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的渊源

发布时间:2021-08-01 08:50:59 浏览数: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肯定伊壁鸠鲁对其哲学核心思想“快乐主义”的独创性,而本人则认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思想根源于佛教的早期教义“四谛说”。本文主要论述这一观点的理由,阐释佛教早期教义与伊壁鸠鲁道德哲学的渊源关系,在研究伊壁鸠鲁哲学思想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快乐主义哲学;佛教;“四谛”说;渊源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其创立的伊壁鸠鲁学园是继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园之后,在雅典出现的另一个影响很大的学园。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哲学研究的中心主义,这一哲学思想与希腊传统哲学思想截然不同,较之前有天壤之别,其间必有缘故。本人在仔细研究了这段历史及伊壁鸠鲁本人后,结合自己对佛教的了解,大胆地认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哲学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有其创立渊源的,而这正是佛教对其影响的结果。

1.伊壁鸠鲁及其快乐主义哲学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是古希腊晚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生于萨摩斯岛,父母是移民来的雅典公民。据记载,他自称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塞诺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期哲学家的哲学。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公元前306年,36岁的伊壁鸠鲁在雅典自家花园里建立了学园,专门研究和讲授哲学并终其一生。学园里聚集着伊壁鸠鲁的朋友,吸引了不少学生,包括一些妇女和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据说伊壁鸠鲁一生著述颇丰,多达三百余卷,但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和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他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中,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伊壁鸠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伊壁鸠鲁哲学研究的核心和目的,其理论基础是他的准则学和物理学(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全部哲学和科学都是为了论证道德问题。根据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既然任何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人也不能例外,且由原子组成的人和人的灵魂也是会分化的(灵魂分化)。他认为,认识人生,就是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以求得幸福。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如果没有嗜好的快乐,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也就没有善可言。”①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标,是最高的善,快乐和幸福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他说:“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②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幸福,首先是以一定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为条件的。但是在他看来,寻求快并不要求满足一切欲望,只是要求满足保持生命和健康的必要的欲望。他并不是个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者。

总之,快乐主义成为伊壁鸠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哲学的核心思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才把他的哲学称为快乐主义哲学。

2.佛教及其早期教义“四谛”说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以后,在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把社会人群分为高低森严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刹帝利(武士阶层,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包括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和首陀罗(由非雅利安人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雅利安人信仰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到了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越来越不满,而婆罗门教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再加上当时印度四分五裂,战争不断,老百姓普遍希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佛教产生了。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隐修者)。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佛教与其他沙门派别既有共性,又有差别。早期佛教对当时沙门普遍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不愿考虑。释迦牟尼认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人生解脱问题,讨论本体论徒劳无益。譬如人中了箭,不是马上去拔箭治伤,而是无谓去讨论箭是什么做的,弓是什么形状等,那就是本末倒置,走入歧途。佛陀及其弟子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佛教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一主题又集中凝聚在“四谛”说中。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形成较早,相传佛陀悟道的核心就是“四谛”,也是初转法轮的根本内容。所谓“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四谛”亦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后者侧重于创造出新世间。其内容大致如下:

苦谛:说人的本质为苦(“人生在世,苦海无边”),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主要是生命中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和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以及关于生存的焦虑等。

集谛:又称习谛,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的,揭示人生痛苦的根源,并由此产生了十二因缘论,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

灭谛:揭示世间诸苦可以断灭,因而造成生死轮回的十二因缘的锁链是可以打破的,灭谛可以导向一条清净超越性的存在,又称涅槃。

道谛:他揭示断灭惑业及烦恼,趋向涅槃解脱的清净行,它自身就包含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全过程。

通过佛教的“四谛”说我们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痛苦现实,希望摆脱人生万般痛苦,清净六根,趋向涅槃,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超越性的存在。断灭欲望,消灭烦恼也就脱离了人生苦海。苦难之根在欲,灭欲亦即根除痛苦,无欲才快乐,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快乐。世间大凡圣人高僧涅槃,都有着常人没有的达观及达观生活中获得的乐趣。这只有经过一段苦苦修道的过程,从苦海中超脱欲望之根,通向快乐之道,成就极乐!

3.佛教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和佛教的简介中,我们不难推断: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源自于佛教。这仿佛有点空穴来风,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这一说法可供探讨。

3.1 渊源的可能性:亚历山大东征为佛教的西传打开方便之门

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侵略战争,并且一度打到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师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希腊文化熏陶。他酷爱希腊文化,梦想不仅要征服世界,而且要使世界希腊化。受其老师影响,大军每到一处,他便派人搜集当地的文化典籍,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然后整理并派人送回希腊,供其老师和其它学者研究。光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里收藏的从各地收集来的手稿,仅藏书目录就多达120册。这些珍藏吸引着东西方各地好学之士到这里来从事研究。正是从这时起,希腊人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才更为丰富地发展起来,使希腊文化与科学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天人们都非常熟知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数学和物理学,埃拉托斯特尼的天文学和数学,提奥弗拉斯的农学、植物学,受到马克思高度评价的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哲学,还有医学、力学、建筑学、地理学和解剖学等,都有很高成就,这些皆得益于亚历山大东征。在希腊文化时代,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深入影响了希腊世界。基于此,伊壁鸠鲁的思想受佛教影响也就毫不足为奇了,亚历山大东征为其打通了沟通的桥梁。而佛教教义富有哲理的关于人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的宣传,便是吸引和影响他的关键因素。

