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哈尔滨”舰:重归蓝海

发布时间:2021-06-29 08:46:36 浏览数:

“哈尔滨”舰驶向青岛附近的演习水域。水雾弥漫,浪墙高耸。

这艘隶属于北海舰队的导弹驱逐舰,在4月22日—27日举行的“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中担当中方指挥舰,与17艘中方战舰和7艘俄军战舰并肩踏浪。

一个月前,“哈尔滨”舰刚刚结束历时33个月的中修改装,重归大海。这艘战舰享有“中华第一舰”之名——它不仅曾是中国海军旗舰,更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新力量的代表。此次改装,重点是信息化系统升级换代。在浑阔的大海上,排水量4200吨的“哈尔滨”舰虽然仍是清新的“型男”模样,但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已经焕然一新。

凭借更新后的编队指挥系统和数个指挥所设置,“哈尔滨”舰引领着整个编队。登上这艘指挥舰的还有3名俄军军官,共同协调指挥。

此次中俄海上军演强调实用性和常态化。打击海盗,反恐,海上补给,使用武器攻击水下、海上和空中目标,海上救援,保护海上交通线等演习科目,突出联合作战特征。反潜、防空等内容也列入演习。

在实兵实弹射击环节,“哈尔滨”舰也承担了重要任务,新加装的防光反导武器、多枚远程反舰导弹以及更新后的主炮系统逐一亮相。

海军副司令员、演习联合导演部中方总导演丁一平告诉《望东方周刊》,参加此次演习的多为中国海军的新型装备,战斗舰艇都是海军主战舰艇,多数是近10年来研制和装备部队的。同时,装备综合作战指数高,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在远程打击、防空反导、电子对抗等方面有了新突破。

十年磨出“中华第一舰”

几乎与“哈尔滨”舰重返大海同步,40岁的海军上校石磊回归“哈尔滨”舰。暌违9年之后,他以第七任舰长的身份,重新踏上这艘中国海军明星舰的甲板。

1995年秋天,石磊从大连舰艇学院航海专业毕业,到“哈尔滨”舰任副航海长。那时这艘引人瞩目的战舰刚刚服役1年。

由中央军委下令,新型导弹驱逐舰工程自80年代中期启动。集中国海军装备科研与国外先进技术于一体,使“哈尔滨”舰成为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战术性能最先进、高新技术最密集的跨世纪主力战舰。作为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样板,它拥有彼时世界主流的柴油机—燃气轮机联合动力,在尚未完全告别蒸汽机驱动的中国海军战舰中令人仰视。

《当代海军》杂志1996年夏天的一篇报道,详述了“中华第一舰”艰难而坚韧的诞生:它的设计、建造过程,包含了20 个“第一”;作为人民海军第二代主战舰,它集中了我国海军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189 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40 多项,配套设备达5万多套台。“造价相当于一颗卫星”。为了这艘战舰,专门研制了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性强的新型钢;在引进燃汽轮机时,为确保质量,验收人员手握小计算器验算了几大本、上万组数据。

但是,这些细节,对于刚出校门的石磊来说,还是朦胧的背景。

航速31节,续航力5000海里,反舰导弹,舰对空导弹,舰载直升机,还有隐身技术——对于“哈尔滨”舰的基本信息,石磊倒背如流。整天在海图上点点画画的他,那时还不知道,与这艘战舰同声同气的7年将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坐标。

1996年初春,石磊跟随“哈尔滨”舰参加了在东南沿海举行的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据报道,无论是火炮射击、还是导弹齐射,无论是鱼雷出击、还是深弹投放,无论是对空中目标、还是对海上目标,“哈尔滨”舰全部命中,开创了中国海军的先例。

几乎每一次大任务,石磊都和“哈尔滨”舰共同经历;而这些大任务,不少都成为刷新中国海军纪录的“第一次”。

中国战舰首次横跨太平洋、首访美洲大陆,首次完成新型舰全武器、全功能、全系统、全科目训练,创造海军年度安全航行之最……由于战功赫赫,2003年中央军委授予“哈尔滨”舰“海上先锋舰”称号。

