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用数学眼睛看世界

发布时间:2021-07-29 08:47:32 浏览数:

[摘 要]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并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关键词]:引导 培养 数学的眼睛 观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性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要增强应用数学意识,首先要带着“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带着“数学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理解。

为什么要擦亮数学的“眼睛”?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一件事吧:

相传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是有名的怕数学。他有一次去买水果,小贩认出他来了。说:“嘿,您不是小崔吗?听说您很怕数学,今天我考考您,这水果3块6毛一斤,您这袋重3斤2两,要多少钱?”小崔一听要他算价钱,不买水果,走人了。高学历的小崔买东西算起帐来却比那小学还没毕业的小贩困难,也许小贩是“熟能生巧”,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数学时不也在不停地算,怎么就不能“熟能生巧”呢?原因根本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没能指引孩子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做到“学以致用”。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其实数学本身所涉及的也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觉得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意识,要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并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学生擦亮“数学眼”,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数学意识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培养学生“数感”要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分析,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探索和发现有关数学的规律,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地进行迁移,使思维多向性。如果说思维是能力的核心,那么观察就是思维的前提。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1、在数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擦亮“数学眼”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学意识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新课标》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通过这样一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感受大数有很大的帮助,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擦亮“数学之眼”,观察到自己的世界里隐藏着无数神秘的数,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2、在数的运算中引导学生擦亮“数学眼”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新课标》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3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可乘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32÷6就可以解决的。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地计算32÷6=5……2,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5和余下的2是什么意思,5表示5条船,2表示如果5条船上都座满6人,还余下的2人也需要一条船,因此必须要6条船才可以。而对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其中2条船上都座满6人,其余4条船每船5人或其它方案。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判断计算的结果。

又如教学小数乘法1.23×0.8,可先让学生估一估计算结果比1.23大还是小,引导学生养成擦亮“数学的眼睛”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的习惯。

二、引领学生用“数学眼”,观察神秘的世界

仲崇恒老师的《用数学的知识看诺亚方舟的故事》讲到,《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雨连续下了40昼夜,……地球表面被雨水覆盖,最后连山也被淹没,陆地上的生物全被冲走,惟有诺亚和船上的动物还活着。”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一下这次大洪水,根据气象学原理,连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面上的空气柱中平均包含有16千克水蒸气,最多也不会超过25千克。25千克即25000克水的体积也就是25000立方厘米,地面上正四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用水的体积除以底面积,那么25000除以10000等于2.5厘米。因此,淹没整个世界的大洪水最深也不过2.5厘米,这还是假设没有渗到土地里的条件下的水的深度。地面水深2.5厘米,与海拔8848米,即884800厘米的珠穆朗玛峰高度相差甚远。因此,《圣经》中所描述的大洪水被夸大了350000倍以上。《圣经》运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也就是说神化和科学是不能等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领学生用“数学眼”,去观察、辨别这神秘的世界!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言必信,刻都要用到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学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你家卫生间的长、宽、高,求出它的容积”;学习了初步统计后,我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统计家里的家具、电器情况;学了用比例解决问题后,带领学生借助影子测算教学楼的高度和大树的高,并以此类推出测塔高、烟囱高的方法。让学生在用“数学眼”观察、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的过程中,感受神秘的世界中处处隐藏着数学。

三、培养学生心眼合一,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如学生会骑自行车了,但能发现自行车里数学吗?怎样才能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变速自行车的哪两个前后齿轮搭配的速度最快?这需要学生首先算出前后齿轮的齿数和量出车轮的直径,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计算、对比得出哪两个前后齿轮搭配的速度最快。

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有些活动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心眼合一,学以致用。例如:

1、每天把上学路上或其它场景中观察到的有关数学信息,也可从报刊、杂志上发现数学信息,在下午课前来一个班级“数学角”新闻发布会。

如:有一次带学生到学校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回来后学生发布了好些在体育馆发现的数学问题。生1发现共有多少座位;生2说球赛用了多长时间;生3说甲队投球的个数是乙队的几分之几;生4说他算了某队员的命中率,;生5发现体育馆的占地面积近似圆形,所以它既美观又省建筑材料,还拥有较大的空间……

2、每天让孩子们把数学日记写下来,每周进行评比,展示等。

3、定期开展数学手抄报比赛。

4、写下学生自己喜欢的标语,如“擦亮眼睛学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带着“数学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用“数学眼睛”的审视这个世界。学会观察,会使数学成为孩子们知识的乐园,智慧的殿堂,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数学的美,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达到学用相长。相信,学会观察的学生更会发现,更会探索!

上一篇:浅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的初中数学试题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