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体悟蓝白之美走进雅趣课堂

发布时间:2021-08-11 08:54:02 浏览数:

摘要:蓝印花布民间文化典雅实用,充满审美意趣,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初步了解和尝试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提高学生关注并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我国质朴、古雅的传统民间艺术,并用趣味性的方式将其进行传承和弘扬,既提高了审美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关键词:体悟;雅趣;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59-2主题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是“国风雅韵”,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滋养儿童精神的元素。而笔者在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秉承学校这一办学理念,将课堂定位为“雅趣”。雅,指挖掘美术学科中古雅、典雅的文化艺术元素;趣,指充分利用发挥儿童的童真、童趣天性,用质拙、趣味性的美术形式来进行表现和创造。

在《美术新课标》中有一个领域是“欣赏与评述”,该领域认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更加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述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审美心理品质。《蓝印花布》是笔者自编的校本教材,本课类型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作为江苏本土典型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可以将蓝印花布作为切入口,尝试深度挖掘“雅趣课堂”的特征,城市的孩子对蓝印花布并不十分熟悉,为了让这一项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因此笔者选择此题材作为本次上课的内容。

蓝印花布民间文化典雅实用,充满审美意趣,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感受蓝印花布的美,初步了解和尝试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提高学生关注并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以下是笔者进行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教学尝试,抛砖引玉,以供商榷。

情境与过程:

一、课前预知,注入“源头之水”

上课一周前教师围绕上课主题给学生制定了美术学习单,让他们带回家思考完成以下几个问题:(略)

蓝印花布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许接近又似乎有点遥远,蓝印花布各种制品在一些民俗景区会有出现,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实用制品,但孩子们接触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不会刻意去了解蓝印花布的形式美感以及造型特征。教师让学生回家后上网检索资料,也可和家人讨论,甚至接触蓝印花布实物,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增加课前预知这一环节,对于本节课的深度挖掘是行之有效的,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夯实了基础。

二、“雅趣”环节,步步深入课堂

环节一:“蓝印花布博物馆”。教师课前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类似于蓝印花布的小博物馆,白墙上贴上蓝印花布的壁挂,教室一角的栏杆上挂满大块的蓝印花布(模拟晒布的现场),讲台铺上蓝印花布桌布,花瓶里插上蓝印花布制作的花朵(执教过程中,教师还会择机取出各种蓝印花布的小制品,为主题服务)……

学生一走进教室,都不免被教师创设的情境震撼和吸引,如此特别的蓝与白的世界,雅致又宁静,完全调动其感官机能,看来,这是一节特别的美术课。

环节二:“‘蓝’从哪里来”。课的伊始,教师告诉孩子们,这节课要摈弃以往美术课上众多缤纷的色彩,只剩下简单的蓝与白,领略蓝与白世界里独特的美丽。由此揭题,师生一起走进具有典雅中国风元素的——蓝印花布。

在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探讨了蓝印花布的历史之后,师生在“靛蓝”颜料上溯本追源,这种古老的印染艺术传承到现在,汇聚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普通的白棉土布和靛蓝颜料制成蓝印花布。那么,这种神奇的“蓝”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这里,可以考察一下学生课前预知中的细节常识,若他们没有注意到,教师便择机在PPT上出示古人从大自然的蓝草植物中提取“靛蓝”颜料的过程。小结: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给予人类的馈赠神奇而又无穷尽。

环节三:“异曲同工之妙”。在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中,第一步“雕花版”必不可少,雕花版的步骤跟我国另一个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有相似之处,都具有高度概括、夸张、淳朴明快的浓郁民间特色。雕琢的过程如同画心的过程,精微细致,每一步都不可大意。教师课前在牛皮纸上精雕细琢的花版,在讲授蓝印花布的制作步骤时取出来给学生观赏,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花版与剪纸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增强直观印象。

环节四:“模拟小染缸”。“染色”是蓝印花布制作的重要一环,将靛蓝颜料放进染缸加水调和,然后将刮上浆的坯布放入染缸浸染。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小缸,里面调好靛蓝颜料,事先在宣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好图案,模拟小染缸实验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将画有图案的宣纸浸入染缸,然后提起。这时宣纸变成蓝色,而白色的花纹显现了出来,直观又简单地演示了浸染的过程。当然材质和浸染的次数、时间有所不同,教师要和学生讲清楚具体的区别。

环节五:“难点突破”。在具体实践时,教师发现学生很容易将蓝印花布的图案画成简单的勾线稿,为了突破难点,教师绘制了两个“平安如意”的花瓶,一个是蓝印花布的点线图案,具有笔断意连的效果,一个是具有写实感的单线勾边稿,两个花瓶的范画同时出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分辨哪个是真正的蓝印花布的纹样。根据之前的赏析过程,孩子们很容易辨认出笔断意连的“平安如意”瓶才是蓝印花布。由此,轻松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难点。

三、动手尝试,“美”在心间绽放

课前课中师生一系列的探究,完全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民间文化传承的热情,教师又进行了蓝底白花、白底蓝花的简单示范,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简洁地呈现于孩子们面前。当教师抛出蓝印花布博物馆要征集一些优秀的图案设计稿时,并且借机出示同龄人的蓝印花布设计稿时,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达到了至高点。

此次尝试的材料是修正液或白色油画棒在蓝色和白色卡纸上设计图案,可以是蓝底白花,也可以是白底蓝花。并提出分层作业的要求,从易到难的设计要求,同时兼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

作业评价时,教师则以参观蓝印花布设计展的形式铺陈开,每一个参观者(即学生)拿一张票,投给自己认为最上乘的作品。在设计者与参观者之间进行角色互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在设计与观赏中,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反思与讨论: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素丽的色彩、淳朴的图案、典雅的风韵而享誉世界。笔者故乡是南通,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育中,不但能让古老而辉煌的东方艺术发扬光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等方面有着特殊价值与作用。蓝印花布是不可多得的美术文化资源。作为来自“蓝印花布之乡”的美术老师,可有效利用这个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引领南京的学生走进故乡的民间文化艺术。让学生在拓宽美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了解和喜爱来自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形成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意识。

教师将上课地点布置成蓝印花布的小型博物馆,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产生对蓝印花布的学习兴趣。而后,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将蓝印花布之乡的民间风情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感受到蓝印花布艺术的魅力,通过视频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环节,一步步把学生带入蓝与白的世界,详实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再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蓝印花布,在教室布置“蓝印花布博物馆”现场,欣赏各种蓝印花布制品,引导其观察蓝印花布的质感、色彩特点、纹样表现形式,分析图案的表现内容,思考讨论图案所蕴涵的深刻寓意,探究图案的构成形式。这几个欣赏的环节可以说是层层剥笋,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通过这样的欣赏、观察、比较、思考、感悟、讨论、交流,使学生全面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突出重点,很好地解决了难点。

教师示范时巧妙利用“模拟小染缸”实验,采用“油水分离”法,和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很接近的特征,巧妙地利用该实验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蓝印花布印染工艺。而分层作业的形式,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能力完成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最后以使用蓝印花布美化生活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拓展升华,并以一句“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还能见到多少这样的民间艺术的身影呢?”来引发学生对于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思考,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上一篇:时间的记忆

上一篇:欣赏教学——美术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