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生活与经济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发布时间:2021-07-10 08:48:03 浏览数:

上个月,新京报推出“2008年最值得推荐的20本好书”,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所著《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获“2008年度最值得推荐的商业书”之一,新京报专访了他。

谈写作 在生活中发现经济学

新京报:我看《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觉得你在努力把很艰深的经济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本书也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对于化繁琐为简单通俗,你有什么心得?

陈志武:经济学其实非常接近生活,离开生活可能就没有这些学科了。这些学科发展得越来越深、越专,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样。当初,我放弃计算机工程,就是因为我更对跟人、社会有关的问题感兴趣。这些年我写的很多东西,都跟小时候学到、从小听到的“真理”和价值观有关,只是过去20年左右的观察和学习告诉我,以前我们接受为“真理”的许多东西是错误的,经不起严密逻辑和生活实践的检验。所以,过去这些年,我喜欢从生活中的感受作为起点,围绕一些核心但很容易误导人的观念出发,来谈经济学的道理,写出的东西就通俗易懂些。

新京报:本书其实是你的一个专栏文字的结集,你觉得这些专栏化的经济学写作有什么特点?

陈志武:主要是侧重基本观念。比如,到底为什么国富国穷?原来我们可能总把富裕、贫困跟资源禀赋连在一起,像靠山吃山、靠矿吃矿等等,还有就是总以为产权制度只对收益有影响、对社会法治等等没有影响,其实,稍微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发现不是这样。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地区和国家都没有资源,也没有多少土地,像新加坡的一些地还是填出来的,可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富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会爱惜,属于公家的没有人会心疼,公有的结果是,中国的土地和环境破坏起来,太容易了,障碍太少了。这是一些常识性的,拿自己将心比心就能发现中间的道理,所以,一讲谁都能明白。

新京报:记得你曾经说过这本书其实更适合愿意思考的一代人去阅读?

陈志武:正因为是围绕一些基本的但又是非常核心的观念,所以,是经济学的普及文集。多数的中学、大学毕业生,以前只是在上政治经济学时接触过经济学,但是,那些课程要我看是一面之词,而且不是教人如何思考的课程。由于那些课程影响面太广、太深,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接近生活的经济学书籍重新引导人们去思考。

谈经济学 关注长久性知识

新京报:读完《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和《非理性亢奋》后,发现和一些看似实用的商业书不同,里面没有告诉大家股票会不会飘红,楼市会不会跌,在你眼中,是不是讨论制度设计,要比直接告诉人们如何理财投资更为重要,或者更能启发读者?

陈志武:当然,我也有写如何致富、创业的文章。但作为经济学的专业学者,我们的著作一般的定位还是侧重长久性知识。我们经常用来判断自己研究与写作的标准是:我写的东西过10年、20年后是否还有价值?那时候是否还有人想读、能学到东西?

比如说,去谈论今天股市会涨、还是会跌,今天的这一政策到底该这样,还是那样?这些文章肯定是新闻性的,时效性很短,虽然我也有时被问到、谈到这些问题,对一些时事发表看法,但不是我们的主要关注点,这些是华尔街经济师、评论员做的事,我们的社会分工主要还是在于一般性知识的发现与传播。所以,我自己更关心的也是一般性知识和规律,世界变化太快,今天有这样的事,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更重要的还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不管今天和明天的具体问题是如何的不同,他们学到的知识都能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就像前几年有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问题,等过一年所有股权都能流通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去年上半年有通胀问题、现在是通缩问题,我们研究的任务可能没法这么快地转变,否则,研究就做不好了。

新京报:你提到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的话,作为国家来说应该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

陈志武:让更多的收入留在民间、留在家庭个人的手上。现在国家征收的税、土地收入和国企收入太多,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于GDP太慢。要改变这种局面,降低个税起征点是第一步。

上一篇:“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成文法的局限性与利益衡量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