子啊,重孙啊,做一些这个东西。过去那些老婆婆死了,她会做一些花鞋子,现在的人死了,他根本不计较这些东西。我呢,就是把这些东西呢,把它转变了,把它搞适用。

张:现在你们的工具有改变吗?

刘:有改变,但是你还是要继承他的东西,他的东西你还是不能忘记,不能丢掉,不过现在呢,都有一些自动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呢,好多都变了。不过呢,不管你再怎么变,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剪一般的东西,鞋花呀生肖呀蝴蝶呀,我的爷爷是怎么样剪的,我的父亲是怎么样剪的,我就是怎么样剪的,一直传下来。现在我们搞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和以前比呢,要在继承它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以前是武钢的,武钢是炼钢炼铁,出钢材的,我就把它篆下来,是第一个用民间的剪纸来反映钢铁,是怎么样生产的,是怎么样劳动,人们是怎么样用钢铁来享受物质家庭啊,环境啊,这是第一步我走的,从五六年开始走的。要不走这样呢,你的工厂你是呆不下,他让你干什么你不干试下,那领导也不支持你,所以我后来反映了工业,反映了生产,反映了劳动,反映了场景。那时候一直到北京展览,我去了的,因为它们为武钢争了光。现在在全国,只要是工业剪纸,就是武钢剪纸,就是刘士标剪纸。因为联合国在九五年,就给我一级了,湖北省就是我一个,是我把它从一个民间的剪纸变成了工业剪纸,现在只要是工业剪纸,全国都知道,刘士标剪纸。

周:您退休以后还做工业剪纸吗?

刘:我退休以后啊,后来我就转成剪风光,凡是一些到湖北来旅游的呀,买的纪念品都是外地造的,反映湖北的、武汉的不多,后来省里就交代了我这个任务,要搞风光剪纸。搞风光剪纸呢,这里有四本珍藏册,有我出的四本书,都是实物的,不是拍照的,所以蛮贵,我那四本大概价值一千多万吧。我没有赚钱,我只帮忙设计、加工,这个销售呢,都是政府的各个部门在搞的。

汪:老师您这个《长江三峡风光》做了多长时间?

刘:我这个这次参加的国际展览,在汉阳,在国际展览会上,是非遗,反映长江的这个,这个前前后后,我花了五年时间。这一张作品啊,我花了五年时间搞的。这个是从荆州到重庆,整个长江两岸的风光啊,我都搞了。因为我原来当那个院长的时候啊,都去采风,这就是原来的采风,后来我还专门到海外做了展览,这幅作品整个装起来就是十米。从荆州到重庆,两岸的风光,三个峡都有,沿岸的主要风光都有。

曾:刘老师,这幅是什么呢?

刘:这一幅可以说是我的开天河吧,这叫藏书票,这个藏书票只有我国的国画、书法,后来我就把它加工成剪纸。我是开了个先河,它这个藏书票起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国际通用的呢,就是你认为哪本书你喜欢,你就用一张藏书票来记载这个。像鲁迅啊这些大文人,他们看书呀,保管书呀,都是用藏书票。我以前这个有四百多套,他们都要卖,现在都没有了。这个是日本哟,美国哟,这几个国家都通用的。他们一些老的艺术家呀,老的作家呀,都用这个。

汪:您是怎么想到要做工业剪纸的?

刘:毛主席五八年来武钢视察的时候他就讲了,武钢不但要生产钢铁,你们还要生产其他的东西,这个指示从五八年到现在都还在用。你单纯搞钢铁,那钢铁不值钱的时候,那我还可以造机器呀,修高楼呀,造机器呀,制造车床啊,汽车啊,所以现在钢铁行业的武钢都搞。

