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呼伦贝尔市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16 08:38:12 浏览数:

摘要 去除人为干扰因素较大的满洲里和莫旗2个监测点,分析呼伦贝尔市10个生态监测站2005—2010年的地下水位实时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草原生态区和森林生态区地下水位分别平均以每年0.08、0.05 m的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农田生态区地下水位平均以每年0.05 m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分析,呼伦贝尔市各生态区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趋势不明显,均在0.1 m以下。指出了影响因素主要是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影响;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

中图分类号 P332.3;S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23-02

1 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呼伦贝尔市地域广阔,以大兴安岭为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类型复杂,全市共设地下水位监测站点12个,分布于农田、草原、森林各生态区,从2005—2010年的全市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分析,各生态区地下水位表现为:草原生态区地下水位平均以每年0.08 m的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农田生态区地下水位平均以每年0.05 m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森林生态区地下水位平均以每年0.05 m的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2 气象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草原生态区2005—2010年降水量除2008年略多外,其他年份都低于常年平均值;气温2007年、2008年偏高,其他年份全部偏低。

地下水位2007年下降0.11 m,2008年没有变化,其他年份升幅为0.15~0.23 m。2007年草原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偏高,与历年相比均偏高1.6 ℃,降水量偏少21.7%,阶段性干旱严重,是近6年气温和降水量波动最大的一年,也是对地下水蓄积最为不利的一年,不良的气候条件导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08年气温偏高,降水量略多,利弊抵消,地下水位基本无变化。其他年份气温均偏低,降水量偏少,在气候条件综合影响下,地下水位表现为略有升高的趋势,但升幅较小。

农田生态区2005—2010年降水量,2006—2008年偏少,其他年份略多;气温2007年、2008年偏高,其他年份全部偏低或接近常年。地下水位2007年、2008年分别下降了0.58、0.46 m,降幅较大,其他年份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升幅较大,为0.55 m。2007年、2008年农田生态区年平均气温与历年相比均偏高1.7、1.4 ℃,降水量偏少26.4%、2.7%,气候条件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极为不利,导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其他年份气温均偏低,降水量除2006年偏少,其他年份略多,在气候条件综合影响下,地下水位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其中2009年升幅较大,与2009年6月上旬农田生态区的低温多雨天气有关(气温偏低3 ℃,降水量偏多110%~189%,属异常偏多),利于地下水资源的蓄积[1]。

森林生态区2005—2010年降水量,除2009年略多,其他年份均偏少;气温偏低或接近常年。地下水位除2006年下降,其他年份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但升幅不大,为0.07~0.27 m。虽然此区降水量偏少,但由于森林具有强大的蓄积降水的能力,加之气温偏低,蒸发量较小,可能使地下水位呈现逐年略有上升的趋势。

将各生态区2005—2010年的年平均地下水位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作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各生态区地下水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说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且年平均地下水位值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地下水位值越大,即水位下降。

3 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2005—2010年间,呼伦贝尔市草原、森林生态区地下水位略有上升,间接地说明了地下水资源量略有增加,在草原生态区有助于根系较发达的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遏止呼伦贝尔沙地扩张具一定的作用;在森林生态区地下水位上升,可使一些因地下水干涸导致死亡的树种重新成活,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农田生态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与近年发展灌溉农业、大量开采地下水有关,如不对其加以限制,势必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影响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4 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力度,建立全民节水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指令作用,杜绝用任何借口以恶化水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2]。

4.2 充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

开展规模化的科学作业是增加可调蓄水量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扩大人工增雨作业范围,积极与周边省市、地区联合作业,并加密作业次数,达到“秋雨春用”的效果,从而加大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提高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和效益,缓解地下水资源的不足。

4.3 建设自然降水的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应变能力

大量的气候事实证明,呼伦贝尔市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年内分配高度集中,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因此,全市原有的不少水库已不具备足够的调蓄能力,需要建设或改建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对于调剂季节性或年际间降水余缺、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4.4 采取科学灌溉技术,大力节约农业用水

农业是用水大户,科学用水不仅潜力巨大,而且是解决农业需水的主要出路。根据全市夏季多雨、秋季底墒较好、冬季耗水不多、春季少雨干旱的气候特点,推广应用合理的耕作制度、适宜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如: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选用抗旱、耐旱的作物品种;研制优化灌溉气象预测技术,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在作物对水分最为敏感的需水期实施灌溉;改进粗放的漫灌方式,采用节水的喷灌、滴灌技术;适时施肥,以肥调水,充分发挥肥水的耦合效应;综合使用磨耙滚压等多种保墒措施,都可以减少水分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2]。

4.5 加强水资源变化的监测研究,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

水资源与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且时空变化都非常大。加强对降水、江河径流、地下水位、土壤墒情以及植被的实时监测,提高各种时段的天气气候和水文预报准确率,是实施正确水资源调度的基础。准确的监测预报可以改善水库调度,充分利用土壤水,减少水的浪费;可以及时部署防洪措施,减少洪灾损失。但目前呼伦贝尔市降水观测站网的密度和观测方式尚不足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降水,更不足以评估其实际的降水资源分布情况[3]。因此,必须完善呼伦贝尔市的大气探测系统,特别是南北山区的观测站密度布局。

4.6 建立和完善市、旗县两级旱涝预警系统

呼伦贝尔市为半干旱地区,旱涝变化具有准周期性、地域性、群发性的特点,春旱、春夏连旱发生频繁,在主汛期也因暴雨强度大、降水多出现洪涝现象。这些特点给较准确预测不同时段的降水以及区域性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了可能。这就要从水资源需求角度建立和完善市、旗县两级旱涝预警系统,为水资源调度和把握时机适时蓄水及防洪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4-5]。

4.7 继续加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理论研究

基于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未来10~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这对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目前,由于人们对气候系统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性与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融合地理、地质、生态、农牧业、水文等相关学科技术,探讨气候变化机理,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机理,提高长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预测的可靠性势在必行[6-10]。

4.8 完善水资源保护政策,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探索和建立水权分配机制,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市政府对水源地的垂直管理,在水源地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重点协调水、生态、环境、城建、林业、农业、气象、工业等机构的关系,形成节水、保水、洁水和增水的管理机制。提升与水有关的管理机构的管理地位,共同管好人类的“生命之泉”,造福人民[11-12]。

5 参考文献

[1] 张文化,魏晓妹,李参刚.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83-187.

[2] 陈文芳.中国典型地区地下水位控制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3] 赵西社,王维,王斌生.气候变化对咸阳市水资源的影响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0:8.

[4] 张瑞兰.气候变化对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3-85.

[5] 汪生斌,梁志祥.谈格尔木市二期水源地保护工程方案[J].山西建筑,2011(32):123-124.

[6] 尚松浩,王义.冻融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2):64-68.

[7] 郑丹,陈亚宁,薛燕.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对地下水变化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2):216-220.

[8]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等.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季平均地下水位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36-43.

[9] 徐海量,陈亚宁,杨戈.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和地下水位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24(4):18-22.

[10] 陈亚宁,李卫红,徐海量,等.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542-549.

[11] 王亚东.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地下水位变化的分析[J].节水灌溉,2002(1):15-11.

[12] 刘瑞国,王文.地下水位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分析[J].地下水,2009,31(5):42-44.

上一篇:基于卫星资料对“海燕”台风影响海南岛风雨分布的分析

上一篇:利用公园作为生态学公选课分层实习基地的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