舰上7年,石磊从副航海长晋升航海长,随后调往其他战舰任副舰长、舰长。

2009年,“哈尔滨”舰进行信息化改装,耗时近3年后,装备升级完成。几乎同时,石磊也回来了。

“哈尔滨”舰的新装备令人满意:新型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来自岸、海、空、天等多维空间的数据信息;新型武备系统,速射炮,多枚远程反舰导弹,新主炮系统,使战舰火力更强大。

装备升级带来新挑战。改装期间舰上人员更新,80%的舰员没有海上经验,训练基础薄弱。新装备亦需磨合调试。不过,作为骨干的主要号手都在,有些部门长甚至比石磊还资深。

石磊很有信心,曾创造海军史上多个第一的“哈尔滨”舰,能够完成这次中俄海上联合演习任务,并能经过演习打磨踏上新台阶。

战舰还未出厂时,舰员就已培训30多批,还组织舰员到同型战舰上学习,尽快缩短与装备之间的差距。“航行试验之前,给舰员加压力,一般试航由厂方操作,而我们让船员直接实操。”石磊告诉本刊记者。

在这次演习前,“哈尔滨”舰已试航6次,4次实际使用武器。对于保护交通线、反潜等演习任务,号手都进行了模拟训练,加强实操能力。

“这次实际使用武器,对于装备是考验,对于操作技术也是考验。”石磊说,以计算机系统取代机电系统后,装备更先进,比如雷达显示目标更明确清晰,让人心里更有底。

去蓝海举行“成年礼”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海军是和平年代唯一可以穿越领海、齐装满员访问别国的国际性军种。按照国际海军的通识,派舰出访被视为一国海军“长大成人”的标志。

中国海军的“成年礼”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举行的。中国军舰驶向深蓝的航迹,叠印着国家崛起的轨迹。

“哈尔滨”舰诞生不久,就成为中国海军的“形象大使”, 创下海军出访时间最长、航程最远、访问国家和港口最多的纪录——至今已航行近35万海里,出访11国、13港。军迷称它是“超级旅行者”。

1996年7月出访朝鲜、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码头,已经停靠了美日韩军舰,只留出40米空间。其他国家军舰都是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哈尔滨”舰则干净利索地自己“停车入位”。

1997年春,出访美洲四国。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夏威夷、圣迭戈,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卡亚俄,智利的瓦尔帕莱索等四国五港,历时98天,实现了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横跨太平洋、首次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的历史性突破。

2001年5、6月,出访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和印度孟买港,并参加中巴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

“哈尔滨”舰也曾多次参加与外军的联合演习:2004年中法海军黄海联合军演;“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2007年,中、澳、新三国在南太平洋塔斯曼海域举行的由中国首次倡导的三边海上联合演习;还有2009年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

1997年出访美洲四国之旅,对于石磊也像是一次“成年礼”。

他记得,那次出访准备期,有一个多月。当时还没有电子海图,作为副航海长,准备工作繁复,需要熟悉所有途径的海区、港口,了解洋流、气象等信息。出航检查时,海军首长向他提问南半球的洋流、气旋特点,他心中清楚,但却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

第一段航程是从广东湛江到美国夏威夷,18天航程,经历15天大风浪。不断冒虚汗的石磊,还得铺开海图,标定方位,琢磨洋流走向、气象状况和海区环境。

今天回忆起来,石磊说,辛苦并不重要,他最深切的感觉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海,应该早些、更早些。

在美国,他登上号称“美国旗舰”的星座号航母,和美军直接接触,发现以前通过书本对美军的了解不够贴切。他感悟:“我们以前学历史,现在更应该向前看。”

这次蓝海远航让石磊对“海军”有了更加真切的概念,也有了职业规划的轮廓。“以前读军校,对海军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从这一次开始,觉得应该好好干下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海军出访开始频密。石磊和“哈尔滨”舰都赶上了这个时机。

