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3-02 08:41:44 浏览数:

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若把科学教育狭隘地束缚在课堂之内,而没有和生活形成对接,那么,学生也只能获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无法活学活用,科学素养也难以得到提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科学融入生活,这样的科学课才会更加具有活力,也才能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更好发展。

一、以生活素材导入,认识生活

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植物开始发芽了;敲打乐器,乐器就会发声;面包放久了,会发霉……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习惯于以教师单方面讲授科学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生活和科学的联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谈。提倡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现象来引入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生活认知逐渐转向科学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声音,学生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一主线,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然后引导学生用鼓、锣、橡皮筋、钢尺等器材来“制造”出声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鼓、锣、橡皮筋发声时的变化,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此,从生活感知进入科学探究,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究中也就更积极。再就是,要注重以实验方式引入探究活动。如教学《它们吸水吗》时,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吸水性”,可先组织学生自选材料: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放大镜、餐巾纸、画纸、报纸、筷子、棉布等,把它们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感知而引入知识点。

二、提倡生活化探究,走进科学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并提倡生活化探究,就是要让学生从“听讲”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通过实验、活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去学习。从小学《科学》的教材安排来看,也极力突出生活元素,注重用生活现象来启发学生展开探究。如《面包发霉了》一课就以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放久了就会长出霉菌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认识霉菌(微生物、真菌、霉菌),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方式,一是要处理好生活现象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二是要协调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以《溶解的快与慢》为例,教学中教师可用“冰糖水”情境引入:想要喝冰糖水,但冰糖融化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冰糖快点融化到水里?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想,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合理的推断,得到“搅拌、加热、碾碎”的结论后,引导学生合作做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实验验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学生不仅要观察,还要记录实验现象,最终得到结论。如采用“搅拌”的方法:让一个杯子里的水静止,不搅拌;不停地搅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在相同时间内观察两个杯子里的冰糖融化的时间,从而得到实验结论。

三、实现课内外对接,应用拓展

在课堂中,学生所获得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虽然教师也可借助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操作,但仍有局限性。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堂,而应引导其向生活拓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学生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更好地了解热胀冷缩的本质。又如在学习了《岩石和矿物》这一章节后,笔者编印“岩石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利用五一假期,走出家门,观察搜集自然界中的岩石和矿物,形成自己的观察报告。有了课堂上对岩石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观察显得更具科学性,更进一步巩固了有关岩石和矿物的知识。

将生活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以生活现象为出发点,不断深入探究,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应用于生活,如此,实现生活和科学的对接。生活和科学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提倡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科学从学科知识本位中解放出来,在科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上一篇:你知道地球的年龄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吗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