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两点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0:41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33-01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是自己解题或者不解题,直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使学生思维盲目跟从,不知彼岸。学完课文,又带领学生学习为学习课后习题而做课后习题,致使有些同学不知该题答案出自课文的哪些章节,一片茫然。何以如此?忽视了课文题目和课后习题的作用。

1.不可忽视的课文题目的高度概括作用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对中心思想的高度凝练。如果把一篇篇课文比做是一座座宝塔,那么题目就是打开这一座座宝塔的金钥匙。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作用,围绕题目思考的几个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全部。因此,我们不可忽视这一作用,要教给学生不同类型课文题目的解题方法,通过高度概括题目,摸清课文的枝枝蔓蔓。教给学生正确、有序的思维方式,走进作者的创作过程和情感历程,既培养阅读能力,又培养审题、写作能力。

1.1人名为题的 记事文章。如《抗日英雄杨靖宇》、《回忆爸爸》、《永远记住您,老师》等课文,它以英雄或人名为题目,写他们可歌可泣的事件或杰出的贡献,歌颂他们身上体现的可贵精神,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让学生去想:课文围绕这个写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向他( 她)们学习什么?这几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寻找答案,理解课文也就容易了。

1.2以动宾结构为题目的置疑记事文章 。这样的课文要让学生抓住题目的动词来发散思维。如《寻找幸运花瓣》一文,要围绕"寻找"字考虑:寻找什么?怎样寻找?结果怎样?《飞夺泸定桥》一文要在理解"飞夺"一词上下功夫:为何而夺?怎样的飞夺?

1.3以山水风景为题目的记事文章,如《七月上天山》、《密西西比河风光》、《北京的色彩》等,要指导学生这样思考: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特点写出来的?我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1.4以动、植物为题目的状物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抓"物"的 突出特点来理解课文。写动物的要求找出其生活习性、外貌特征;写植物的要注重作者对根、茎(枝)、花、叶的描写。同时让作者考虑到作者对该物寄于什么样一情感。这样的课文 在小学课本中很多,如《《仙人掌》、《黄山松》、《荷花》等。

1.5以凝练中心为题目的记事文章。比如《我很重要》、《我的信念》。有题目中有明确的词语反映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题眼"要指导学生要抓住文章的"题眼"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阐述的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态度及一些人生哲学。

1.6以事物命题的科普文章。这样的课文也很多,如《数字图书馆》、《神奇的音箱》、《美丽的地球》等。这些文章编入课文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普及一些科学常识,激发学科学、爱科学意识,培养创造、探索精神。这些知识潜移墨化地告诉学生:科技是第学生创造一生产力,人类的现代生活离不开科学研究和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练习分析题目的机会,要充分利用 题目的高度的概括作用,通过明快敏捷的思维把高度概括的题目变成 "寻课根探源"的问题融进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题目的作用自觉地作用于学生的求知过程中,让学生紧握题目这把金钥匙,开启课文这座"宝塔"之门,寻宝探宝。

2.不可忽视的课后习题的"引路"作

纵观小学课后练习题,都给了学生学习以重要的提示和启发这些习题涵课文的重点字、词、句、段,暗示写作顺序,提醒写作特点,指导怎样抓住课文的"骨髓",是出色的"引路人"具有独到的引路入门作用。我想这也是教材安排意图之一。

"教师应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学好课文的门路,对课后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要把课后习题的引路作用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变成他们的自觉能力。比如课后常见的习题:读读写写,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等其内容大多是本课的重点中表里不一词语。

如:《寻找幸运花瓣儿》一文中的重点词句: "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这一声着实地把那个一直尾随着我的少年吓了一跳。"这句中的"情不自禁",可以感受到我找到五瓣丁香时激动、幸福的心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直接引导学生读读写写,发挥其作用。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方法要比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的做法好得多。

又如:《寻找幸运花瓣儿》一文中的重点句子:"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看的花很多,看得也很仔细,一朵一朵地在寻找。同时,我的心情也在失望与希望中起起落落。可以看出,通过读读写写的引路,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字词名句的学习。

无论题目的高度概作用,还是课后题的引路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目的,就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增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其主体意识,提高自学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语文课堂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训练不等于做题。训练当然要做题,但我们又不能把训练等同于做题。语文课堂训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内容上说就有读的训练、写的训练、听的训练、说的训练、思维训练等,从形式上说有书面训练、口头训练、开卷训练、闭卷训练等。那种一提训练就理解成做练习题的观点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必然导致语文训练走向极端。

3.2要科学设计好训练题。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故意难为学生。如果认为训练就是用一些偏题、怪题去难倒学生,甚至搞文字游戏,那就背离了训练的正确方向。比如要考查李白是哪个朝代的人,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直接问就可以了,而如果偏要这样来考"从下列四位诗人中选出与之同时代的一位",就没有必要了。好的科学的训练题要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使学生从题目中学到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3要避免死板、机械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训练也是如此。前些年曾出现过这样的事例:老师让学生用"蒸汽机""瓦特""的""发明""是"五个词语组成一个句子,有的学生组成"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结果被老师判为是错的;有的学生组成"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结果也被老师判为错误。老师的"正确"答案是:"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或"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这个老师就太死板、机械了,当然这样的训练也没有什么意义。这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但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可否认地还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如果这个训练题换成这样来设计:用这五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共有几种答案?那效果肯定就大不一样了。

参考文献:

[1]王天晓,李敏. 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08)

[2]谭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类型、功用、适用时机[J]. 教学与管理. 2013(29)

[3]高盼望. 教学中的"问题":逻辑及意义[J]. 教育导刊. 2013(08)

[4]李宝庆,靳玉乐,樊亚峤.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06)

[5]程永超. "语文阅读教学"概念辨析[J]. 中国民族教育. 2012(11)

上一篇:那些误传的名人励志故事

上一篇:历史解释,素养提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