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徐先荣:飞行员健康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2-03-12 08:38:19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师长,你们师这名尖子飞行员,手术后的身体恢复、康复训练,还有心理状态都非常好。我们的鉴定结论是——他可以复飞啦!”笔者按预约时间来到徐先荣办公室门口,他正向飞行部队领导打电话报喜讯。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他接了七八个电话,都是各部队领导或航医打来的。他最大的牵挂始终是一线飞行员的健康,最大的不安永远是不能及时解答基层航医的疑难,而他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战胜航空疾病,托举“天之骄子”重返蓝天、安全翱翔。

倾情事业 悉心呵护空天卫士

1979年,徐先荣考入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1984年进入空军总医院工作,到今年已是第35个年头。35年里,我国的临床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徐先荣和同事们更是取得了诸多行业公认、亦可永载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史册的突出业绩。

与普通科室不同,空勤科的患者都是国家和军队的“宝贝疙瘩”——飞行员。徐先荣说,特殊的岗位、特殊的服务对象决不允许自己和团队出现任何一点纰漏,也就要求他们必须付出更多。

飞行员日常训练任务重,来趟空军总医院不容易,入院后检查项目多、时间紧张,一直是他们心里的一件“挠头事”。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协调机关和兄弟科室,逐步形成了24小时候诊和空勤“直通车”服务模式,减少院内周转环节,大幅提升了空勤诊疗效率,全力把空勤科办成名副其实的“飞行员之家”。

一些飞行员的身体状况既可鉴定为合格,也可鉴定为不合格,这种情况最让医生头疼。把关过严会给部队战斗力直接带来损失,把关不严可能会埋下安全隐患,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空勤科医生要求甚高。

不久前,他们为一名飞行员成功实施了听神经瘤手术。按惯例,术后要停飞。徐先荣没有轻易下决定,而是带领科里同事反复细致地研究论证,最终放飞了我国首例此类疾病愈后飞行员,在国内外同领域引起轰动。

飞行员病愈归队后,徐先荣和同事们还要长期进行跟踪随访,也时常会接到部队领导、航医打来的电话。尽管这种电话一天要重复十几遍,他却从来都乐此不疲。

徐先荣每年还会拿出1/3以上的时间下部队调研,带着骨干去飞行现场、疗养机构和联勤医院指导帮建、巡诊服务、调研数据,为更好地改进航空医学技术积聚更多实践经验。不懈的探索和厚实的积累,让徐先荣成为临床航空医学界的首席专家。他不仅全程参与了我国航天员教练员、首批预备航天员、首批女预备航天员、第二批预备航天员的临床医学选拔和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改装体检、试飞员选拔工作,还作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指定的专家,主持完成了全军高性能武装直升机飞行员的改装体检任务,并参与了总部有关航空医学制度、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锐意创新 融合发展攻克疑难

对于只能独立发展的各国军事航空医学而言,创新突破始终是最紧要的现实任务。而在我国现阶段,融合式发展越来越成为聚力攻坚、破解疑难的关键。

在做好日常诊疗、体检鉴定工作的同时,徐先荣和他的团队一刻都未放松过科研创新的脚步。多年来,他陆续发表论文270余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11项。他还主持起草了我国首部国家《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和首部国家军用标准,系统提出的《鼻窦气压伤临床路径》成为我国首个航空医学临床路径。

徐先荣深知,理论创新成果再多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临床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必须符合战斗力标准。

十年前,徐先荣下部队调研时就发现,飞行员空中晕厥往往是造成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困扰飞行安全的重要航空疾病之一。从那时起,他就致力于飞行员空中晕厥相关疾病的攻关实践。他带领团队一边查阅整理出大量数据资料,一边利用临床诊疗和下部队等机会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科学论证。仅用两年,就成功研制出飞行员推拉效应模拟器,为空中晕厥系列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2008年,这套模拟器一举获得国家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项专利。

2013年,空军总医院正式成立航空航天眩晕诊疗研究中心,徐先荣兼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不仅为大量地方眩晕患者解除了病痛,还通过充足的病例资源,很好地促进了航空眩晕难题的破解和诊疗技术的发展。

在徐先荣带领下,眩晕中心按照“扩大临床收治和病例来源、确保科研临床技术领先”的工作原则,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来反哺促进航空眩晕疾病的研究诊疗。除眩晕病外,近年来,徐先荣还同全院各学科的临床航空医学专家一道,攻克了近十大类主要航空疾病难题,确保了航空疾病诊断的高准确率。治疗手段也更加先进多样,治疗后的康复期大幅缩短,飞行员因病停飞率显著降低,训练出勤率和安全系數随之明显提升。

汇聚合力 激发一线造血功能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徐先荣认为,搞临床航空医学仅靠一个学科、一家医院是不行的,必须树立“横向四通八达、纵向顶天立地”的大航卫观念。“横向四通八达”,就是要从院内到院外,每一项辅诊或手术,每一次会诊或研讨都能得到兄弟科室、友邻单位的信赖支持和鼎力相助。

2009年,空军总医院借助全军临床航空医学中心成立30周年这一契机,举办了一场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来自法、德、荷、希、奥地利、新加坡和国内陆海空、民航、医学院所的2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场面声势之大、受关注度之高行业罕见。“其实,我们真正的目标不是办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盛会,也不光是展示30年发展壮大的峥嵘与辉煌,而是要把这次大会作为‘焊接点’,把全军全国乃至国外航空航天医学的优势力量聚拢在一起,为我所用、助我发展,更加有力地保障航空兵部队核心战斗力。这几年,国内航空航天医学领域的通力协作和整体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实了我们的判断与选择,”徐先荣说。

“纵向顶天立地”,就是要密切配合卫勤机关,高效落实各级首长的卫勤战略意图,立足现行联勤体制穿针引线,紧密连接基层航卫终端形成高效保障力。

基层航医、疗养机构、体系医院是临床航空医学的基层终端,也是日常维护飞行员健康的主力军。如果这三支队伍的能力素质不过硬,就会造成该放飞的不放,损失飞行出勤率和训练质量;不该放飞的却放了,放大隐患和事故概率。对此,徐先荣按照总部、空军卫生部门和医院的指示要求,组织设有空勤科的体系医院、疗养机构和一线航医,每年举办一次国家一类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航卫技能培训,介绍分析一年来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典型病例。同时,充分利用医院临床航空医学研究生培养点,鼓励基层航卫人才学习深造,激发一线队伍造血功能。为畅通基层航医与专家的沟通渠道,他们还发起了“直通专家热线”,鼓励大家遇到棘手问题时,随时通过电话、传真或远程会诊系统向临床航空医学团队的专家们请教求援。

几年下来,徐先荣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同基层航卫保障终端建立起顺畅高效的通联反馈和协作防范机制,常态化临床航空医学知识培训和技能带教也已发挥出积极作用。把分散在基层的保障力量连成了线,又把线织成了面,汇聚起各方力量、激发出群体智慧。徐先荣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份光荣的强军事业做大做强,才能无愧于维护保障空军核心战斗力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 李肖含

上一篇:风洞专家王勋年

上一篇:中俄高科技领域合作相得益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