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旧途与新路:科举人才地理研究的范式转向

发布时间:2022-03-06 08:50:11 浏览数:

关键词: 科举地理;科举专经;人才分布;研究范式

摘 要:

在科举人才地理学术命题的发展脉络中,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一文无疑具有开创意义。该文的研究范式及其存在的問题,也为此后大多数相关研究所承袭。正因为如此,近三十年来,科举人才地理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招致了部分学者“千篇一律,难出新意”的批评。时下科举人才地理的出路,需注意在实践原有范式的旧途之中,寻找新的方向,克服过于依赖归纳法所带来的缺陷。近年来兴起的专经研究则是走向新途的一条可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1008308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y academic propos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Ding Wenjiang"s artic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Geography  is undoubtedly of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is paper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are also inherited by most relevant research institutes. Because of thi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eography research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has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 and it has also attracted criticisms from some scholars that they are "one size fits all, and new ideas are difficult to come up with". Nowadays, the way out for the geograph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requires attention to find new directions in the old way of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paradigm and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relying too much on inductive methods.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scriptures that has arisen in recent years is a possible path to a new path.

科举人才地理,是指科举群体所呈现的地理分布及地区差异的历史现象。学界一般将1923年丁文江发表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以下简称《历史》)视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不过,由于时代所限,且过于依赖归纳法的取向,丁文江的研究范式中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受其影响,近30年来,科举人才地理研究论著迭出,一面显示出该命题丰富的学术内涵,一面也遭到学者“原创性的学术见解并不多见,一半左右属于可写可不写之列”的批评。[1-2]所以,对于这一亘久亘新的学术命题而言,总结成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之可能,便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为例,在梳理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分析丁文江范式的表现及问题,进一步讨论其范式转向的可能性,从而为该领域的继续开拓提供一些思路。

一、近30年来科举人才地理研究的基本面貌

近30年来的科举人才地理研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才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在其影响下,历史上的人才地理问题得到学界的重新发掘。尤其以1992年浙江大学“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为标志。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是科举人才地理的迅速发展时期,研究范式逐渐成熟,问题意识也不断加强。近10年为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研究进一步分化的时期,体现为部分讨论开始趋同,问题意识弱化,而有一些讨论,则已开始尝试突破旧有的范式。以下分而述之。

1992年,由浙江大学等高校牵头,于杭州、湖州地区举办了“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提交大会的60余篇论文中,涉及历史时期科举人才地理讨论的有10余篇。所收论文中,除部分学者,如何炳棣、葛剑雄、周振鹤等,提出了较严肃的学术观点外,大部分的讨论,是希望通过地方历史人才的研究,为当前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基本反映了此时期人才研究的主要学术取向。也正因为如此,部分研究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例如史料的甄别不够细致,主要是以地方志为主,缺乏基本的考订。统计的标准也有问题,往往用当代的政区概念作为分析单位,与历史事实有所出入。而一些基本方法,如以人才数除以各单位土地面积来考察分布密集程度以分高下,也在随后的研究中逐渐为学者所摈弃。在分析影响人才产生的原因时,受丁文江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地方经济(农业、商业发达地区)、政治(省会)、交通(水路驿道)、教育文化(书院、学校、进学生童等)皆被视为影响地方人才产出的重要因素。[3-4]

从20世纪90代末至本世纪初,是科举人才地理研究的迅速发展期。不仅论文数量逐年增多,相关讨论也在进一步深化。1997年,范金民就明清江南科举人才发表了系列论文。较此前的研究,其讨论的史学意味得以加强,体现为:在史料上,充分利用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的基础作用;在方法上,一是从明清长时段对江南地区进士群体在全国的比重进行了讨论,二是按照历史地理辖区,分别从府与县的层面进行了科举人数的统计。[5-6]这样一种思路,遂成为后续不少研究的参照模式。如在重新考察江西地区进士分布这一问题上,谢宏维利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地方志,基本套用范文的模式,对江西省进士在明清时期的比重变化、各府、县分布做了讨论,并对江西省明清进士变化做了相关分析。而在谢文之前,郑建明也有关于江西地区进士群体分布的讨论(《试论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先发表在《宜春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后又以《试论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实为同一文),但二人在方法与史料的运用上已不尽相同。洪璞则在范文既得结论的基础上,利用乡镇志,对吴江一县宋明清三代的进士分布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微观变动纳入到进士人数的发展影响中来,颇具新意。李琳琦同样采取范文的模式,对明清徽州地区进士分布进行考察,并将社会经济对于科举人才的影响进一步落实至徽商与商业家族的襄助。以上见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方变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洪璞:《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三个层面的重点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地方资源”研究的成果综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