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6-27 20:11:27 浏览数: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该实训基地建设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出发设计建设方案,分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对示范实训基地的应用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屈卫东(1964-),男,山西忻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主任,副教授;杨小琨(1973-),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JKGHAG-05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52-02

高职高专建立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高职高专电厂热能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将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厂热能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建设奠定基础,也是这些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厂热能技术类专业基本涵盖了火力发电企业热能技术的职业领域,包括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热力过程自动化方向)、电厂化学等,其职业领域包含了热力设备及辅机的运行、检修、维护等系列工种。因此,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应根据专业设置和发电企业的职业领域来规划基地建设方案,为专业学生和职工培训建立良好的技术应用平台。

一、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专业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日益加大,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到2010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9.6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占整个电力装机的70%以上。因此,电力行业对电力生产一线的机组运行、检修、安装等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近年来,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缓解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由于国家对电力新建机组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新建机组容量基本保持在600MW和1000MW机组的水平,这些机组技术要求、安全要求、经济指标较高,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电力企业原有人员面临知识更新和人员更替的形势,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预测,所需人才数量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电厂热能技术类专业面向火力发电企业,国家大型电力集团和其他投资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大批发电企业,这些企业在电力技术不断提高和单机容量不断加大的条件下急需一大批电厂热能技术类的应用性人才。

针对用人情况分析,电厂热能技术类专业仍需保持平稳的发展,同时需要提高专业的能力培养,特别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在高职高专层次上更要注重与现场紧密结合,在课程体系上应体现职业性。因此,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应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因素,为专业培养人才服务。

二、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电厂热能新技术的应用,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校内教学、对外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结合起来。

建立运行、检修、维护及新技术应用四大实训基地模块,运行主要围绕不同等级机组运行、脱硫脱硝设备运行、输煤运行展开,具体见表1所示。

三、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

1.专业发展状况

电厂热能类专业既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又有协同性,各专业体系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的电力行业特色。按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2.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中积极进取,形成教学实施的人力支撑。

3.实训基础条件

具备建设示范实训基地的场地条件,同时在包括运行、检修、维护及新技术应用各方面有一定的实训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

4.政策与经费支持

建立实训基地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财政拨款及电力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在建设电厂热能技术实训基地过程中广泛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行业支持。

四、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应用

1.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实践创新;以教师为主导,坚持科学育人。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专业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根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人才培养为核心。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电厂热能技术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先进的职业教学理论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本着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提出专业毕业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这就要求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充分融合,构建理实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应用”的原则,着重体现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2.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构建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开发依据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到学习领域的转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按照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

比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电厂热能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厂锅炉”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的网络辅导功能和新颖的教与学互动教学模式于2008年9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2门专业核心课程为教育部能源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为校级精品课程。在课程中加入“新能源”、“节能分析”、“烟气脱硫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节能减排内容,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节能分析能力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能力,配合火力发电“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工程,开设“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系列课程。

实践教学环境的建立为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不同级别机组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泵与风机拆装实训室、热力设备检修装配实训基地等教学场所使专业学习过程完全与现场工作过程相一致。建设“清洁煤燃烧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燃料清洁燃烧利用技术和烟气排放治理技术的实习基地。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将电力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按照电力企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按照电力企业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项目设计分为基础项目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校内综合训练和校外实际操作四个层次。

基础项目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检修过程及运行过程的认知性训练,包括对检修工具的使用方法、检修对象的结构认知及仿真运行的系统认知、针对仿真系统进行一定操作方法的演练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初步理解、初步操作的能力,为后期的训练奠定基础。

单项技能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单一项目教学过程之后,针对单个项目进行训练,包括教学过程的分解项目,如锅炉上水、锅炉点火、制粉系统启动、机组并网、水泵叶轮检修、汽轮机本体间隙测量等均为单个项目。主要培养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项目进行较为完整的操作能力,并为综合训练奠定基础。

综合训练主要是指在系统地进行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在所有项目教学均已完成的情况下,将单项训练进行系统化。针对整体操作进行训练,包括教学过程的整体项目训练,如机组的冷态启动过程、热态启动过程、汽轮机本体检修、水泵的整体拆装等综合性项目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在真实(仿真)环境条件下,进行与现场工作过程相同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期进入实际现场操作奠定基础。

校外实际操作是指学生在完成所有综合项目训练的基础上,熟知现场操作规程,走出学校,在实际现场进行操作训练。其内容与综合训练相近,都是在完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完成训练,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训练,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按照训练水平进行评分,项目训练的成绩是课程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五、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建立示范实训基地要实现资源共享,为电力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同时为电力行业提供职业资格鉴定,为电力企业员工素质提高提供了评价平台。建立示范实训基地应起到示范作用,实训基地将本着面向本地及周边地区电力行业服务的原则,为本地及全国电力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作为电力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单位,示范性实训基地可以为电力行业员工素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2]张芸,等.浅析我国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职业时空,2008,(3).

(责任编辑:李海静)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在山西建筑中的应用

上一篇:东港市地热开发利用前景及对策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