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创新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提供阅读服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2:38 浏览数:

摘 要:公共图书馆是完善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集散地,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优质、免费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机构。创新对特殊群体提供文献阅读服务,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体现,更是公共图书馆特殊服务群体特殊阅读需求的需要。为此,本文详细介绍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内涵、特殊群体的概念、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提供均等化服务面临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均等化服务的措施以及公共图书馆实现对特殊群体均等化服务的展望,以期能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均等化服务方面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均等化服务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做出全面部署。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是正规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主体文化的体现着,做好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是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应尽的社会义务。

1 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点

1.1 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处于劣势,经常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群体,弱势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劣势,如:年龄、疾病等,要包括盲人、聋哑人、智力残疾者、肢残者、精神病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社会性弱势群体则是因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地域上处于劣势,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等。

1.2 弱势群体特点

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需求,他们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其外在主要特点有:一、经济贫困化,收入低于社会平均线,生活质量不高;二、心理脆弱,缺乏社会竞争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三、生活边缘化,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精神文化及生活匮乏,部分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贫困中,脱离了主流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生活压力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偏离常规,变得敏感、易怒。

2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性

2.1 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对弱势群体服务理念的角度看,尊重、理解、保护、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是文明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教育性机构,作为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理应以服务弱势群体为己任,对他们实施知识援助,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弱势群体的精神家园。

2.2 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学校

知识匮乏是导致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对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救助方式。公共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学科分布齐全,其广博知识信息储藏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范围,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免费的终身学习教育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能够自由地,无偿地获取各种文化知识、就业创业信息,得到客观自由的发展,增强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从而更多地获取摆脱困境,改变命运的机会。

2.3 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是由图书馆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图书馆之所以必须服务大众是由图书馆的公共性决定的。图书馆面向大众的社会责任,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其他社會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书馆进行终身教育不应受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的限制,政府官员、平民百姓、健康者、残疾人等在图书馆都享受平等的权利。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也不应该被剥夺,图书馆理应成为弱势群体最便捷、最廉价、最直观、最平等的学习平台。

2.4 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弱势群体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馆藏、设施等相关的资源,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公益性的具体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同时引起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获得更多经费和社会支持,加快自身发展。

3 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文献服务的创新

3.1 空间创新

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模式,受其诸多固有条件限制,使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文献服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固有的物理空间之内,主要以馆内文献服务为主导,以到馆读者为对象,被动服务为形式。

现代图书馆文献服务空间在原有服务模式、空间、途径、形式之外则更多以虚拟空间、馆外延伸服务为主导,以全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变坐等读者到馆服务为主动上门开展文献服务为形式。开展形式多样、途径便捷的文献服务工作。针对特殊群体读者不方便到馆接受文献服务的独特性,以特殊群体读者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书箱等服务形式,将文献服务进家入户,减少空间对特殊群体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带来的诸多不便,为特殊群体读者提供不受空间限制的高效、便捷的文献服务。

3.2 途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进入转型阶段,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已由传统的馆内阵地服务、文献载体多由纸质文献为主、服务途径、流程为手工操作、目录检索、馆员服务等低效模式,越来越多的被馆外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数字图书馆网络、数字等多元化文献载体,图书馆集群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而替代,文献服务在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途径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快速为特殊群体提供多途径的文献服务,诸如网上检索、数字文献阅读、在线阅读、个人定制、数字文献传输,数字化文献移动检索、阅读服务等多种途径、方式,使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文献传递、文献阅读途径得以创新,大大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的社会覆盖面和文献服务能力提升,也为特殊群体提高文献服务途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拓展、延伸空间。

3.3 方式创新

当今社会特殊群体文献服务需求,已由特定阅读需求如功利性阅读向休闲娱乐性阅读转变,文献服务途径的便捷性、阅读方式的舒适性、文献载体的多元化、文献内容的多样性需求,公共文化的全民阅读活动与市民文化休闲、时尚阳光阅读、业余文化生活与文化生活品味提升,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在文献服务方式上顺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不断创新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文献服务方式,以提供单一的文献阅读与多样性的文化休闲、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与时尚文化生活品味提升,提供凸显公共文化文獻服务的社会化、人性化、休闲化、高效能、高品味、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服务。

3.4 科技创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高科技成果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成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越来越深入,特殊群体接受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的手段、方式、途径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诸如24小时跨时空自助借还系统(机),可使他们就近、便捷使用传统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为他们提供数字化文献检索、数字文献在线阅读,数字文献下载设备、智能化阅读设备,互动式数字读(听)书、读报机设备,可为他们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多元化文献载体,纸质、数字、视频、声频等诸多文献载体,提供了多样性的阅读方式,海量存储技术和手段,在文献提供、文献存储模式等诸多方面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科技成果与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有机融合,科技成果产品在图书馆业务和文献服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也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特殊群体文献服务提供了无限创新的机遇和实现的可能。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应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和坚持公共性、公益性、读者至上、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为广大的群众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服务。关爱每位读者,为每位读者提供人文意义上的帮助。真正体现了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优势,为和谐社会构建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姜欣.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03:50-52.

[2]卢小松.关于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0:19-21.

作者简介

郭芸芸(1987-),河南漯河,大专,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助理馆员

上一篇:让儒家“仁爱”思想走进中职德育课堂

上一篇: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矫治对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