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四川经济结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发布时间:2022-04-08 08:44:32 浏览数:

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一方面说明城乡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成为四川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省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和提高。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065.67亿元,实现利润2142.66亿元,利税总额达3892.0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9.41。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有制结构:公有与非公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全省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4062.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0%;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5.0%,比同期GDP增速高出2.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在扩大就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增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现四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推进了四川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解决了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经济存在的管理经营体制不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差、经营活力不足等问题。

国有企业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871个,总资产1488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主营业务收入8675.36亿元,增长9.6%;利润总额559.19亿元,增长11.4%。长期以来,四川的国有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对四川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区域结构:“多点多极支撑”基础良好

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四川良性互动的空间战略格局逐步形成。2012年,全省各大经济区竞相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为1427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4404.14亿元,增长14.1%;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为1966.32亿元,增长14.0%;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3927.10亿元,增长13.9%;川西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378.76亿元,增长13.2%。见下表:

县域经济是涵盖城乡经济和一、二、三产业的综合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和缓冲空间。四川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2007年和2009年分两批次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2012年59个扩权试点县GDP总量为8090.2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9%,增长13.9%,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县域经济建设掀起高潮,青白江区打造全国生态田园宜居新城和西部物流中心、龙泉驿区只争朝夕建“三最”、新津县加快建设产城一体“幸福新津”、筠连县倾力打造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什邡市打造全省精品旅游目的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上一篇:活跃的拆船市场

上一篇:8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