张:刘老师,您为我们讲解一下幅《炉火正红》吧。

刘:这些是工业剪纸,这个展厅全部都是工业剪纸。这都是七几年的作品,这就是炼钢工人,当年的炼钢工人多造孽啊,穿的都是呢子大衣,在上千吨的钢铁旁边,在操作。这几幅作品呢,是我最得意的几幅作品,美术杂志啊,还有人民日报啊,都来采访这个,这都是七几年的作品。这个是炼钢的钢水包,这个钢水包里面倒出来的钢水,就制造了这些东西——缝纫机哦,自行车哦,最后有飞船,有潜水艇。当时记者来采访的时候,就问三四十年前,你怎么知道你的钢铁可以搞人造卫星啊这些东西?我说那个时候啊,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人造卫星,只知道将来可能有这些东西。我们剪纸就用民间的那些手法呀,把它美化了,别人拿个铁锹来加原料,当时戴的手套都是帆布手套哦,很难受那样子,我们拿来就把它美化了。

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井下采矿》吧。

刘:这个是矿山,开矿。矿石都是从山底下一两百米,几百米的位置开出来,这是矿井。老工人来看了以后,他就知道‘我这一辈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很有感触,还有的带孙子来看。这样的情况当时在我们国家还是非常先进的,我就把这些钢铁原来有人工操作,到半机械化,到机械化,到自动化,把这个都记载了下来,反映了历史。这是当年的工人,都穿着帆布衣服,帆布里头还带有呢子,它才隔热,人要和上千度的高温隔热。

我们国家五八年的钢铁才是七千万吨,那个时候是“超英赶美”,我们那时候毛主席提出来口号“三年超过英国,五年赶过美国”,可是现在,七亿吨啊,原来七千万吨都还要把家里的铁刀、锅砸了来炼铁,还是原来那种苦的精神,才造就了现在好的条件。这确实很不容易,我们主要是记载了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在德国的时候,他们建了一个博物馆,它那个博物馆是直接下地,原来那个开矿的原石都保留,都有记载,我们现在的黄石、大冶的矿产也有记载,它那个就是像国外学习的这种。钢板是怎样轧成的,我把它都用剪纸表现出来了,这里是炼铁,铁水倒出来以后,这里是轧钢,这里一卷卷的就是轧出来的钢。我零七年在德国进博物馆的时候,德国的专家和日本的专家来看了以后,“哦”他说这是武钢的。这一点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搞的东西,他们看了以后认得。

曾:这幅《钢铁是这样轧成的》说的是什么?

刘:这是轧钢,这个民间的东西我是把它用上了,像这些热气啊,我采用一些民间的手段把它用上了,美化它。因为总的这个东西还是很枯燥的,你只有这样子才能把它搞活。这个是挖铁矿的机器,这个是用来装矿石的,它生产出来就是造机床,造钢轨。我的一生我感到很荣幸的就是,我能做这些东西,把它做出来了。开始不准的,国家还反对,后来就好了。

汪:您在剪纸创作生涯过程中遭遇过什么很大的挫折吗?

刘:刚开始我们这些创作工业的这些画家都不承认,你这个剪纸本来就是婆婆妈妈的一些东西,现在你搞的不是这个样子,你把这个东西都转变了,反映了现在人的东西,但后来都承认了。因为我不坚持下来不行啊,因为你武钢这个厂剪花怎么画,谁要你搞那些啊,要你这个单位干什么,所以那时候就设立了一个武钢画院,画院就是负责这些的,我那时就是把那些国画、油画、版画,把摄影那些都放到后面了,剪纸成了最有特色的。

张:这边又是风光剪纸了。

刘:这个《美丽青山》,这是一本珍藏册,这是礼品,这是青山区的十八景。黄鹤楼本来不是青山区的,青山区离黄鹤楼是十八公里,在黄鹤楼的东边,但是不管怎么样,湖北你首先要表明黄鹤楼,黄鹤楼是代表湖北。湖北、武汉、青山区,这里面是一个一个的来,我先开始出的是《湖北风光》《武汉风光》《美丽的江城大武汉》,后来只要來过武汉的,来湖北的,都要带这样的礼品走,都还没有私人带,是公家、政府带。这个《美丽的青山》也是出了两千册,这个是武汉山城的十五个景,这是长江大桥的一桥,这是青山区的十八景,这个是矶头山公园,这是武钢,这是青山区政府。我的风光设计得比较多,时代风光啊,锦绣中华,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几大风光。

周:相比其他剪纸,工业剪纸有什么特色?

