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实现“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4:13 浏览数:

摘 要:十九大中“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是全新的提法。“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 面临的主要难题有:0-2.5岁前入园前儿童托幼问题;适龄2.5岁-3岁儿童享受优质、优惠的学前教育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生存型贫困;贫困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等。主要原因:制度、政策制定不合理及社会改革;主要对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公共价廉质的幼儿园和社会化的家政服务;将2.5岁前托幼教育纳入政府免费学前教育;制度、政策进行变革;转变社会救助手段;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等。

关键词:幼有所育;弱有所扶;难题;原因;对策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是全新的提法,进一步拓宽民生覆盖范围,将幼、弱两个特殊群体纳入其中,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一、幼有所育面临的主要难题。

幼有所育是指6岁前的幼儿能够被很好的照料和教育。此项民生问题在当前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0-2.5岁前入园前儿童托幼问题。全面两孩政策推行后,幼儿数量增加,给各地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0到6岁的幼儿数量有1亿多。要实现幼有所育,学前教育需要从36岁向两头扩展到06岁,让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无遗漏地得到养育、教育。但是目前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缺少,特别是学前教育相对滞后,托幼、幼儿园不能满足新增幼儿家庭需求。 2.5岁前的幼儿照顾问题是个非常需要紧迫解决的难题。过去城市单位、农村公社普遍设立这个年龄段的托儿所机构。在90年代因改革把这一机构都取消。而现在市场化的低龄托幼机构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方发展是空白。入幼儿园前的低龄幼儿普遍地由妇女、家庭的老年人或者收费昂贵的家政保姆照顾。

适龄2.5岁-3岁儿童享受优质、优惠的学前教育的问题。2016年,全国各类幼儿园数量为24万所,幼儿数量为4413.9万人,相对于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幼儿园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增加12.9%,提前達到了全国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2020年70%的指标。现在,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不是上不了幼儿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质优价廉的幼儿园。这仍是普通老百姓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仍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东西部区域、城市和乡村、收入层次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在整体上也存在发展不充分的情况。在办学经费、教师编制、办学政策、理念等较为滞后。幼有所育要求为适龄儿童给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还有优质的学前及家庭教育。202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要达到80%。这个目标很难实现,适龄的儿童中,农村儿童数量最多。农村教师数量少、教学水平低,班级学生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工作,农村留守儿童、明显增多,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弱,受教育、安全问题严峻。

二、弱有所扶中弱的界定范围及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弱有所扶内涵是帮扶生活窘迫和处于发展困境的群体,即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通常因缺少竞争力、适应力差、生活能力欠缺或环境因素,在各种情况会被歧视,获得收入少,社会关系少,发展能力低。

目前根据研究通常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种:生理性的和社会性的。生理性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理性的,如年龄衰老、重大疾病等,典型人员是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社会性弱势群体是社会性的因素造成的,如裁员下岗。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性的。而社会性的弱势群体按形成的原因又主要有三类:一是经济条件的因素。这个群体收入较低,工作不固定,保障水平低等等。比如城市里的农民工及城市穷苦人。这是人数最多的部分。二是按社会原因,此类群体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社会融入度低。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觉得被社会边缘化,比如小企业主、中低收入城市白领、非正规就业者;还有女性就业者、失独老人等。三是权益受损的原因,个人的权利权益受侵害。典型的是涉法拆迁等上访者,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等。

(二)弱有所扶面临的主要难题。

发展型贫困取代生存型贫困,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国家基本上脱贫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处于温饱线上挣扎的极端贫困人群。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各种政策解决贫困问题,许多人已经能温饱远离绝对贫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应该特别扶持的对象是存在自身和家庭发展问题的人。要解决发展型贫困,也就是因个人能力问题和外部社会条件变化缺少发展的机会。发展型贫困的脱贫问题比生存型贫困的脱贫更困难。

