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在目前社区营造国内的实务中,更多的是硬件营造”之现象何以存在

发布时间:2021-08-04 08:44:01 浏览数:

引言

通过对我国社区营造的案例进行了收集,尤其是将关注点放在大陆地区的社区营造,可以发现现有的相关文献大多数都是从硬件营造的角度入手,尤其是在关于乡村社区营造的案例中,绝大多数的实务呈现过程都是关于硬件营造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呢?带着这一疑问,本文试着从社区的概念、社区营造的发展历史、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我国社区营造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行政考量四个方面来对上述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1.从社区的概念来看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

“社区”(community)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的,在19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第一次对社区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区研究的深入,社区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拓展,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将社区定义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概念一般包含以下四层意义:第一,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第二,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第三,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此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等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从社区现象的最初存在還是到现在的对“社区”的系统描述和深入探究,“社区”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社区”的概念和意义中提炼几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地域、人、生活活动这三个要素一定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对社区营造议题的关注一定是建立在“社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的,那就势必要将地域、人、生活活动三个要素考虑进去。在分析“人”和“生活活动”这两个要素时,我们最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维持人生存、保证人进行生活活动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根据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被认为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同ERG等其他需要理论进行对比,还可以发现,大多数需要理论都认为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类一切后续活动的前提。

基于上述分析,一般来说,在社区营造中,当居民的这类较为基本的物质需要同其他需要同时存在时,他们更渴望被首先满足的,多为基本的物质需要。因此,在现在的国内社区营造实务中,更多的是硬件营造,特别是在乡村的社区营造中,硬件营造的案例比例更是远高于城市社区营造中,因为乡村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普遍较低,村民的需要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关注点还集中在物质条件的需要上。

2.从社区营造的发展历史来看

“社区营造”这一概念的身影,本身就存在在不同的学科之中。近年来,涉足社区营造的学科从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扩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曾有学者进行过统计,“我国最早可见“社区营造”一词的研究是1995年一篇关于城市园林规划的文献,2000年以前每年刊出的社区营造文章不超过10篇,以生态环境、建筑等空间营造为主”,在2010年以后,社区营造的社会学领域研究才逐渐增多。比较而言,自然科学更加偏向“空间”建设,也就是从硬件上营造社区,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侧重“人”、“关系”“文化”等的塑造,即从软件方面营造社区。同时,对上述各类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走势分析,也可以看到,“社区营造”这一词最早的研究是从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领域开始的,而后逐步发展到其他各领域,而研究的关注点随之开始向“社区人”转变。所以,在社区营造的发展历史中,“现在的国内社区营造实务中硬件营造的案例较多”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有迹可循的。

3.从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来看

现代社会中,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一般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人的维度是指以“人”为重点来进行社区营造,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保持公共产品的供给,打造和谐邻里关系,建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社区自治。以“文”为重点的社区营造侧重于社区历史文化保育、社区文化创建、社区教育。以“地”为重点的社区营造重在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扬、本土化与自我认同边界的建构。以“产”为重点的社区营造注重社区土地开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以“景”为重点的社区营造力图进行社区空间的创造性建设,包括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的内容和侧重点来分析,可以发现,“人”这一维度是社区营造的中心,人的营造是我们在社区营造中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而在另外四个维度中,“地”、“产”、“景”三个维度更关注实际空间的营造,其中包括硬件的营造;而“文”这一维度则更关注精神、情感方面的营造,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软件的营造。由此,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国内社区营造实务中,硬件营造的案例较多”。

4.从我国社区营造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行政考量来看

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社区营造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且我国现在总体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在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就这种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他们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对居住配套的基础设施的要求和对优美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逐步上升到对社区服务、良好的社区秩序、繁荣的社区文化等等的需求,所以,这也导致了我国的已有的社区营造的案例多是硬件营造的范畴。

此外,考虑到我国现行的行政体系,基本为“市——区(县)——街道办事处(镇)——社区居委会(村)”的形式,从职能上来讲,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城市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则作为居民自治机构;但实际上,社区居委会逐步演变为一个“准政府(基层党组织)”机构,帮助街道办事处行使管理社区、管理提供社区服务、维护社区持续和治安、开展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帮扶等职能。一般来讲,社区营造都是由政府主导的,由基层政府或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计划的开展,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社区营造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社区的稳定,在项目审批后,上级主管部门一般会对项目具体的落地情况进行评估。可是,社区营造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漫长过程,但政府部门的评估标准多是期待在短期内被营造社区可以有明显的变化,出于这一原因,很多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只能将视线更多的放在硬件的营造上。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探究现在的国内社区营造实务中,硬件营造的案例比例较多的原因时,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不管是硬件营造还是软件营造,这都是社区营造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作为一名社會工作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是一位未来的社工从业者,我更希望看到,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随着社区营造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实际社区营造经验的积累,未来我们在社区营造的实务中,可以更多地考量社区的实际需要,而不再被如此多的其他外部因素主导我们的营造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罗家德,梁肖月.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庄孔韵.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蔡静诚,熊琳.从再造空间到再造共同体: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5.

[6]冯敏良.“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01):57-62.

[7]黄贝琪.棕地复兴——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矿山公园设计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32(01):72-77.

[8]李翠玲.家园认同:社区治理的台湾经验——以一个台北社区为例[J].台湾研究集刊,2018(03):103-110.

[9]李彦伯.从公共空间到公共领域——一个城市研究中的跨学科二元体系及其向度[J].城市建筑,2018(10):61-64.

[10]任文启.社区治理抑或社区营:“三社联动”的理论脉络与实践反思[J].社会建设,2017,4(06):16-28+65.

[11]肖覃.社区营造五维视角下的社工服务[J].中国社会工作,2018(36):54.

[12]叶原源,刘玉亭.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商品房社区景观营造——景观标准化之思辨[J].住区,2019(01):49-56.

[13]张京唐.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04):44-46.

[14]陈昭,王欢.回归空间:城市权利视角下的中国社区营造新思路[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0.

[15]刘鸿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16]李月.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学界对社区治理研究的图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7]刘元.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8]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9]许文成.我国社区治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上一篇:现代学徒制在高职艺术类教学中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上一篇:探究书籍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内涵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