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打造长三角北翼新兴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2-04-06 08:42:05 浏览数:

2019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大功能区、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需要制定产业合作、金融体系、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行政审批等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管理等标准和制度的衔接;同时也需要各地跳出“一亩三分地”,主动拆壁垒、接通道、搭平台,各擅所长,共同开拓区域发展新格局。淮安是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公路枢纽城市以及省新一轮战略规划明确的航空货运、区域铁路、内河航运三大枢纽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淮安应着重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高起点推进大交通建设和枢纽能级提升,引导带动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链式传导和极核集聚效应,积极打造长三角北翼新兴增长极和战略支点。

依托区位打通快速走廊,全面融入长三角北翼交通一体化格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交通一体化无疑具有先导地位。从全国来看,长三角是交通网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东西横向与南北纵向铁路通达性不均衡,港口、机场整体运能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比如淮安、合肥至上海直线距离都是400公里左右,火车出行耗时却相差8小时。淮安地处苏北几何中心,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下一步,应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港口布局规划以及南京都市圈、杭州湾等区域级交通体系的重构计划,加快构建内联外畅、城乡一体的现代新型快捷大运量交通网络,重点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龙头枢纽城市的对接,缩短城际时空距离,实现实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目的。铁路方面,推进沂淮铁路规划建设,衔接北沿江高铁、沪汉芳容高铁、宁杭高铁,争取打造高铁京沪第二通道(全线350公里)。加快建设宁淮铁路,争取建设淮扬镇城际轨道,开展淮扬镇货运铁路前期研究,密切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的联系。水运方面,积极融入省港口一体化布局,加快京杭运河黄金水道整治,提升相关支流航道等级,打造江海直达通道,加强与南京港、太仓港、上海洋山港的联系。航空方面,按照省航线资源统筹布局,在提高淮安机场运能的基础上,打造以机场为中心、辐射邻郊城镇的快速集散通道,形成徐州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的三角体系。同时加快蚌淮铁路规划建设,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洪泽湖高等级航道,加强长三角都市圈与东中部地区的联系。对这些项目,要按照规模、进度适度超前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与城镇开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红线保护之间的关系,控制预留好规划项目实施空间。

依托定位加快枢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高铁公交化和快速交通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际间要素流动加快,对枢纽能级和转运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区域高铁枢纽和内河航运枢纽的定位,应加强研究谋划,让枢纽建设运营的模式、标准、功能尽快与时代接轨。一是建立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时间和成本是运输的生命线。淮安历史上就是“九省通衢、南船北马”的重要节点,陆路、水路运输在此交汇,具备打造转运中心的先天条件。要围绕“铁、空、水、公”与城市各类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完善快速转换的集疏运体系,复兴和提升旧有贸易网络。近期主要以高铁东站、涟水站和涟水机场为中心,加快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专用物流配送场站三级物流枢纽体系,重点建设空港物流园、高铁快运基地、新港三期、苏北快递产业园、季桥铁公水转运枢纽等项目。二是推进物流运输标准化。围绕口岸、枢纽配套的国际化专业化方向,加强验货场、储货仓、查验设施等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开放,为企业提供资质资格、认证认可、检验检疫、通关查验、信用评价等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等物流标准化联盟,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试点电商、商超企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整托下单、带托运输、信任交接”模式,推进托盘等设备的标准化和循环共用,降低货损率和物流成本。引导物流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强车船智慧调度,减少废气废物排放,确保运营安全。三是优化运输结构。深入开展沿海、沿江、沿运河大宗散货摸底排查,推进淮安新港作业区、季桥作业区等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枢纽场站建设,全面禁止重点火电企业、自备电厂企业汽运煤炭和矿石,提高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比例。探索与周边地区合作开行集装箱中欧班列,打造淮安“海铁联运”品牌。支持大型道路货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加盟连锁等方式拓展服务网络,支持邮政快递和城市配送企业应用统一、集中、分时、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

依托枢纽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高效协作的淮河经济带产业群。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不再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而是体现为大都市圈之间枢纽链、产业链、服务链之间的竞争。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已从过去垂直化的产业分工、贸易分工转向水平化的要素分工、价值链分工;资源分布从过去外围向中心集聚的等级结构转向区域网络式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淮安应发挥作为淮安经济带重要枢纽城市的优势,强化枢纽经济圈的极核与溢出效应,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打造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一是打造区域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按照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规划,结合铁、水、空等枢纽布局,在避免同质竞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花卉种植、鲜活水产品养殖等航空偏好型以及盐化工产业链延伸等临港制造业,打造空港产业园、高铁商务区、临港新城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宁淮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淮安唯一的区域合作园区,应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吸纳引进南京软件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产业集聚、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接轨,打造苏北领先的现代服务业园区,成为促进宁淮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开拓产业链共同市场。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市圈城市之间在采购、制造、分销等供应环节上优势互补,以股份共投、平台共建、利益风险共担的模式建设产业链共同市场,是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的有效途径。应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汽车制造、消费金融、大健康产品研发推广等产业链中寻求合作机遇,努力将淮安建设成为南京等地科创成果转化、生态旅游康养、优质农产品供应等基地。三是参与引领高端前沿产业发展。在交通条件趋同的背景下,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前沿”和“腹地”的分界已经模糊。不靠边、不沿海的贵阳成为全国大数据领军企业的集聚地,就是典型的例证。为此淮安应摆脱“跟随意识”和传统路径依赖,着眼于先人一步、高人一著,运用系统集成的理念,到市场配置资源,到全球组装人才,大力策划、引进、建设具有开创性、唯一性、爆发力的项目,形成“一木成林”的效果,让这些项目在因枢纽建设形成的新城新区生根、开花、结果,力争让苏北腹地成为开放前沿。同时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应着眼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产品特色的提炼,打造新优势,避免产能过剩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依托产业提升配套功能,精心打造长三角后方服务平台。区域一体化需要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动,需要枢纽、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重构,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硅谷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交通条件,也得益于一流的创新氛围、营商环境和城市空间品质。为此超前研究谋划,尽快完善都市型产业服务功能,为区域产业链合作打造后方服务平台,吸引人的选择性流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是打造功能完善的优质临港区。对临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特色航空配餐业,建设国际型、智能化商务办公平台,为经停旅客和各类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对高铁商务区,更加注重融合型、跨界性新型产业,加快构建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创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对京杭运河航运港区,开展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城有机更新,拓展现代游轮、老厂房文创、水利文化展示等功能,打造具有淮安风情的“运河西岸”。二是打造主客共享的优质度假区。推动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按照“全域旅游、快进慢游、主客共享”的思路,进一步优化高铁站点、旅游集散中心布局以及洪泽湖、白马湖等环形通道体系,做好“站、运、游”一体化衔接。结合跨区域轨道交通,加快旅游专线建设,补齐农村公路、风景大道等短板,强化老子山、天泉湖等重点旅游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增强华强方特、西游记乐园等龙头项目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服务能力。当前要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积极构建沿运河城市间的旅游联盟,推动旅游线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三是打造开放包容的优质生活区。现代运输体系的构建,产业龙头项目的策划,枢纽经济园区的运营,需要柔性引进一大批航空物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交通条件改善后,将吸引更多投资客商、“凤还巢”乡贤、大学生、国内外游客来到淮安,跨城职住分离、“候鸟式”迁徙将成为常态。对此要按照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现代都市品质化生活需求,打造一批国际街区、文化园区、康养社区等,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

上一篇:江汉运河航运现状及货运需求预测

上一篇: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遗产价值研究综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