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产业链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嵌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24 10:03:25 浏览数:

摘 要:产业链主导现代产业发展方向,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将高职教育融入产业链,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教学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非常必要。文章从产业链选择、教师团队组建、专业运行与保障等方面探索了高职教育与产业链对接的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链;高职教育;专业建设

1   产业发展演变及其对高职教育影响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机器开始代替人力,成为生产的重要方式,但单件生产仍为主导。20 世纪初,第一条自动生产线产生于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以此为标志开始,标准化量产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生产周期极大地缩短,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更多的消费者受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亦将如此。

二十一世纪初,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端,一批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应运而生并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革,必将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直面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質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新的产业层出不穷,围绕新产业,新的产业链将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是供应链和价值链基础上的概念,也是现代产业整合的主要方式。产业链指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网链结构,是产业聚集的更高级形态。产业链整合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过程中企业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从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维度上反映知识、技术、资金、信息和物料的流动性以及企业的增值性活动。与产业链并存的是产业集群,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现代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业网络化、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并呈现明显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包含一条或几条产业链,也可能是产业链环的一部分。链上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协调分工、减少交易成本、获得递增报酬,通过集群整合培育、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促进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分工,产业分工变化是职业教育变革的缘由。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紧密,其服务性质决定了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业链整合客观上为高职教育凝聚产业聚焦点、深化产教融合带来了机会。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缺乏产业行业导向的专业设置等将会受到冲击。新的工业革命对企业社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新的工业革命同样需要高校培养大批的能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第三次工业革命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要求教育要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这一结果所带来的将是专业必须要紧紧围绕产业、行业而调整和设置,构建适应社会产业链发展的专业链,必须紧紧盯紧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的文章。此外,从专业链和产业链最基础的支撑知识技能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知识形态的改变:即社会不仅需要大学提供纯粹理论性的知识,而且更多地需要与实际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

为此,高校应该加大从企业聘请专家、行业人员到学校从事教学活动乃至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高校也可以逐渐渗透企业文化,甚至可以让教师接受一些企业精神,以达到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效率。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行业和大学之间的鸿沟不断被填平或双方会编织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给高职专业提供发展良机,助推专业链与社会产业链的对接。

2   高职专业融入产业链的必要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稳增长可持续、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主基调,具有空间分布分散,不同产业链或链环之间存在着劳动力、技术、知识、资金密集程度的差异;同一产业链上不同链环之间的产品附加价值率不同等产业链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产业链要因时顺势不断整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如完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产业链协同高效、产业链整合、产业链与创新链、全产业链追溯、全球产业链体系等。产业链的整合也具有供给侧改革、灵活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特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起到主导作用。从发展趋势看,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将不可避免,如发达国家产业大多以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为主,而我国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附加价值率低的中低端。

产业链界定了人才培养的尺规。不同类型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密集程度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和规格,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高职教育有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布和关联构成了职业院校联结的纽带,不同区域和层次的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产业链建立多种合作关系,集中发挥优势,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

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层次、结构、规格满足产业需求的程度,这种需求受产业规模与结构、区域分布、技术与管理、产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由学校主动调整适应。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联结社会的纽带与载体,规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问题始终存在。在专业总体布局上,各专业以行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各自为战,整体集约化管理水平低、产业服务效果不显著。具体表现为:课程依据行业企业共性或典型特征构建,专业之间主要是学科关联而非产业关联;各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共享集成度低,总体利用效率不高;培养的人才技术指向和职业指向宽泛,学生就业后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需要经过再培训;产学合作聚焦点分散,形不成整体合力,与产业对接只是一种泛在的离散对接。而专业与产业链融合,同一产业链上企业有较为趋同的战略愿景和价值取向,对岗位人才有比较一致的职业规范要求。岗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关联,便于集群化设置专业,集约化进行教学管理和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以产业链为对象的课程改革,便于按照工作任务系统化原则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有效对接。建立稳定长期的产业链对接关系,便于理順和灵活调整理论和实践、单项技能和综合训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时空顺序关系,按照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总之,与产业链融合是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延向集约内涵转型的重要举措,其开展的实践也为理论研究和决策提供了支持。

3   高职专业嵌入产业链的策略选择

(1)产业链选择。区域产业环境变化和学校办学条件是高职院校总体部署和长远规划的基础和条件。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及学校的区域位置、职教理念、历史传承、专业优势、师资结构、教学条件、生源状况等都是学校必须研究考虑的。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结合地方社会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把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考虑专业优化调整和设置的过程中,要分析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重点,调查掌握产业链的分布结构和聚集形态,主导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或盟主企业,以及不同产业链环在整个链条中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决定人才需求规模。还要分析决定人才需求层次和结构的产业链上的劳动力、技术、资金、附加价值的聚集程度。专业设置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面向本地区产业链环的核心专业(群),利用有限资源培养企业紧缺人才,还可以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职教联盟等方式联合相关院校,相辅相成共同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根据产业链的区域分布状况与企业联合跨地区招生,实现本土招生、异地培养,以确保生源和就业。以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对接和服务社会产业链为目标,科学构建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与地方社会产业链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链,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产业需要并且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基于这些因素。

因此,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组织都要打破自身组织边界的界线,如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产业中各行业企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的力量,参与指导学校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更好突显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而行业企业也可以通过邀请高校教师参与技术攻关,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最终达到地高校与行业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融合,人才共享,协同推进人才培养。

(2)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专业对接社会产业紧密与否与课程体系紧密相关,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服务于社会产业为导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程结构又是课程体系的基础。所以,专业和产业链对接中,课程构建方面,必须打破传统中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概念,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注重岗位能力导向的因果关系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岗位需要什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就必须有什么。最终达到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用得着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

(3)教师团队建设。与产业链对接,高校人才更加需要发挥团队作用,以团队服务产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因此,与产业对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教师人才链的构建,组建服务产业的各种团队,形成服务产业的链条,让高校的人才资源更好服务产业、发挥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就是促进教师能力结构改善和支持团队目标实现。教师能力改善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企业考察观摩、接受各式培训、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任职或兼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式,调查了解企业的产品特性、技术工艺、生产组织过程、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客户群、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标准等职业规范,总结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在企业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切身感受和体验,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或素材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以帮助企业增值为目的开展创新性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08).

[2]董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N].中国教育报,2011-10-27(02).

[3]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5).

[4]刘晓君,郭振宇,张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09).

[5]顾明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3(06).

[6]芮明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N].文汇报,2012-09-17.

作者简介:敖凌航(1975-),男,湖北恩施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文化与高职教育。

上一篇:质量控制活动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应用

上一篇:汽车涂装工艺优化方法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