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为崛起的河南喝彩

发布时间:2022-04-09 08:55:27 浏览数: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河南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推进“三化”进程,全省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开始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综合实力大为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轨道,踏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河南经济总量攀升速度逐步加快,1978年全省GDP总量为162.92亿元,到199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用了12年时间,由全国第9位跃居全国第7位;从1000亿元到2000年GDP突破5000亿元。用了9年时间,由全国第7位跃居全国第5位;从5000亿元到2005年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又用了两年时间,2007年GDP达到15012.5亿元,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30年里,河南GDP年均增长11.2%,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6.0%。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拉近。1989年以前,全省人均GDP在1000元以下,1994年突破2000元,2000年突破5000元,2004年达到9201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突破1000美元,到2007年达到16012元,突破2000美元。30年里,河南人均GDP年均增长10%,人均GDP由全国第28位跃居第17位,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0.9%提高到2007年的84.6%。其中,2003~2007年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13.3%。在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期,区域市场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增长已不再是量的点滴积累,而是量的规模化扩张,发展的边际效应大大提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赶超期。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改革之初的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推动,,逐步发展为第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增长格局。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39.8:42.6:17.6。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14.8:55.2:30.0,第一产业比重较1978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工业比重达到50%,较1978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由1978年的80.6:10.5:8.9变化为2007年的50.6:25.8:23.6。河南已由一个地道的农业大省变为一个经济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197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64.86亿元,到2007年达到2217.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97倍,年均增长6.4%。2004~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大丰收,连续3年跨越5000万吨大台阶,2007年为5245.22万吨,2008年达到537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是1978年的2.56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河南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30年里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7508.33亿元,是1978年的41.75倍。2007年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60.8个和36.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07年有色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化工工业等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1.3%。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增加值205.21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947亿元,是2000年的5.53倍,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超300亿元的企业5家。

——服务业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第三产业开始加快发展。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11.91亿元,是1978年的38.37倍,年均增长13.4%。其中,2001~2007年年均增长11.5%。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其中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仍高达47.4%。现代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实现增加值达到2320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年均增长11.6%,占GDP的比重为15.4%。房地产业发展迅猛,1991~2007年,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1.39亿平方米,年均增长24.7%,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大亮点。旅游业全面升温,2007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的总数达到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52.24亿元,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6位,河南逐步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金融保险业功能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5.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76.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99.99亿元增加到9545.48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323.56亿元,赔款及给付达到100.88亿元。

三、基础建设硕果累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增加投入是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期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979~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161.88亿元,先后于1985年超过百亿元、1996年超过千亿元、2007年达到8010.11亿元,是1981年的169.5倍,年均增长21.2%。其中,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8%,5年累计投资占改革开放以来的比重达到6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起点上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从基础设施看,1980年以来的27年中,全省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突破万

亿元,达到10105.91亿元,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3.1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万公里,增长了6.5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到2007年底通车里程已达4556公里,跃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同时,新一轮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已经拉开帷幕,郑西、石武客运专线已经开工建设,河南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从城镇化进程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3~2007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34.3%。在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下,郑东新区、洛南新区初具规模,郑汴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呈现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齐头并进的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7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389万人,均比1995年增加了一倍。从基础产业看,建设并投用了小浪底工程、燕山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262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水利设施开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89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14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6位,河南有色金属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

四、人民生活跨越贫困,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

经过30年的发展,河南人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小康。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主要是从温饱向基本小康过渡,到2000年全省小康生活实现程度达到95%,基本实现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由基本小康开始向全面小康过渡。1978~2007年,全省共解决了2429.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每年减少8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477元和3852元,分别是1978年的36.4倍和36.7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935元,是1978年的35.5倍。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不到10亿元,2007年达到7812.24亿元,是1978年时796.35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9.5%和60.7%降至34.6%和38.0%。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完善等积极因素的强力推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4%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4597.54亿元,是1978年的64.0倍。城镇居民以住房、汽车为标志的住行消费,以移动通讯、电脑、高档电器为标志的通讯信息消费,以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为标志的精神文化消费,以及吃、穿、耐用消费品档次的不断提高,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农村居民以住房、家电、通,信产品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向明显,吃、穿、用等消费的内容和层次也快速提高。城乡居民从百元、千元级消费向万元、十万元级消费提升,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结构调整、品质提高并行演变,由过去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城乡就业持续扩大。30年来,全社会就业人数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连续两年实现“过百万”,2007年达到124.5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增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农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2000年的3564万人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2920万人,净减少644万人,年均减少92万人。

五、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民政、保障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教育普及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面实现,于2007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5.4万人,较1978年增长了39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68%,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

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2007年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医师数分别达到23.4张和11.7人,分别是1978年的1.8倍和1.9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2007年底农民参合率达到91.8%,明显改变了农民群众“小病拖、大病扛”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始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力旷值达到488.9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7.9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精心打造了一批舞台剧目品牌、报刊品牌、影视节目品牌等具有河南特色、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

民政事业全面推进,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保障人数由1996年的2886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141.02万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1998年率先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到2007年底农村低保对象达到259.83万人。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依次达到804.7万人、684.7万人、780万人、466.3万人、279.1万人,5项社保基金收入、支出和基金积累规模首次超过1000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30年的成就固然巨大辉煌,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比2000年翻两番。届时河南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使命,我们就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诸多问题,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产业结构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省内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明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只要河南人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奋斗目标,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统计局)

上一篇:变“危”为“机”有新举措

上一篇:话语&数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