刘:工业剪纸要坚硬、气派一些,因为剪纸和其他的绘画是一样的,有圆有方,似像非像,这就是剪纸的特点,还有就是非要有云有月亮,这样子做出来的才能叫剪纸。像这个就叫“云纹”,一幅图要有直线有曲线,因为一幅剪纸,它没有层次,没有投射关系,它就是用剪纸的纹路来代表的。你看那些画好了以后用刀子刻出来的,那不叫剪纸,那叫绘画。

周:别人不理解那段时间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刘:我就搞我的,我不管那些,我能够反映一些东西,我们单位职工、领导他喜欢就行了,我就达到我的目的了。他们不理解我弄我自己的呗,我自己办展览啊,我把武钢的报告看了以后心里都很激动,它能多生产,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到矿上去展览的时候,那些矿工也很激动,因为矿工啊是最造孽的,他一年四季呀都在地下,我们在那里展览的时候他看了很喜欢。那些年轻的矿工,我的东西他看了以后说“哦我开的矿,是炼了铁炼了钢,那个时候做了脸盆,做了缝纫机做了自行车,火车铺了钢轨,火车可以跑,造了轮子”,他就可以想到这些问题去了。他说原来我都不知道这些矿石开采出来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应该好好工作,我没有白活,我开的矿石做了这么多东西,那个时候想的就是社会主义,为人民做点好事。我们在北京展览的时候,新华社向全世界发通告的时候,我们湖北的报纸、长江日报都是头版头条,说怎么样影响啊,怎么样在全国带动上千万的人啊,都想着自己的劳动能够为全国的人服务啊,那个时候是这样的。我们领导喜欢了,因为我为他争了光,你看我们八四年北京展览的时候,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都是头版头条来播啊。

张:您认为非遗是什么?

刘:非遗啊,就是你思考,怎么想做某种东西,就是非遗。它是没有剪纸这个东西,我自己想它要怎么做,想的这个过程就叫‘非遗’,真正的剪出来以后,这个不叫非遗,真正的非遗就是你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再就是按照剪纸的规律,你按照剪纸的特点啊,掌握这些东西。

周:您在这个剪纸的过程中盈利了多少?

刘:赚不了多少钱。你看我出的这四本珍藏册,最少是千万以上,都是国家的,也不能说国家赚了,是国家做的,创造了这些财富,我自己呢就是設计费,一本了不起几万块钱吧,最高的是四万块钱。

周:那您怎么样看待现在剪纸手艺人吃饭的问题?

刘:那它就是必须要走向市场啊,现在你要不走向市场,要是国家不帮助你啊,那这下你完了。要现在完全按照那个老的东西,你活不了,你抵挡不了温饱。所以现在国家、政府是积极地补助啊,抢救啊,现在那些掌握技术的人,他是不是凭着良心办事,那就很难说了。像我还算条件比较好,因为我以前在武钢,我是武钢画院的院长,我退休以后有退休工资,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我还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有的没有工作的,没有国家退休工资的,让他怎么做?所以现在这些非遗的传承人国家在积极地救助。你看上次在民大办的班,差不多一个人要花两、三万了,这是国家在掏钱,要不是国家自己哪里搞得起,搞不起。这些东西那是能落实那就蛮好,要是不能落实,就像以前那个非遗也说得蛮好听,哎呀非遗呀要花钱什么的,结果展览的时候非遗那个位置人们进去拍个照片就完了,传承人他能拥有的东西没有卖掉。像我这个是湖北省政府修的个人的博物馆,我是第一个,我自己就感到很荣幸,我应该满足了,因为也花了很多钱,像这个装修费就花了一百七十多万,房子还不说,再一个就是他们管理的人,管理的人要工资啊,水电费啊,都是国家给出的,你要我私人我负担不起啊。除非是我原来赚过很大一笔钱,没有啊,因为原来我们是靠工资吃饭,我节省下来的钱基本上都买了我自己所爱好的东西,纸张啊这些东西啊都要很多钱啊,所以搞一行这个东西都很不容易。

汪:谢谢刘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一篇:剪纸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上一篇:当传统剪纸遇上年轻人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