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利用公园作为生态学公选课分层实习基地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6 08:39:07 浏览数:

zoޛ)j馟iN9<m5N^xix8^7߭yky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曾在此设坛祈雨,著有《雷塘祷雨文》传世。明代兵部右侍郎张翀辞官回柳,雷山石壁上有他的摩崖题诗:“山下清泉出,林间白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至今保存完好。北海道副使罗之鼎留有书斋“侧山楼”。

龙潭公园是亚热带熔岩地区,母岩为石系岩和二叠岩碳酸盐类灰岩和白云岩,因此,在此母质上形成的土壤是石灰土。此类土分成两大类,即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此外,还有第四纪红壤。据调查采集统计,龙潭公园——都乐公园(龙潭公园距都乐公园约9公里,两者生态系统相近)有维管束植物(包括栽培)152科455属67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乔木55种、灌木126种、木质藤木31 种、草质藤木56种、草本243种;蕨类植物13科17属19种;裸子植物6科11属16 种;被子植物133科427 属640 种。龙潭公园植被藤灌交织,结构密实而杂乱,层次不明显,一般只能分两层:灌木——藤本层,草本层,个别地方可多一个小乔木层,以藤丛为主,各层互相衔接,而且群落面积一般都不大,优势不突出。

龙潭公园距离市中心3公里,距离笔者所在学校有5公里,有多路公交车直达;有派出所巡逻巡防,保障园区安全;上山的路均有人工石阶,危险处有警示牌及栏杆;水潭边有救生圈等设施;公园免费。总的来看,龙潭公园的特点适合作为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龙潭公园生态系统保存良好,虽然也有不少动物资源,但植物资源更为丰富且特色突出,本文从植物资源的角度探讨龙潭公园作为生态学野外分层教学实习基地的可行性。

二、生态学公选课分层实习设计的思路框架

(一)分层实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因

现代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一般称ABC三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次提出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分层次提供教学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进行对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使各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态学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生态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目标并不相同。有的学生专业与生态学联系紧密,如生物学、环境科学、农学、林业、资源科学、应用气象学、食品类专业等,深入学习这门课程对其专业的帮助很大,有利于拓展、丰富专业知识;有的学生专业与生态学联系不大,如艺术类专业等,选择这门课的目的仅是识别常见植物,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获取艺术灵感。因此,生态学公选课的教学实习不宜“一刀切”、“一锅煮”,而应以学生为本,以分层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细化、深化教学实践。

(二)分层实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首先按照学生所学专业与生态学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学生划分为A层、C层,其中A层联系最紧密,而C层联系最不紧密;再从C层中挑选特别有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中间层,即B层。野外实习的层次也相应划分为创新设计层、应用提高层、基本层三层。

野外实习内容设计如下:基本层,也就是主层,面向全体学生,在这一教学层面上,可安排学生最基本的实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应用提高层,也就是拓展层,可设置一定数量和难度的拓展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完成;创新设计层,可安排一些有一定创新空间的实习任务,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导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C层学生只要求完成基本层实习内容,B层学生要完成基本层和应用提高层实习内容,而A层学生要完成全部的实习内容。分层设计及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在实习中,可同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安排A层的学生与B层、C层的学生同在一个小组,以方便各层次的学生互助互学。

上述分层实习方法既能保证学生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同时,这种野外实践还有利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三、利用龙潭公园作为生态学公选课分层实习基地的具体方案

(一)基本层实习教学

在课堂上学习植物分类是一个难题,易学易忘,因为要记的东西多,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实习时学习就不一样了,直观、感性、具体而有趣,生动活泼的感性认识代替了干巴巴的说教,可以动脑又动手,学生容易提起兴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龙潭公园中各种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识别,说清楚它们的科、属、种,能初步认识这些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对生长状况做出简单的判断。对其他绿化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野生植物进行认识和分类,了解其典型的生物学特征。观察某些植物生长的突出特征,说明它们体现的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如顶端优势、向光性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生态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感受自然美景,体验生态,提升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游览龙潭公园人文景观,了解相关人文景观的背景,如柳宗元生平事迹及其和柳州的渊源等,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操。

(二)应用提高层实习教学

充分利用龙潭公园植物资源,培养学生对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的观察并进一步分析的能力。

