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转专业的门槛有多高

发布时间:2022-03-10 08:40:12 浏览数:

2012年12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为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在该省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只要符合条件,在校期间均可享受一次转专业的机会。设限减少、增加机会,浙江省不仅把转专业由高校内部层面提升到地方教育规范层面,而且还把教育部“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宽泛要求更加具体化。这一新规的出台,给大学生改选专业无疑带来了福音。

学生:有想法付出行动者少

多数学生在进校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了解后,他们几乎都打消了这个念头,开始喜欢上当前的专业。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安徽建筑大学2011级学生王子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选择此专业,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多方因素综合考量的。王子豪对《教育》旬刊记者说:“对于现在的专业,我是蛮喜欢的。即使有段时间想换建筑系,觉得那个专业有点意思。”他也知道学校有转专业的相关政策,但没有做过了解。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转专业的态度模棱两可。潍坊学院自动化专业2011级学生魏建国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我保持中立的态度,谈不上喜欢,想是想过换专业,但是我的宗旨是找一个好专业,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在我们学校自动化专业在工科类算是比较不错的专业了。而且要想转专业学习成绩必须要好,专业排名在前几名的,而且我的成绩不算太好,所以也就没转专业。”同时,他对学院转专业的一些要求也表示理解。他说:“我们学院有19个院系,有的是重点专业,也有的才刚刚起步。刚刚起步的专业由于报考学生较少,只有从热门的专业来调剂。如果每个学生都随意地调专业,那么新专业就会扼杀在摇篮里,所以转专业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转专业有强烈的意愿。广东海洋大学新闻学专业2012级学生杨嘉,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后,她表示“对目前的专业不是特别喜欢,想换个专业”。尽管“遇见的师兄、师姐都没转过专业”,但是杨嘉却对转专业的规定了如指掌。她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转专业的话,要转出和转入的两个学院都同意,而且一般是大二的时候转,对于成绩方面也是挺重要的。”现在她也有自己的打算,她说:“我要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去图书馆多学习自己补想转的专业课程。”

然而,《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转专业意愿特别强烈而付出实际行动的学生却不是太多。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该院共有24个专业,每年招生约1500人,而收到的转专业申请每年只有50人左右。

高校:成绩、学年有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显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有506种,可供选择的专业很多。然而,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或者教师亲友的介绍选择的,都不是自己的直接经验,所以做出的选择很可能跟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有偏差。加上服从专业调剂的不可控性,因此,在入学一段时间后,转专业的需求会凸显。尽管当前提供转专业政策的高校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不同的院校却有不同的政策,门槛有高有低。

除教育部对“艺术类考生录取后不得转入普通专业学习”有明确规定外,各高校对专业的要求有松有紧。重庆理工大学规定:“非师范类专业学生不能转入师范类或师范方向专业;非理工科类专业学生不能转入理工科类专业。”吉首大学同样做出专业限制,其中一条就包括“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学生跨类别转专业者”。

对于成绩方面的要求也不同程度存在。重庆师范大学要考虑新生录取时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山东大学则要求“在本专业(类)学习成绩排名列前10%”。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处长程光耀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学业成绩的前10%有转专业的优先权,而2010年学院实行学分制以后,要求学分绩点达到2.5(即平均75分)才有优先权。”

对于学年的要求,各高校也不一致。程光耀处长说:“我们学院可以转两次,一年级学习完公共基础课程后可以申请转专业,到二年级开始学专业课以后还可以申请转,但第二种情形很少,因为学生们对所在专业都已有相当了解,在选择适合自己专业时一般不会出错。”而重庆理工大学规定:“新生学习不满一学期者不能转学或转专业;二年级及以上者不能转学或转专业。”

难以放低门槛的苦衷

高校对于自身设置的转专业门槛,也有自己的苦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吉首大学对于转专业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适度控制原则”,即“学生转专业工作应以符合各专业现有办学条件和保证各专业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适度控制转专业的比例,各专业转出或接收转入学生的数量控制在该专业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0%以内,班级人数偏少的专业接收转专业的比例适当放宽”。这一原则也在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得到体现和证实,副院长方锦明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转专业人数太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有较多人申请时,会适当控制人数。”

