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论徽派传统民居建筑

发布时间:2021-08-06 08:55:09 浏览数:

摘要:徽派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古徽州居民和建筑师在一代又一代的生活起居和建筑作业中不断建设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徽派特色”,它的美是任何地域都无法比拟的,它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推到极致。随着人们日趋追求建筑特色和装饰设计风格的个性化、民族化、现代化的步伐,徽派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以及其“天人合一”的设计思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徽派;传统民居建筑;现代化;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58-01

徽派的根本特征就是姓“徽”。她,生在徽州,长在徽州,活在徽州,并以自己的特殊气概和造型感染到四面八方。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起于宋元,兴于明清,主要分布在安徽徽州境内的“一府六县”等地的自然村落,与其它古建筑流派相比,徽派建筑在形成过程中,受徽州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出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徽州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明中期以后,一批资本雄厚的富商大贾开始涌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他们好儒弄墨,广交官府文士,形成官、贾、儒三位一体的徽商体系。后又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加之徽州生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徽州建筑以其独特的中国画似的自然美、质朴美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便是传统民居建筑,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的载体,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为社会基础,是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和见证。徽派古民居建筑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涨势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人文景观,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古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景观营造上,都力求贴近自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把自然民宅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以此处彰显出生命有机体。在民居建筑的内部,徽州古居民对自己的家园大都进行“装点”,以天井为组织核心,在庭院中多用水、石、木、竹等装饰,以达到内外和谐、天人合一的居家环境。

作为徽派居民的一种重要建筑格式,天井在高墙深宅中给人以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之感。它上顶苍穹、下俯地面,与庭院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徽州居民利用天井空间种植花木盆景,既为肃穆清寂的室内增辉添彩、净化空气,又美化了家居环境,使庭院生趣盎然。

在外部造型上,徽州民居透着清新隽逸之气。青瓦粉墙,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风格。站在高处远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其山墙处理更为讲究,多数作“封火墙”,即“马头墙”,这是一种在民宅两端墙顶砌筑的高出屋面的山墻,用于防风、防火。墙头更多的是将高出屋面、屋脊部分的顶端做成层层跌落的水平阶梯状,这些层起跌落高低起伏的马头墙衬以青山绿水,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勒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其次是细部装饰,表现在对住宅建材及家具的美饰上。门楼、门罩上镌刻着各种玲珑剔透的图案,落地隔扇、窗台栏板、斗拱、华版柱等更是雕花缀朵、琳琅满目,甚至是在床、桌、笔筒、果盘等小类家具上都展示着精细华美的装饰雕刻工艺。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工艺主要体现在砖雕、石雕、木雕等民间“三雕”工艺上。其一,砖雕是在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显得典雅庄重,它保留原材料的本色,给人以纯朴、自然、和谐的美感。其二,石雕大部分用在石结构的建筑物上,采用青色茶回石和黟县青石,质地坚硬,几百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石雕精品中比较常见的是民宅的门罩、院墙的镂窗和各种石牌坊。其三,木雕常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如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以及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尤以梁撑、窗棂、槛子门上的木雕最为精致。徽州木雕贴近生活,主要以求生、趋利、弊害为主题,表现了它“以人为本”的民间艺术特征。

总之,徽派民居建筑作为古典装饰元素为我国现代装饰设计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不仅闪烁着文明的光晕,更体现着历史的痕迹,蕴含着曾经的田园理想。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我们应该以传统装饰元素为根基,融合当代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工艺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徽派建筑”装饰的民族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2000.63~66.115~137.

[2]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102.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4.

上一篇:是数字艺术设计还是数字化的设计

上一篇:试探美学的广义开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