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难以割舍的风流“印”事(外一篇)

发布时间:2021-08-19 09:44:02 浏览数:

1994年一个平常的日子,我无意中在学校的收发室看到同事订的一本《民间对联故事》,随意翻了一下,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其中除了书法楹联作品,还刊登了一些篆刻作品,觉得很对胃口,于是补订了当年的杂志。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书法,更喜欢篆刻,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这本杂志成了我学习篆刻的启蒙老师。

没有刻刀,我找来废旧的钢锯片,烧红了剪出斜口,磨快后嵌入事先做好的木柄,再缠上从肥料口袋上撤下的封口线就成了。根据需要,我分别做出了左偏锋、右偏锋、中锋和平口四把刻刀。没有印坯,学校修理室那些废弃了的材质比较坚硬细腻的桌腿椅脚就成了我的宝贝。篆字怎么写呢?好在当年买的一套《五体书法字帖》中有篆体。刻刀有了,印坯有了,篆字参考也有了,怎样上印、怎样刻却成了问题(当时周围没有懂的人,自己也没有相关资料)。在正写与反写的反复思考挣扎中,我想到了一样东西——镜子。当我的第一幅“作品”《恒》印出来时,有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激动、紧张得心潮澎湃、彻夜难眠,然而那种激情和冲动不容我总是沉浸在喜悦之中,于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党在我心中》、《师魂》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

不久,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借调到县教育局当秘书,与我形影不离的就是那几把刻刀和用桌椅残肢断腿以及捡来的明海石(一种质地比较松软细腻可当粉笔用的石头)做成的印坯。当秘书很忙,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跟那些“伙伴”混在一起。我不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甚至能否谈得上“水平”,但只要一有“作品”诞生就要激动好一阵子。后来我又被调到县委办当秘书,事情更多了,然而仍未影响我的追求。有同事知道我会整这玩意儿,就叫我给他们刻章,我也不谦虚,欣然接受。当第一枚名章出来时,同事们称赞不已,甚至办公室领导也叫我为他刻,这更坚定了我爱它的信心。从此,我在单位小有“名气”,甚至被以“文人”相称,“求章”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趁外出学习和开会的机会,把自制刻刀换成真正的刻刀,有单把的有成套的,同时购进了很多不同材质的石质印坯,也买了很多学习参考书籍。印章的内容日渐丰富,除了应约刻名章,更多的是自勉自慰的闲章;形式也多了起来,有阴刻也有阳刻,有方有圆还有不规则形,有大篆也有小篆,还有部分金文和甲骨文。十余年来,我的工作换了五六个单位,而我与篆刻的感情却没有因为工作与职务的变迁而淡化,也没有因为我工作的繁忙而疏远,相反,工作越是繁忙,那种挤时间的劲头越足。2010年,我查阅了县的中共党史,为历任县委书记都刻了一枚(当然不是馈赠,也未受约,而是自我消遣),总共19枚,仅仅用了四个周末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我爱篆刻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在闲聊中索求,有的则是我主动“推销”。别人“求”也好,自己“销”也好,需求就是任务,任务就是压力,压力就是动力,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借此赢得更多实践学习和操作的机会。

表兄在昆明开了个古玩字画商店,前些年叫我刻了一对给他作“镇店之宝”,内容是《滇宝之尊》、《光耀云南》,除了他赞不绝口外,他的昆明书画界的一位朋友叫宋世雄(与中央电视台原体育频道解说员同名)看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爽快地为我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一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词,一是苏轼词《赤壁怀古》)予以勉励,我倍受鼓舞。去年表兄说自己在书画创作中需要很多不同形状、规格和内容的名章、闲章,望我方便时再为他刻几枚并提供了印面内容,领受“任务”的第三天,我就把刻好的印章图片用手机发给他,它们是《司马青云》(表兄的笔名)、《物华天宝》和表兄的姓名,表兄看后大加赞赏并惊叹我的神速。去年5月,县文联的同志说省文联文学艺术博物馆落成,面向全省征集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特来征求我的意见,我随即将心爱的25枚印章钤印为一本印谱捐赠,不敢妄论其他,但愿无碍观瞻。

