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地理学的流派

发布时间:2022-02-13 08:39:59 浏览数:

摘要: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从 60年代起,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这些变化从基本上改变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地在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并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引进了一些新观念。此一转变大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基本上将人文地理学从以前侧重于区域描述,改变为现在的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诠释[1]。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从哲学角度曾将 80 年代的西方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

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地理学学派;认识论

一. 基本概念

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个体的、个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发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哲学的学派,它不属于系统地理学的任何学科分支,“它既非自然地理学、又非经济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3]。

二. 研究背景

人类对人文内容及其精神选择的历史与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有关,柏拉图是开启人类选择与放弃并行历史的先行者。西方科学有一种称谓叫“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其涵义是,人类的五官是认知的来源,但眼睛是最明亮的,这是古希腊哲人的意见。柏拉图接受了这一意见,但他对眼睛作了区分:对应现实世界的肉体之眼和对应理念世界的心灵之眼,并将后者视为可靠知识的来源。最终,人类的认知开始了选择与放弃并行的道路,(心灵的) 眼睛成为了唯一可以依赖的认知工具,其他“四官”是不足为信的。柏拉图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人类这样那样的选择,最终缔造了“完美无缺”的科学理性主义——一种单一的却无可质疑的态度。

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此时欧美国家正值社会矛盾尖锐,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如文艺复兴之于反对神学运动一样。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在70年代计量革命受到反弹的同时,西方人文地理界也相继受到了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而出现了行为主义地理 ( bahavioral geography)、马克思主义地理( Marxistgeography)及人文主义地理 ( humanistic geography )等学派[4]。

三. 发展过程

人文主义地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同年赖特(J.K.W right)“Geosophy”一词, 定义为“地理认知科学”(Study of Geog raphical Know ledge)。赖特认为,研究人的主观意念虽然不能有严谨的科学原则,但是对人主观意念的研究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背景支撑。“对事物的地理认知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中,并不仅仅是地理学家的专利 …这种认知首先从许多观察中获取 …其收获,被文化、意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限定 …几乎任何一种人类从事的活动 …都被他任意倾向的地理认知所影响。”[1]可是当时赖特的观点并未收到重视。科克(W.Kirk)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人们的活动受他们知觉形成的地理映象的影响, 并于1963年在《地理学若干问题》一文中将地理环境区分为现象环境和行为环境两部分:现象环境是地域上与人类有直接联系的自然人工产物和社会的综合体;行为环境是通过价值选择作用的知觉的现象环境。他认为人类与现象环境的关系,就是对行为环境进行的各项决策的结果,所以地理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而且要研究价值、行为环境、决策等问题[5]。洛温塔尔(D.Lowventhal)强调说,每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建立起地理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是建立在直接经验、记忆和幻想构成的个人地理学基础之上的。这种世界观既受个性等独特变量因素的影响,又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基本意义上看,这些个人地理学是人的镜子,因为它们通过重视人探讨世界经验的顺序和意义的方式来反映并揭示人的本质。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到今天,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学派大师为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的标志性学术作品便是段义孚的文章 《人文主义地理学》,该文章发表在美国地理联合会会刊 1976 年 6 月 号上.论文中首次使用了“ 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至此前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时期。段义孚在報告开篇强调,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哲学的学派,它不属于系统地理学的任何学科分支,“它既非自然地理学、又非经济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3]。在段义孚看来,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题包括地理知识、领地与地方、群体与个体、生活与经验、以及宗教等。这些主题的目标是“去理解地理活动和地理现象如何去显示人的意识的性质。”段义孚承认科学是有益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和科学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文主义地理学严格地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另一个更直接的联系……是关注人类意识和智慧这一领域”;“人文主义地理学对科学的贡献在于揭开科学家或许因为局限于其概念框架而未意识到的事物。”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 R.J.Johnston)从哲学高度把80年代的西方地理学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与实证主义地理学知识论的客观性、普遍性相反,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以主观性和体认性作为知识论的兴趣中心[1]。

四.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认识与方法问题

人文主义地理学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非人化情感研究的批评而获得方法论立足点的。国内研究者:潘朝阳对二者作出了这样的对比:“科学的客观抽象主义,使人异化成为大结构中的抽象、符号、客观、概念化而非真实的人。科学主义的地理学在这种操作中,亦急速地由于抽象数理化而丧失了它与活生生的大地联结融合为一的本质。”潘朝阳将这种认知视为人类认知的途径之一:“主张诠释大地之上经由人之存在性活动而创成的存在性空间和存在性环境以及存在性区域,这样的地理学进路,是重要的批判科学主义地理学的非实证论、反实证论之地理学,被称为‘人文主义地理学’[2]”。“(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心灵史之地理意义的彰明、地理景观符号的诠释、空间和地方之存在性意义之解读[5]。

在具体的认知方法上,人文主义地理学早期主要依靠现象学和

存在主义。雷尔夫在表达了对实证社会科学的失望之后,没有从社会科学那里去寻找本该社会科学讨论的“生活世界”的答案,而是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段义孚也曾对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论陈述道:“(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是现象学方法;我有意将此作为一种哲学视角,为了将世界描述成意向性的和意义性的世界而尽量搁置正统科学(official science)的假设和方法。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很多地理学学派和思潮一样,也受到其他学派的质疑和批评。对于它的批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来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批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思想根源不论是唯心论、现象学或存在主义,都强调主观的面向,以及人类主体的中心性,这既是它优点,也是招致批评的所在。批评者认为人文主义的概念过度强调人类主体的能力,而忽视了在更大尺度的环境中物质与社会结构的作用。人文主义也缺乏成熟的社会观,对于社会关系与过程的复杂性、冲突和权力 (以及文化再现与读解上的意识形态),未能确切掌握。对于人类主体的看法也过于一般性,亦即没有看到不同人类主体的差异,例如性别、种族、阶级的主体群差异。第二,来自科学主义的批评。由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强调主体意义,因此批评者认为它过于主观,缺乏效度和客观性,过于独特而无法一般化 (尤其是来自实证主义取向的学者)。第三,来自结构主义的批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架构过分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而对人类整体所遭受的限制未予应有的重视[4]。

五. 结语

尽管当前人文主义地理学被质疑存在问题,但在知识论的层面上,她通过拒绝实证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分裂,缔造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联通的知识观,这有助于实现人本与科学在地理学中的融合[4]。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针对实证主义地理学中的弱点和不足而发展起来的,它的许多宣扬和支持者们希望该学派及相关方法来取代空间分析学派及实证主义方法。虽然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分析某些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 但其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受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等其他学派的反击和攻击。如实证主义认为, 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的主观性具有不科学性,所关心的仅是一些相对琐碎的东西, 而不注重用有关的方法来改善现实世界,而结构主义则认为 ,人文主义地理学将重点放在个人的身上,扭曲了现实,没有很好的考虑社会等因素對个人的活动的限制和约束。

总而言之,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学的意义(或许是最大意义)在于,需要重新定位研究的人本传统:在接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客观性、确定性、分析性传统的同时,应注意到人本主义的联通性、整体性传统。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顿 R J.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M ]. 唐晓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 6 月第2 版, 第156页.

[3]段义孚,著.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4]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 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0年, 第5页。

作者简介:

董非凡,男,1995年9月,山西运城人,硕士学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治理

上一篇:巴中市旅游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上一篇:那些“表里不一”的专业们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