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东南大学:跟低调无关,与实力相连

发布时间:2021-08-08 08:45:07 浏览数:

《高校招生》:在您的心目中,东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刘波:说起我对东南大学的感受,在这儿待得越久,体会就越深。我经常也会问自己:东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也有很多人来问我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人们常常认为东南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或者说是一所“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我认为乐南大学首先是一所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的大学,其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共同体,更是一代又一代东大人的精神家园和青春记忆。她的历史很悠久,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东南大学的最初源头是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51年院系调整时,原中央大学主体先后拆分、并入多所高校。其中主要的文理科分到南京大学,以建筑土木、电类等为主的工科专业留在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大的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大学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太学旧址就是东南大学所在之地。而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成立南京国子监,也在这里选址。千余年来,这里始终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可谓文脉不断。

《高校招生》:也就是说,在东南大学所处的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的文脉。

刘波:对,这里有很多大家留下的气场,久久弥漫不息,这些都形成了东南大学独特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在东南大学工作的这么多年里,每当我去民国时就已经屹立多年的老图书馆、大礼堂,我心中都充满着崇敬之情。深深缅怀曾在这里任教的大家、大师,对这里的一砖一瓦、楼宇或石柱充满着敬畏之情。

每当我走进这座办公楼,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我的动作都是尽可能轻一些,怕打搅了这原本神圣的氛围;同时还会有种常来常新的感觉。比如我们的体育馆,距今也有9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徐志摩、林徽因陪着泰戈尔来过这里演讲,罗素、杜威也都来这里演讲过。雄伟的大礼堂也有80多年的历史了。正是有了这些历史的积淀,才形成了一种东大独有的“大学染缸”文化氛围:当你求学于此地,就会在无形中被熏染。当你在这里待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独特的人文底蕴和魅力,正如我,在这里待了20几年,她会以一种更为厚重的影响来感染着我。

我想,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培训学校,更不是毕业证书的输出地,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熏染和不断吸收营养的过程。

《高校招生》:坊问有人误认为东南大学在福建省,这种认识是否与贵校宣传不够有关?

刘波:其实东南大学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但是社会知名度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于是我也在思考,许多高校、企事业单位对我们学校的认可度也很高,为什么在社会上,东南大学的名气一直不够高呢?

我想这跟我们工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朴实、不嗜好张扬”的大学风格有关。有的时候为了去招到更多优质的生源,我们在对中学进行宣传时也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所以我改变了一些认识,即便认为自己是再优秀的大学也有必要让更多的考生去了解。

每年高考后,许多考生将面临无数的大学选择,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呢?我认为最合适的就是好大学。多年来,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科划分而被割裂,考生沉迷于题海之中,容易形成了只低头看书,不去展望未来的思维习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去点醒考生内心的呼唤和渴望。乔布斯在给大学生演讲时,告诉大家做事情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事实上,大学里,没有专业的好坏之分,更多的是考生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要遵守内心最喜欢的专业,比如你要去学信息、建筑,那么你就去这个行业中最顶尖的大学深造,东南大学就是这样的大学。另外东南大学的电子、土木、交通、生物医学工程,甚至艺术学也是我们最具有优势的学科。我希望那些好奇心强、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热爱科学、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同学来到东南大学求学,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值得您选择。

《高校招生》:东南大学有22个专业位列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

刘波:第一个就是长期积累。我们从1902年办学开始,一直都有一支严谨治学、实力强大的师资作保障,且特别注意专业发展的经验积累。另外跟学校历年来继承发展好的优势学科、良好的大学制度保证均有关系。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是最重要的成绩创造者,我一致认为学生不单纯只是学知识的个体,他们更是我们灵感的来源、合作的伙伴和前行的力量。

《高校招生》:贵校是一所以工科为办学特色的大学。那么文科怎么样?

刘波:1988年,东南大学由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后,就开始致力于建设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校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认识到。要走出对学科知识分裂、割裂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学科整合阶段,那么拥有着一个多学科的生态是必要的。时任校长韦钰院士带领东大致力于发展综合学科,从更改校名开始。在整体策略上,学校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高端发展、交叉发展。比如说我们的艺术学、伦理学不仅有特色而且实力很强。艺术学理论全国排名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恢复艺术学学科从一开始就立足高端,当年张道一先生作为学科领军人物规划实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东南大学的梅庵(梅庵,建筑名,它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清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李瑞清的住舍一一编者注)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国内艺术学的重镇。另外,学校的伦理学学科,在著名伦理学家、长江学者樊和平教授的带领下,跻身于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伦理学理论、科技伦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再比如我们学校法学院的院长周佑勇,刚刚获得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光荣称号,他所带领的法学研究团队也非常有特色,特别注重法科与工科等技术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

《高校招生》:前面,您说到了如何选大学和专业的问题,当年您高考后最初填的志愿是什么?

