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新时期高校心理辅导员工作初探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7:36 浏览数:

摘 要: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是新时期高校应该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新时期高校心理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高校心理辅导员要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机制,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式关系,创新地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断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 心理辅导员 弱势群体 心理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是高校应该常抓不懈的一项基础工作。新时期高校心理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具体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日常工作中,高校心理辅导员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坚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健全教育体系和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八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这个网络包括学院领导、心理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宿舍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八大群体,指派专门的心理辅导员。

建立《心理健康汇报机制》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网络。心理辅导员、任课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向学院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心理委员要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干部要及时向心理委员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党员、宿舍舍长等信息员要及时向学生干部汇报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辅导员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形成一个由八个群体构成的五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层落实责任,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二、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家庭背景当中的某一方面低于学校平均水平而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根据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理性的弱势群体;第二类则可以称之为心理性的弱势群体;第三类我们称之为经济性的弱势群体。①

生理性的弱势群体,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理上存在着某些缺陷或者残疾的人群。心理性的弱势群体,就是指由于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缺乏而造成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处于劣势的那一部分人群。经济性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学校的整体平均水平,并且不能满足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的那部分人群。学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交流,给与其特别关爱,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新生入学后,组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初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筛选出来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与之逐个进行谈话,逐一排查,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不良情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认真落实心理健康信息双周报和心理月排查制度。部署各班心理健康委员深入班级,认真筛查班内心理有波动的同学,上报到学院,心理辅导员及时找相关同学谈心,及时了解情况,做好疏导工作。

3.开放“心理辅导员访谈日”。针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如一类学生群体、特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恋爱失败学生、自我封闭学生等,做好个别辅导,给与特别关爱。心理辅导员主动邀请学生谈心,并接待学生来访。定期和这些学生进行聊天谈话,尝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定期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该同学的学习情况;定期向其舍友了解该生在宿舍的表现;定期和其家长通电话,通报该同学在学校的表现,并向其家长咨询该生平时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等。

4.充分发挥手机短信、飞信、qq群的作用。通过以上工具,安慰生病的学生、回复学生的疑问、安抚学生的痛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做到认真回复学生的每一条信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信服感。

5.建立心理辅导员心理信箱。及时查看学生发送的信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学生。针对个别情况,通过回信不能解决的,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和旁敲侧击向班干部、舍友了解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及时化解学生内部的矛盾。

三、召开心理班会,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式关系

为了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避免学生脱离群体,辅导员可创造性地将班级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组织“心理班会”活动,走入学生班级宿舍,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谈心。力求通过这些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坚持组织“心理班会”。围绕国家大事、时政要闻、学习生活、公共道德、人际关系、择业就业等内容制定“心理班会方案”,如“谈感恩”、“谈换位思考”、“谈如何做文明公民”等,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心理班会,力求使每位同学都积极融入班级生活中,给每位同学都提供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

2.心理辅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主持召开主题班会。深入每一个班集体,与学生促膝长谈,了解现实,畅谈未来。并针对不同班级存在的缺点,分类别地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

3.心理辅导员深入班级召开“分享成长故事座谈会”。引导同学们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影响重大的故事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加强大家心灵的交流。

四、丰富教育形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文修养和艺术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充分调节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集体凝聚力的加强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道德品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应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进行自我调适。

1.邀请校外知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心理辅导员分专题为学生讲述学习、人际关系、爱情、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的专业指导。

2.播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使广大学生系统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及时向学生公布社会上因心理疾病而酿成的悲剧,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座谈,客观地分析悲剧的原因,使广大学生不断审视自己、调整自己,避免类似悲剧的产生。

3.举办“心理健康影片巡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展播,播放比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片,并进行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使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支配学习生活时间,熟悉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掌握就业流程及就业技巧,做好就业前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避免因就业而造成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

5.举办“心理小贴士”比赛。倡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将自己喜爱的心理健康教育箴言撰写在手工艺品上,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6.参加“心理剧大赛”。指导学生创作自己身边的大学校园心理剧剧本,自编自演。通过编写、排练、演出心理剧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矛盾,探索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的心理故事,及时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引导广大同学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7.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每月制作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展板,通过心理故事、名人谈心、歧路人生、情感疗吧等栏目,使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心理健康知识。

注释:

①胡凌霞.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2001.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姚本先等.学校心理健康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转化与教育研究

上一篇:创新、共赢、德善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