同样,学生转专业后会遇到学习困难也在高校考虑之内。方锦明副院长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同大类专业可互相转,不同大类不能互相转。主要就是考虑到专业跨度太大容易增加学生学习困难。”一些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佐证了这一点。网友“天之饺子G”说:“明天结束大学最后一门考试,还是考大一的课。转专业的补修真是太悲催,这几年过得真是太艰辛!竟然考到这么晚,最后这一门真是无心复习。”

对于比较冷门或调剂过多的专业,为留住学生一些院系可谓煞费苦心。程光耀处长说:“有转专业的优先权,并不意味着都能获得转专业的资格,还需要笔试、面试等环节。特别是要征得转出专业和转入专业各自所在院系的同意。如果学生所在院校不愿意该生转出,也会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对于必须要转专业的,才可能会放行。”看到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科教师也感到挺为难。网友“芳芳Fannette”大吐苦水:“为打消学生的念头,教务处长滔滔不绝地在台上讲述转专业的艰难困苦,稀里糊涂作为专业教师代表的我得配合发言,看着满腔热情的年轻脸庞,我很惭愧。”

转专业不会后悔

学生在转专业后,短时间内面对的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不小,甚至有学生还为了“挑灯夜战”而大吐苦水。但是,熬过了考试,他们一般不会为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而后悔。

湖北大学新闻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向正鹏,在高中时读的是理科,在本科时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对于自己跨专业读研究生,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很喜欢新闻,但是也就是兴趣,从来没想过要从事这个行业。到了大学,我从事了一些校园媒体的工作,然后觉得自己适合这个,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观察生活、喜欢跟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这个。”

由于读本科时湖北工业大学没有新闻学专业,一直到研究生考试时才满足了他的愿望。向正鹏读本科时,在校内外发表了300多篇作品,其中新闻和评论文章100多篇。因为喜欢新闻,并有了这方面的努力,所以他才对跨专业学习没感到任何吃力,最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大学新闻学的研究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团区委副书记车坤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她现在经常写文字材料,感觉比较顺手,主要得益于当年转过专业。2003年,她曾就读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到大二时转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转专业,性格爽朗的她回答得很干脆:“喜欢。”

在兴趣的推动下,加上她自身努力,还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车坤就适应新的专业学习。对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车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转专业要客观地去看待,从自身来说,我是首先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前的专业自己不是特别喜欢,从长远来看,我觉得转专业之后在参加工作方面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但是,从现在目前来看,转专业可能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如果能有机会再一次选择专业,不喜欢原专业的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如果不能转专业,那就学好目前专业,因为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学好、学精、学透,行行出状元。”

现实的制度冲击

《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都对自己目前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而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有不少因为服从专业调剂或学习困难而有转专业想法的。可以说,这些学生才是有转专业需求的主流人群。

近年来,为了便于学生选择专业与方向,一些高校打破了专业招生的传统,开始按大类招生;同时不断降低转专业门槛,推行“同大类专业可互相转,不同大类不能互相转”,为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专业和降低转专业率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2003年,北京大学宣布招生不设专业,留待学生高年级时自己选择。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推出无门槛转专业政策,即学校转专业报名没有任何学业限制,只要是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如有一些定向生是不允许转专业的),就可以提出申请;到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有35个专业按11个大类招生,单纯按专业招生的仅占一小半。从大类招生的专业,报考时填报大类,大类里面涵盖了几个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按大类来培养,一到两年以后,再根据兴趣和学校总体资源情况来确定具体专业。

此次浙江省教育厅出台的《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指导意见》,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学生转专业做出的明确指导,给各高校放宽转专业门槛带来了制度性冲击。“在校期间原则上可享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成为其中的最大亮点。方锦明副院长对此表示支持,他说:“机会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同时,他建议高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资源,从而不断放宽转专业的限制条件。

这一新规,不仅得到了高校的支持,也得到学生们的拥护。湖北大学新闻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向正鹏表示:“进了大学后,学生对专业有了一些直观感受以后,做出的选择可能更好。”同时,他还提醒到:“这个还是要有个度的,不能鼓励大家一窝蜂的去转专业,要设置门槛,让大家谨慎选择,不然这会导致很多学生转专业前的学习变成白费了。这对于学生或者高校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上一篇:承创并举,,,彰显特色

上一篇:以航天精神引领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