1.观察并分析生态因子的作用

一是观察并分析石山下部(基部)、中石山下部(山坡)和顶部的植物分布差异。龙潭公园石山的下部坡度较缓和,土层较深厚,岩石裸露少,蕨类植物较多,乔木种类有潺槁树、阴香、青檀、朴树等。石山中部岩石裸露较多,有石山樟、灰岩湿楠、石山楠、竹叶柴胡、粉苹婆等乔木种类,越往下越多。石山顶部极为干旱,岩石裸露达95%以上,植物种类较少。学生可从石山下部(基部)、中石山下部(山坡)和顶部的植物分布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观察到石山的下部植物叶子质薄、宽大,抗旱性比较差,中石山下部(山坡)越往上土层越薄越干旱,植物的抗旱性也较强,顶部的植物多为叶子狭小,厚革质而抗旱力较强,如扁爿海桐、密花树、山豆根叶、九里香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这些植物分布差异与土壤、水湿条件、光照有怎么样的联系。

二是观察并分析不同坡向、高度的植物分布差异。在龙潭公园内各座山不同方向的山坡上,一般分布有不同的植物。例如,雷隆山的东北坡有一些热带性较强的植物种类,如大果薇花藤、山石榴、假鹰爪等,但这些种类的个体数量都较少;东南坡、西北坡和西南坡分布有坡根子草、牧蒿、猫眼草、马山前胡等耐旱的灌木和草本;东坡有九龙藤、红背娘、黄荆石岩枫、马山前胡等。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分布与不同的坡向光照程度、水湿条件的关系。龙潭的山体一般不大,但在植物垂直分布上有一些差别。山脚和山坡下部,通常有一些大叶植物的种类,如大花老鸭嘴、构密花树、小果野桐、白背桐等。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垂直分布与水面的调节、湿度、昼夜温差的关系。

2.认识个体—种群—群落的分布层次

龙潭公园的有多种植物群落:主要自然植物群落有黄荆群落、小果化香群落、九龙藤群落、老虎刺群落、皂角群落、山胶木—密花树—柳州异裂菊群落、竹丛群落;水边的土牛膝—飞蓬—鬼针草群落,空心莲子草—小叶艾—铺地黍群落等;人工植被种类有台湾相思林,麻乐树、板栗林、竹林等。龙潭公园植物乔木较少,灌木、亚灌木、藤本根系发达,石油菜、冷水花、肥牛,黄鹌花、臭根子草、刚秀竹等,多表现出早生适应和岩生适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种群落,引导学生分析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对植物而言),哪些是种间竞争关系,哪些是种间互利共生关系,哪些是种间寄生关系,哪些是种内竞争关系,哪些是种内互利共生关系。

(三)创新设计层实习教学

利用龙潭公园培养学生观察并分析生态系统的能力,了解龙潭公园的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主要特点、优势种、生物的典型适应特征及价值;掌握龙潭公园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思考龙潭公园内人工痕迹对其植被和水土保护有何影响;龙潭公园生态旅游景区的设计和旅游方式是否符合生态旅游定义;考察龙潭公园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否遵循生态农业核心原则;政府部门与普通公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有何责任和义务等。可由教师给出若干命题,由学生独立思考,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是为教学服务,基地的选择必须与生态学教学内容相联系,将书本知识与野地进行对比,通过野外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龙潭公园生态系统保存良好,植物区系多样,物种资源丰富,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安全措施较完善,对于开展生态学公选课野外分层实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满足生态学相应章节教学要求,具备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本功能。说明利用生态系统保存良好的公园作为生态学公选课野外分层实习基地是很理想的。

【参考文献】

[1]柳州市主要景区[EB/OL].http:///fgms/200904/t20090415_6781.htm

[2]梁健英,陆益新,韦毅刚,文和群,覃民府.柳州市龙潭、都乐公园植物区系特点[J]. 广西植物,1993(1)

[3]王光荣.我国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2)

[4]蔡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7)

[5]文和群,覃民府,陆益新,梁健英,韦毅刚.柳州市龙潭、都乐公园植被的初步研究[J]. 广西植物,1992(4)

【作者简介】韦艳玲(1970- ),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呼伦贝尔市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对策

上一篇:1960年代以来有关水旱灾害史料等级化工作进展及其述评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