刘波:其实我高考后是想去学法律的,所以当时我填报了中国政法大学。说来又很有意思,其实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去做教师,或者说是做人的工作吧,这是小学时的梦想。受当时国家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影响,做律师、当法官是一件让人

觉得很神气的职业,加上我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强,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希望自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于是高考后选择了法学专业。从这一点上讲,我的专业志愿也受到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直接影响。

《高校招生》:后来,您却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刘波:说实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并不是我自己选择的。高考后,录取的大学和专业都是被调剂的,但我依然听从安排,到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来学习。而且我们80年代的大学生很有理想主义的风格。跟现在的学生很现实、很功利不同,那时候我们显得很“超越”。因为当时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不久,中西文明交流碰撞很厉害,我们在大学里除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每个人寝室里的书架里摆放着很多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大家都把广为涉猎古今中西的书籍当成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眼界上的开阔。

《高校招生》:专业被调剂。进校后您是怎么做到适应这个专业的?

刘波:这与我们当年所接受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和现在的孩子们大不一样,我们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大的逆反心理。首先我们是接受现实,比如我现在就跟我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讲,你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你。

现在社会大的背景就是提倡以人为本,人们往往把“人本”理解为:去最大化地满足个人的需求,我认为这是不太妥当的。包括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与他们探讨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现在看来,当一些考生遇到不遂自己心愿,或者是感觉与自己的心愿有差距时,就抱怨或反感,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当我们进入某个专业学习时,不过是我们多了一扇门,一扇认识自然界、认识人、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扇“门”,其实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大整体,出于学科的发展需要,于是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不同的部分。如果要从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角度看,我们所学的这个专业只是我认识世界的那么一个视角或者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一个途径。只要这个专业存在,那么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在这个专业领域,沉下心来努力去学习,掌握知识规律,做出自己的成果或者是形成一家之言,那么一样是有用武之地的。所以我建议考生们一定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适应专业被调剂的情况。

《高校招生》:读研究生您也选择了这个专业,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刘波:我研究生的时候,也继续和这个专业打交道,这并非我自己选的(笑),我是被保送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

当我进入研究生层面上的学习后,对于专业的感觉就不单纯地停留在兴趣和爱好了,我觉得更多的是出于理性的考虑。当时学习的专业在今天看来,对我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气候下,我是学马列主义专业的,人家都叫我“马列小姐”。他们觉得一个女生去学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印象就是“呆板、古板、正统不懂得浪漫”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刻板、教条”等等的代号,反正是带有贬义的评价。

我更在意学习上的收获。在我读书的时候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我们的选课都很自由,我去听过咱们学校萧蝎焘先生(编者注: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伦理学王育殊教授的课,也去南京大学听宋林飞教授的课,去省委党校听《资本论》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这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氛围是很开放也很活跃的。

《高校招生》:东南大学自2001年起,开全国高校之先例,是第一个试点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之。。东南大学为什么敢这样做?

刘波:以“分数定成败”的高考制度是存在一些弊端的。尤其是那些在某些科目弱一些,但是又具有某些学科特长的学生。会因此制度而失去读好大学的机会,我们觉得很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才向教育部申请进行自主选拔试点,教育部觉得我们的理由很充分,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于是开始试点。其实当初之所以选择东南大学作为试点,是因为东南大学敢于吃螃蟹,敢于冒险。即便试点不成功也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给国内其他知名的高校提供样本意义。

《高校招生》:实施自主选拔录取11年米,东南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有何感触?

刘波:11年来,我们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学校,到如今加入自主选拔录取“卓越同盟”。对于这个过程,我觉得从总体上看分两个阶段。早期对吸引那些在科技发明上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强的学子,自主选拔录取对高校是大有裨益的。戴戈现象就是我们试点自主选拔录取的最好证明。当年高考,戴戈的分数并没有达到无线电专业录取线,但因其有独特的发明天赋,被我校现在的信息学院,当时的无线电系党委书记张锡昌相中,于是学校决定录取戴戈进入无线电专业学习。进校后,他爆发出很大的能量,连续3届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两个特等奖和一个一等奖,成绩斐然。如何才能把戴戈成功的“偶然”变成种必然?如何避免像戴戈这样的同学被高考分数挡在大学校门之外 2001年,学校与南航、南理工一同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学校”。此后,每年都有几百余名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入东南大学,成为高考选拔方式有效地补充。

近几年来,随着自主选拨录取变为全国较大范围的自主选拔录取,早期自主选拔对“科创能力”“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选拔指标开始弱化,逐渐转向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方向。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进校后,其学习成绩、学生社会活动的情况、入党、就业指标都处于中游偏上水平。

他们的表现基本达到了我们最初的愿望,但我们希望出现的,那些能在某个科学领域获得大奖,或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学生还没有出现。但我们不急,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或是毕业后要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绩和影响都不是 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淀才会慢慢呈现,对此我充满信心。

上一篇:想去日本学动漫专业这十大知名院校不容错过

上一篇:长笛演奏的“软工程”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