石磊说,对于装备、科技上的差距,要承认并且正视。不过,这些年我们的装备进步非常明显,特别是作战系统。

对于此次并肩演习的俄罗斯海军,石磊也不陌生。他说,中国海军曾经向俄罗斯海军学习,而俄罗斯海军也在转型,更强调联合作战。

今天的中国海军,与外军的交流频繁而多元。石磊说,过去出访准备期较长,现在不一样了,说走就走。

脱胎换骨的沉重足印

曾被媒体集中报道的朱桂全,从老式驱逐舰上的轮机兵,成为“哈尔滨”舰第一代舰员,与从国外引进的柴燃联合动力系统“纠缠”了20年。

他曾撰文说:引进装备并不等于完全解决了动力问题,进口装备与国产舰艇的不稳定磨合,以及各种复杂的故障、使用难题,限制的不仅仅是舰员的操作和维护,更多的是装备的研制及战法训法的研究。我在负责燃气轮机期间,先后参与过150多项装备自修工程,攻克10多项新装备重大技术难题,提出的装备改进建议有90多条被专家采纳并付诸实践,先后取得了15项革新成果。这些数字反映了我们在舰艇动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作为一名获得政府特殊津贴的士官,他说,最让他高兴的是,看到装备国产燃气轮机的新一代主战舰艇,成功执行了首批亚丁湾护航任务。

90年代至今,如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海军装备从“模仿+吸收”,迅速转向谋求脱胎换骨,“哈尔滨”舰深深烙下这一串沉重的足印。

海军转型备受期待。2011年12月,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全军装备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

2009年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之时,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曾表示,必须加快推进重点武器装备建设步伐,研制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水下自持力和隐身性能好的新型潜艇、超音速巡航作战飞机、精确化突防能力强的远射程导弹、大深度高速智能鱼雷、通用性兼容性好的电子战装备等新一代武器装备。

装备再高级,人的作用不可替代

对于一支成熟的军队来说,信心不是来自精良的装备,新装备带来的作战思想、训练手段、思维方式的跃迁,才是关键所在。

吴胜利曾说,现代化战舰催生出一大批新训法、新战法,每年有上百艘次水面舰艇驶向远海大洋,完成数百个训练科目,综合作战能力明显增强,远海训练成为常态。

确切地说,石磊的舰长头衔前面,目前还有“实习”这个帽子——按照今年颁布的新规,在职务从低一级舰船调整到高一级舰船后,包括舰长在内,所有岗位都要经过补差训练,通过全训考核,才有资格正式任职。

石磊介绍说,近几年海军的训练不断变革。以前的训练是周而复始、年年重复,现在依照新的训练大纲,更强调资格训练,每个岗位分阶段训练考核,递进积累,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针对性、效益性更高。

石磊说,新训练大纲更符合训练规律。以前是所有型号的驱逐舰共用一份训练大纲,现在每型舰各有一套,针对不同特点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指标。如果感觉指标不合适、训练要求不明确,可以在每年年底提出修订意见。

尽管装备更先进、更精确,在石磊看来,人的作用仍然是战斗力的关键。

他曾在一艘导弹护卫舰上任舰长。2008年的一次演练中,他指挥的战舰要单舰抗击两枚导弹。“压力大,任务、决心都压在我身上。”石磊说,当时装备还不够先进,两枚来袭导弹间隔时间短,抗击难度大。

他指挥的战舰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并创造了海军首次单舰成功连续抗击两枚来袭导弹的记录。他说,主要是靠训练,靠对装备的了解、熟悉。

对于自己执掌的战舰,石磊说,从上到下每个位置他都爬过。身高1. 88米的他,对每个舱室、每个设备都了如指掌,对于战舰的每一根血管、神经都熟悉。

今天的“哈尔滨”舰,大中专学历的舰员超过三分之一。石磊说,作为专业技术兵种,海军在舰船上的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套装备需要几个人共同操作,协作精神很重要。

对于生于70年代初的石磊来说,面对90后、独生子居多的舰员,训练、管理仍需琢磨。他说,舰长就是一艘战舰的主心骨,作战思想、作战行动很多出自舰长的决心,训练、管理,都是舰长的意志体现。

“装备再高级,人的作用不可替代。”他说。

上一篇:热电联产技术和分布式能源站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上一篇:燃煤电厂转型期员工培训策略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