3.2 渊源的外在需要:共同社会现实的诉求

我们知道,佛教产生于动荡的印度社会。当时人们生活在婆罗门教压迫和战乱的双重痛苦的深渊之中。佛教产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摆脱痛苦,救万民于水火。解脱的途径是灭欲修行。无欲无求就无痛苦,才能快乐,这是通向极乐天堂之道。而古希腊晚期的社会现实与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极其相似。城邦理想国的解体,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定,民众也生活在精神支柱幻灭和动乱的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的社会生活现实,促使人们寻求改变和摆脱,这也正是哲学家们的职责,神圣的使命感落在了他们身上。他们苦苦思考,探寻就赎之道。“哲学在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医治人们心灵的痛苦;医治痛苦也就成了伊壁鸠鲁学派追求快乐的良药。”④摆脱痛苦,也即寻求快乐与幸福,先前的希腊哲学家思想(注重本体论)和传统哲学学说无疑是不关注这一点的,因而也就无解决之灵丹妙药。要想寻找,必须来自希腊以外的世界。亚历山大东征使东方文化西传,为冥思苦想找寻答案的哲学家们送来了解渴的甘霖。随着古印度佛教(关注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的宗教)的传入,“四谛”说解决痛苦的方式和宣传,对像伊壁鸠鲁时刻寻求解脱民众痛苦的哲学家来说,必然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得到很多启发。于是,他提出了“快乐是最高的善,人生的快乐、幸福是人生的基本准则和评判一切的标准,是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⑤;“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⑥;“快乐增长的量的限,就是能致使痛苦的事物的排除”;⑦“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⑧他“尤其注重静态的精神的快乐。他提出了至高的快乐‘不动心’,即心无旁骛和心如止水、心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这完全超越了感觉的感受 ,也超越了精神的感受。此时的快乐完全可以用“苦行”、“禁欲”来代替。”⑨由上述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及其快乐的获得来看,佛教及其教义“四谛”说对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有些话就是“四谛”说的翻版。

3.3 渊源的内在动力:古希腊晚期哲学转型的诉求

古希腊晚期的哲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变⑩:开始由“外”转“内”,由关注宇宙生成和是什么的本体论哲学转向关注对人自身的认知的哲学,即从“宇宙论到伦理学”转向。“有两股思潮影响了希腊化时期哲人的思想:希腊文化给东方各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震撼和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双向的冲击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哲学家思索的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关注人们的内心”和人自身,“哲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哲学更加实用化、伦理化。”追真求善,摆脱痛苦,寻求快乐,获得幸福,便成了当时追求的主旋律。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便是无用的空话。而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令哲学家们百思不得此解,而佛教的适时传入,使困惑之中的哲学家们豁然开朗。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一开始就反对本体论,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生的解脱,这正与这一时期古希腊的哲学诉求不谋而合,其说教也就必然对希腊哲学家们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伊壁鸠鲁就是这一哲学诉求的代表,不难推断,其思想深受其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古希腊哲学研究从本体论向人自身的转变:即探寻人的本质,摆脱人生痛苦,寻求人性解放,从而实现人生幸福与快乐,这样的诉求与佛教的诉求是一致的,是他们共同的关注核心,从而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成为佛教影响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内在动力。

3.4 渊源的另外佐证:伊壁鸠鲁的灵魂分离说

在通常人们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矛盾)的解释所遵循的顺序是:感性接触→科学解释→哲学解释→神学(宗教)解释。从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关系上看:宗教神学中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中也孕育了神学的产生(如圣•阿奎那的神学理论就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另外,伊壁鸠鲁花园里充满友谊,连妇女和奴隶也能同在共处,这在当时处于奴隶社会的希腊是不可想象的,这也说明了伊壁鸠鲁深受佛教的另一早期教义“众生平等”的影响,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伊壁鸠鲁与佛教的渊源性。

4.小结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古希腊晚期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产生及其接受佛教的外在需要,古希腊晚期哲学的转型则是该哲学受佛教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亚历山大东征则正是二者产生联系的沟通桥梁。因此,我们说佛教特别是其早期教义“四谛”说等教义是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渊源。由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了东西互通,文明共享。世界文明的互补和共融,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学习和借鉴别人、汲取营养、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条件,我们应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的直接资料又极其匮乏,本文很多论述中缺乏详实的材料确证,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大家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82-12.

[2]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3]史南飞.伊壁鸠鲁论:量子哲学的先哲[J].求索,1996(5).

[4]伊壁鸠鲁,卢克来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5]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等.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

[6]包利民,曹欢荣.伊壁鸠鲁论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2008-3,(38).

[7]王治军.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6 (总第 106 期).

[8]叶秀山.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

[9]王瑞全.希腊化时代哲人的追求—三足鼎立、同求宁静[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

[10]周辅成著.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4.麦耀劲.对快乐主义的认识——对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快乐主义思想的审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25).

[11]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30).

上一篇:解读谜一样的奥本海默

上一篇: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