不公平问题引发的相对弱势心态问题需要迫切解决。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的心理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了,生活水平较过去明显提高了,但是不同人、不同地域之间收入的差距也迅速拉大。特别是部分高收入群体借助政策或者法律的漏洞,迅速致富。而且部分迅速致富的群体在社会上的炫富或者歧视低收入群体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巨大的反感甚至仇恨。低收入群体心理上接受不了部分高收入群体这种非正常途径致富,认为社会缺少公平,相对来将感觉自己应有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负面心态影响。

贫困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问题需要破解。弱势群体的子女也就是他们的下一代很难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很难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弱势群体的家庭缺少各类资源,包括社会关系资源、经济基础资源、人力素质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少,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在起点上起步低,很难收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竞争后,弱势群体的下一代缺少各类资源,因而相对于强势群体家庭的下一代,缺少竞争力,很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职位,收入少,社会影响力低。

三、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面临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相关制度、公共服务配置改革缺少配套性和社会性别平等视角的前瞻性。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时间快,缺少试点推广的阶段,政策出台后,相关公共服务配套改革才开始,很难适应新的需求。拥有幼儿的家庭要承担大量的育儿成本。

(二)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投入相对少。学期教育未能成为义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过去单位和农村公社成立的托儿所被取消,政府把照顾幼儿的责任转移到家庭。

(三)大多数城市弱势群体工作的行业多为收入低的服务业、工厂制造业等。这些人家庭人员普遍较多,收入低。而这些弱势群体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层次普遍较低,仅能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且不少家庭有生大病的成员,因生病需要花费巨额的医疗费,迅速致贫。

(四)制度、政策原因及社会改革。制度制定后会制约不同群体发展的机会。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未能有效缩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制度的改革等原因,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收入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使得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难以解决。

四、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实现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

(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兴办2.5岁前收费低廉而服务优质的公立托儿所;学校解决早餐。对于贫困地区的分布较为集中的幼儿园进行集中扶持。加大对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和提供相关税收等优惠政策。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收入,提供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支持。

(二)将2.5岁前托幼教育纳入政府免费学前教育内。为了推进国家的全面两孩政策的全面落实,2.5岁前幼儿的照顾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如果能将这个托幼教育纳入政府的义务教育体系,将会极大地减轻家庭的负担。部分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可以率先试点,建立这种公立性质、政府投入的托幼机构。采用全日制、半天制或者小时制等多种灵活的托幼方式,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三)要发展公共价廉质幼儿园和家政服务。政府可以鼓励各单位开办公立幼儿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管理运行。扶持民辦幼儿园,以改善民办园的办园条件,给与一定补贴,同时降低民办园的保教费。此外,政府还可推进月嫂、婴幼儿看护人员的培训,增加社会这方面人力供给。

(四)扶持弱势群体的方式上要向多种措施并举的方向转变。过去,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时,往往直接给与金钱或者实物上的帮助。但是这种救助的方式仅能救急而不能救贫。不能实现弱势群体的生活的彻底长远性的改变。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让其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状况。政府可以从政策上进行支持,开展一些有效的扶贫发展经济项目,让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其中,学习技能,提升自我的能力,最终能够依靠自我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融入主流的社会生活。

(五)政府从制度设计上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制定上,要能为弱势群体服务,从制度上进行兜底,解决其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减少制度的漏洞,使真正弱势的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重点加快各类制度改革。如在教育制度上,要更加注重公平,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更多的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从制度安排上要能保证公平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部分高收入群体,要通过税收等措施,使其收入能够转化为为社会服务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烁 潘跃.十九大报告为什么提出“幼有所育”“弱有所扶”[N].人民日报, 2017-11-10( 22 ).

[2]刘怀丕.“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是篇民生大文章[N].新华每日电讯社2017-10-21.

[3]百度百科.弱势群体[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7-11-14.

(作者单位:德州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山东 德州 25300)

上一篇:弱者安居乐业城市才会和谐

上一篇: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教育对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