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1 08:47:40 浏览数:

摘要:本文研究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通过创新和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新兴产业成长。因此,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产业集聚;新兴产业;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18—0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降低经济的虚拟化程度,提高实体经济的比重,而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应对危机的方向。如何促进新兴产业成长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许多研究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在对现有产业进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素质和优势,在与其他产业的生存竞争中获取必需的生产要素、经济资源和市场份额,并逐渐赢得有利条件,博得市场自发的倾斜式支持和拉动,从而逐渐形成、成长的过程。市场中各生产要素主体利用各种可能的交易通道进行互利性的交易,在其主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新兴产业要素的流动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当某些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或者人们预期它能够产生较好的收益前景时,一些优质要素和资源势必会向该产业集中,形成该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化效应。毫无疑问,产业集聚可以促使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如何通过集聚式发展及集聚效率的提高来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战略政策取向。

一、产业聚群与新兴产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以及各种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效应,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处在新兴阶段的产业,产业结构、竞争规则、产业的内部网络关系等都尚未定型,都处于变动中的阶段。虽然基于产业特性的不同,不同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彼此差异很大,但在这一发展阶段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没有定型的设备和产品以及服务、没有可以参照的技术系统创新、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在产业集群中,人员、技术、投人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比较完善,可以降低新兴产业进入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扩展和强化了产业集群,提高了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内新兴企业可以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集聚成员还可以直接从区内就近获得投入品并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降低运输和库存环节的损耗。

(一)理论模型和变量分析

根据C-D函数,在两种投入要素且技术假定为外生变量(以不变的速率增长)的条件下,将地理集聚度引入模型如下:In(Yindex)=c+Inkt+βInlt+γEGjt+ε(1)。式(1)中的产业成长指数In(Yindex)是按照各产业的当年总产值与上年总产值的比来衡量,其比值越高表明该产业成长速度较快;地理集聚度采用γEGjt,资本增长指数Ink,采用当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与上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比值,劳动增长指数Inlt采用的是当年产业就业人数与上年的比值。

(二)中国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现象

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产业集聚理论与测度方法研究也日趋深入,包括行业集中度(CR)、赫芬达尔指数(HHI)、熵指数(EI)和哈莱——克依指数(HKI)等。这些方法只是产业集中的测度方法,只能测度产业地理分布的不均衡,而产业地理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产业区域集聚的存在。随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出现,从经济地理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相继出现。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地理集聚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自我地理集中度指数法两种。产业自我地理集中度指数法考虑了距离所产生的空间相关性问题,但需要每一产业中每一个厂商的空间地理坐标,这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得到,因而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鉴于此,本文选择目前广泛使用的空间集聚指数法。新兴产业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原有产业而言的。虽然对新兴产业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哪些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是具有特定时期属性的,目前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但基于研究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方便性,本文以高科技产业作为研究范围。科技部和商务部确定的中国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包括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和武器等9个领域。可以看出,高科技产业和已确立的新兴产业都包括信息产业、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基本范围是相同的。因此,本文以高科技产业作为替代研究对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的高科技统计数据库。其中高科技产业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医药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年度数据跨度为2002-2008年。

本文计算了中国5个新兴产业行业的γEG指数(见表1)。根据结果可见:除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产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产业呈现中等程度的产业集聚现象。这两个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地区产值占到全国产值的比例超过60%。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再出口,从而出现了比较高的产业集聚现象。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比较低,基本上东部、中部和西部所占比例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国家为了战略需要,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发展初期,中西部就作为该产业的主要基地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所以中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东部由于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航空航天的部件生产商具有优势,近些年开始涉足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生产,市场集中度开始上升,但作为航空航天制造业整体而言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产业的地理集聚出现下降。

综合上述结果不难发现,不同产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产业自身特性、市场竞争程度和产业开放度对其地理集聚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

通过计算新兴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变化发现,新兴产业各行业多处于集聚度的成长期。这意味着,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产业必然处于快速的成长。然而,是否存在这种关系,集聚度对产业成长到底有多大贡献度,需

要进一步的量化分析。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不同且政府管制程度存在差异,各产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允许模型中存在横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用相应的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估计结果,从经济学意义来看:第一,新兴产业集聚度与产业成长指数显著正相关,表明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明显带动了产业成长能力。通过计算平均产业成长指数和平均集聚度发现,平均集聚度和平均产业成长指数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看,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产业集聚

度的提高导致外部经济效应和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产业快速成长;二是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会诱发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效应,导致产业快速成长。因此,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交易费用节约效应对产业成长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的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边际贡献率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其次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边际贡献最低的是航空航天业。第三,资本和劳动对产业成长指数正相关,资本的产出增长弹性大于劳动的产出增长弹性。根据回归结果,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增长弹性分别为0.6164和0.0527,表明资本和劳动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导致产业成长指数分别增加61.64%和5.27%;资本产出弹性高于劳动产出弹性表明新兴产业虽然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本应劳动弹性大于资本弹性,但由于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多是发展加工贸易而获得的发展,是进口高技术的中间产品进行组装以后再出口,因此,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二、结论与对策

本文研究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上看,产业集聚可以从创新、成本和风险的降低、提高竞争优势上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利用高科技产业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新兴产业集聚度总体有所提高,但不同产业间存在显著差异;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具有正面影响,产业不同,集聚度对产业成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市场开放度越高的产业,集聚度倾向于上升,产业成长加快,越容易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资本对产业成长指数弹性明显高于劳动对产业成长指数的弹性,新兴行业的技术贡献程度不足。

上述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首先,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通过产业集聚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各行业的自身特性和资源禀赋分布情况,合理解决集聚式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关系;其次,对于集聚程度较高的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设备产业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因而如何强化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实现产业的顺利转移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决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积极引导地区产业分工。地区专业化即地区产业分工,分工有利于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区域产业的同构化,它已经成为目前同内各大经济区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在发展新兴产业时,要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同时需要在地区同一产业内培养企业间合作竞争的环境,避免过度竞争而对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实现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进而由政策主导的产业集群向市场主导的产业集群跃升。

参考文献:

[1]Ellison,G.Glaser L.E and Kerr,w.What Causes Indusry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Concentration Pattern[C].NBER WorkingPaper N0. 13068.2007,5—12

上一篇:军民融合国防特色专业创新建设研究

上一篇:你想乘梦翱翔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