值得高兴的是在玩与刻之间,我结识了县内几个像我一样爱好篆刻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分布在教育系统,有朝气、有基础、有热情、有爱心,尤其是有着把这一国粹在祖国边疆弘扬光大的决心和志向。他们技能比我宽广,书法、绘画、篆刻样样在行;功底比我深厚,多数在读书时就专门学过;工作比我更接近,大多从事美术教学。只是因为没有组织,大家仅仅各自在茶余饭后玩玩而已。在我的撮合下,于2008年6月成立了县的篆刻爱好者协会,并于当年邀请文山画院的夏一峰老师等进行了辅导,几年来队伍越来越壮大,每年都有不少好作品问世。每当看到大家的新作品,我就像自己收获了蜜桃一样,心里总要甜好多天。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篆刻也是如此,方寸天地,其乐无穷。篆刻不仅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喜怒哀乐,无不与它交流(也或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古以来,篆刻或者说印章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说凡夫俗子因生活而离不开它的话,能否治印则是衡量文人墨客才艺高低的标准,是否拥有材质上好的印章则成为达官贵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像唐太宗李世民和大清乾隆皇帝这样的帝王天子都时常把玩乃至亲自篆治,足见其魅力之所在。2003年退休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71岁重拾童趣,深深爱上了篆刻,并有很多大胆的创新、拓展和总结、归纳。2007年,他首次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单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发自内心难以抑郁的感怀。他说他是把篆刻作为健脑的一项主要活动。十年不到的时间,他就创作了近千枚印章,并有大批书画作品相伴而生。2011年他开始尝试并大量刻制木质印章,同年结集出版了《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之后又探索出了木质印章与漆艺相结合和手工刻制与机械刻制相结合的路子,使传统的漆艺与古老的篆刻艺术相互融合,传统的手工创作与现代科技应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互交融,熠熠生辉,2012年出版的《漆艺篆刻·让篆刻走向大众》中所收录的100多枚印章,清一色是漆艺木质印章。阅读了李岚清老人家的创作经历和感受,体悟了他的“大众篆刻”理念的酝酿历程以及漆艺篆刻方法的创新成果,方知老人家的良苦用心——篆刻艺术这一国粹的传承和推广,总有一种“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和意交的感觉。

人的爱好千姿百态,但对一种事物爱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并融入生命,不知也不想知道众人如何看待。而篆刻之于我,必将爱到底,对错也好、雅俗也罢,我将与它厮混终生。

为母亲刻“寿”

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也不擅言谈,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深谙于心。家有高堂是做子女的福分。农历冬月二十八是母亲的生日,壬辰年母亲已届74岁,按常理做子女的应该为她办大寿,至少逢五逢十办一下,然而由于我和妻子公务员身份的缘故,母亲从未过过普通老年人一样的热热闹闹宾朋满座的生日,也就是说我们从未为母亲办过像样的生日宴席。然而母亲却很坦然,她总是说你们有你们的纪律,只要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一切平平安安就心满意足了。因此,大凡母亲的生日,就是我们姐妹兄弟几家攒拢,最多就是我的几个舅舅和我们几弟兄的岳父岳母,人不多,在家料理一下就成,一般不会下馆子。为方便我们,母亲还会把不逢周末的生日朝后调整一下,让我们能够安心参与。

今年1月9日是母亲74岁生日,那天是星期三,本想请假在家陪陪她老人家,她说:“你去上你的班,又没有别人,我们在家做好下班你回来吃就是了”。恰好那天县里有个重要会议,我不便请假,就只好顺老人家的意了。然而会议的议题比较多,一直开到傍晚6:40多分才结束,散会后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匆匆回家,全家老老小小还在等着我开饭。像往常一样,我们儿女子孙先是在吃饭时敬她几杯酒,说了些祝福的话,再晚些时候陪她吹了蜡烛,切了蛋糕,拉了拉家常就结束了。晚上回到自己的家里,心欠欠的,总觉得应当为母亲做点什么,对,为母亲刻个“寿”字吧。我立即来到书房,把印材和工具都找齐了,怎么刻呢?在设计印面时怎么都觉得不满意,不论用哪种字体和字号都觉得很不顺眼,“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福的词汇老是在眼前闪现,观音、弥勒等佛像也不断在脑海里晃悠,龙凤、朱雀、玄武等吉祥图案也总是在四周旋绕,但就是一个“寿”字怎么也不好摆布,用哪种字体都觉得不理想,折腾了一大晚上,最后不了了之。

这成了我这段时期的一块心病,但持续了几个月也没有个头绪,直到4月16号那天晚上,我在书房发了会儿呆,突然来了灵感,脑海里闪现出几年前在山东见过的一幅猴形寿字画——这本来是个“寿”字,但不知什么缘故作者把它抽象、变形,写成了一个手捧仙桃的“猴”。因觉得新奇有趣,所以当时我就用相机把它拍了下来,没想到现在真派上用场了。我找来曾经刻过的羊脂石(其它印坯都较小)磨平,先沿着印边的四个中点划出一个小的正方形,然后再在小正方形内划一个最大的圆,在圆内布局“猴”,在圆与小正方形的四个三角形切角上布局四个蝙蝠形(福的谐音,“福”的意思),在大小两个正方形的四个三角形的切角上布局“寿比南山”四个字。唉!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从外到内依次是“寿比南山”,这是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第二层是四个蝙蝠,即祝愿母亲四面来福;第三个层次是一个象形“猴”,这是这枚印章的核心,也是我最称意的地方:首先“猴”是我的属相,其次“猴”呈椭圆形,既有猴的造型,也很像子宫和胎儿的造型,意为我在母亲腹中怀胎十月,如今“猴儿”在此为母祝寿了。印面设计好后,我三五几下就刻出来了。印一拓出来,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捧着它默默地祈祷:母亲,愿您健康长寿!

上一篇:融趣于教,以美促写

上一篇:中国美术馆推出建馆五十周年藏品大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