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地整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08:42:49 浏览数: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土地整理领域的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发文量是与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2)发文量居于前三位的机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业大学及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土地》虽然刊文量最多,但是复合影响因子较高的是《农业工程学报》。(3)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农村居民点、新农村建设、矿区土地复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是土地整理领域研究热点,由关键词共现网络可知这些热点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计量学将对土地整理研究领域文献的探讨与学科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关键词]土地整理;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的重要挑战之一是为全世界数百万的人口改善土地管理、保障土地的使用权。”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土地工具网(GLTN)、城市立法和国土治理项目负责人塞缪尔·麦比克指出,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气候的改变、土壤肥力的下降、全球性的食物需求和燃料安全需求,导致了土地需求的增长。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土地整理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平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提升民生福祉的发展动力,及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

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是研究学科结构、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最有效的理论方法之一。利用文献计量法,可以了解中国土地整理整体情况,加快土地整治转型升级,构建生态土地整治模式,为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土地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分析土地整理领域的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工程”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为 1980~2017 年,共检索到已发表的文献19113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不同年份国家、机构、期刊、作者等统计分类信息筛选后,在Excel中进行数据整理计算,以论文数、总被引频次及关键词出现频率等指标分析中国土地整理发展态势。

2 結果分析与讨论

2.1 文献总体分析

1980~2016年刊文量变化如图1所示,自1980年开始刊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直到2013年开始下降。(1)1997年以前是全国土地整理的探索起步阶段,共刊文744篇,占比为3.9%。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生产建设飞速发展使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86年中央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年6月,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主要目标。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开展了各有特色的土地整理活动,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土地整理实践。(2)1998~2007年是我国土地整理发展壮大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各项建设用地需求持续高涨,加上生态退耕战略的实施,全国耕地资源数量一度锐减,1998年8月,人大常委会修订《土地管理法》,提出“国家实行非农业建设占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省市自治区政府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国家鼓励土地整理”等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耕地保护的法律地位。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土地整治逐步实现了从自由发展、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稳定投入的转变,土地整治资金数量、项目数量及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土地整理领域刊文量达到4620篇,占比24.2%。(3)自2008年以来,土地整治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工作正是纳入党中央层面的战略布局。土地整理领域刊文量达到13749篇,占比71.9%。

2.2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2.2.1 主要作者与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从发文量与占总发文量比例来看,见表1和表2,我国国土资源部是土地整理领域发文最多与占比最多的单位,充分体现了其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有效管理、保护利用。其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实力较强,以胡振琪教授、卞正富教授及白中科教授为代表,作为土地整理方面的领军人物,在土地复垦、污染土地修复与矿区生态重建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机构也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整理进行研究与探讨,南京农业大学的王万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正峰教授,都是从事土地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与评价的教学和研究。总的来说,各个机构的主要研究区域不同,关注的主题也不尽相同。

2.2.2 主要期刊分析。如表3所示,《中国土地》、《资源导刊》、《浙江国土资源》等刊文量排名靠前,但其复合影响因子与刊文量排名不一致,而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两名的却是《农业工程学报》和《中国土地科学》,分别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主办。《中国土地》和《国土资源通讯》是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余下的六种期刊,均由各省国土资源厅或其下属部门主办。由此可知,国土资源部及其直属机构较好地履行着国土资源新闻宣传任务,为土地整理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平台,以期为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3 研究热点分析

2.3.1 学科分布。从学科角度来看,土地整理主要涉及的学科有农业经济、矿业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自然地理学与测绘学、工业经济、农艺学、农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等。

2.3.2 高被引论文分析。被引次数是文献计量学中用来测度学术论文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表4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三篇文章,依次刊登在《中国农村观察》、《土壤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上。其中引用次数排在前十的文章中有两篇都刊登在了《农业工程学报》上。

这十篇论文的发表时间是在1998~2004年这七年间,这个时段也恰是我国土地整理发展壮大阶段,土地整理制度相继出台,在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更多和土地整理相关的问题陆续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4篇从三农问题的视角研究土地整理,2篇提及矿区土地修复,2篇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土地整理开发与利用。

2.3.3 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是揭示论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方式,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利用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从成果数量的角度反映出该研究的热点和弱项(见表5)。(1)即是主题词,也作为关键词出现的“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这四个词共出现5240次。(2)含有农村的关键词共出现858次,与耕地相关的关键词共出现797次,说明从三农问题的视角对土地整理进行研究的较多,体现在中国转型进程中,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3)包含土地利用、评价及规划的八个关键词共出现1633次,均是土地资源管理所研究的内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4)涉及生态的关键词共出现533次,提及矿区的关键词共出现525次,包括可持续发展共出现452次,由此看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土地整理的根本原则,近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发展迅速,矿产生态复垦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2.3.4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关键词共现强度的高低,即与两者共被引次数成比例,彼此间相邻的关键词表示他们经常出现在相同的文章中。图2显示了土地整理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土地整理、農村居民点、新农村建设三者在图中联系紧密,徐唐奇等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内容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配套措施。杨庆媛等通过对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两种土地整理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集约利用,对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和谐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矿区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引起广泛关注,矿区、土地复垦、生态环境这些词也同时出现在了多篇文献中。彭建等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卞正富等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白中科等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的概念和内涵,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1985~2015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动态演变为实例,初步揭示了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三大效益”的有序配置和高度统一问题。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对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矿区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矿区、土地复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四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张继栋等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平朔矿区2005年生态承载力状况,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模拟出3种不同条件下的生产性土地配置情景。白中科等系统分析了1986~2008年平朔矿区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再利用的研究经历,总结了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特色和经验,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再利用急需研究的问题。由此可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作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3 结论

土地整理是当前政府与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土地整理领域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其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力量及研究热点。

(1)土地整理发文量是与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从探索起步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再到跨越发展阶段,发文量由平稳上升到加速上升,显示出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不断壮大。

(2)发文量来看,国土资源部发文总量最大,其次是中国矿业大学,从第一作者发文量看,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矿业大学的胡振琪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无疑承担了中国土地整理领域的较高水平研究。《中国土地》虽然刊文量最多,但是《农业工程学报》和《中国土地科学》的复合影响因子却相对比较高。

(3)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研究也有着鲜明地发展趋势与特点,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耕地保护以及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三农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对土地整理进行探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矿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近年来不断凸显,必须对矿区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供给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就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与深入。

(4)本文数据来源有限,且检索方式较为单一,随着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文献计量法在网络时代已经显得不完整和不充分,在今后的研究中,网络信息计量学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国土资源导刊, 2006,3(2):25-27.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6(2):71-71.

[3]佚名.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蔡言厚,杨华.论被引频次评价的适应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5(5):59-62.

[5]胡昌平,陈果.科技论文关键词特征及其对共词分析的影响[J].情报学报, 2014,33(1):23-32.

[6]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4):469-478.

[7]徐唐奇,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35-41.

[8]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2):38-48.

[9]卞正富.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J].资源·产业,2005(2):18-24.

[10]白中科,郭青霞,王改玲,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6):525-530.

[11]张继栋,崔艳,白中科.土地复垦对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金属矿山,2010(12):144-147.

[12]白中科,郧文聚.矿区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的再利用——以平朔矿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5):32-37.

上一篇:2016“国际公共艺术奖”参评作品选(七)

上一篇:厚德博学,日新笃行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