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发布时间:2022-02-11 08:37:03 浏览数:

摘 要:在物理學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一线物理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并提出了如何用习得性成功去替代习得性无助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学习;习得性成功;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个经典性的实验,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每当蜂音器响时,就给狗一个难受的电击,接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狗因为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尝试逃避无果后最终只好被动地接受电击的折磨。后来他又改变了实验的条件,在给狗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狗可以主动地逃避电击的伤害,却选择无奈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同样的状况也常常出现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们普遍地感到物理难学,因为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还是学不好物理,似乎学好物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最终导致放弃学习。获得习得性无助体验的学生,其学习体验往往是失败的,同时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学习物理上的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造成的结果是在物理学习中有些知识学生明明可以学好学会,学生也会主观上觉得很难而主动放弃。

1 学生在物理学习上获得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1.1 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考查重点和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讨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掌握应用数学能力解决物理问题的优化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对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刻板的学习方法和固化的思维

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除了物理课程本身较为抽象难懂以外,还在于学生的思维路径与学习方法的不科学和不灵活。多年的教学观察和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局限于教师讲解,理解的深浅单纯地依赖教师授课方式与技巧,课后只是消极地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固化,只能罗列与比照知识,只能模仿无法创新,也无法从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发展。

1.3 负迁移对物理学习起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负迁移对物理教学有以下消极作用: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造成学习障碍。由于没有把握概念间的内涵和外延,也不能区别相似的物理概念,在面对新的物理情境时,不注意分析新旧问题间的差异与区别,只注意表象而无法区分本质的不同,盲目照搬照套,由此造成的定势错觉极易错误地迁移到物理应用中,错误百出的情形也就不足为怪了。思维定势引起的思维固化使思维缺乏发散性、创新性和灵活性,这更加剧了负迁移的出现。

2 习得性成功来代替习得性无助

面对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的习得性无助状态,教师应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

2.1 教师教法和教学顺序的调整

在课程的难度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内容,适当变换顺序,从易到难,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尽早获得成功性体验。如初二物理上学期的声学和光学这一章的前四节由于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有趣又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先上这部分内容,而运动的世界中有涉及速度的计算可以调整到后面来教。在一节课的安排上,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把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最优时间放在重点的环节上和难点的解析上,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和有趣地教具把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教师的讲解上,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和通俗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比如可以用水流去比作电流,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在教学中,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初次测验时,教师可以有意先降低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难度的加大上,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特别是初学的同学获得挫败感。

2.2 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中,注意学生新知识的感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旨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接受新概念,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增强辨识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加强概念理解的深刻性,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而是有联系的整体。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了恰当的感性材料,可见实验在物理研究和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和掌握好概念,使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在情感上收获成功的喜悦。演示实验可以帮助教师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也给学生提供了事实依据,他们眼见为实,从内心上会重新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学生实验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外小实验生动和有趣,实验器材又简单方便,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难怪曾经有人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简单的和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尤其可以给学生亲切感,可以大大消除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

2.3 关注物理概念理解的深刻性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虽然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是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依照学习物理的顺序,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由浅入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然后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概念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物理学习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表面现象到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要努力才能达到的。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启蒙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然。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上,老师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特别是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2.5 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它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和引導学生画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聚合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确定一个唯一答案的能力。教师要进行聚合思维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和聚向图。

2.6 建立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开放、愉悦、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现状,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设疑和析疑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可以把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和喜爱转移到课程上,使学生可以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和体验。教师还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总之,在课堂内外,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和谐课堂的创设,就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成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获得。在物理教学中,有了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一定可以用习得性成功来替代习得性无助,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之我见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