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大地之子黄汲清的九十年风雨与辉煌

发布时间:2022-02-12 08:37:57 浏览数:

大地之子

1948年4月,黄汲清以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在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大会上荣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时年44岁,是地学界六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1948年8月,黄汲清代表中央地质调查所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在英国、瑞典、丹麦、瑞士等地进行了地质考察,于次年1月乘船横渡大西洋,再次考察美国。

1949年6月,黄汲清由旧金山乘船抵达香港。这时北京、南京、上海已相继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当蒋管区撤退人潮向香港涌入时,黄汲清拒绝了傅斯年电函去台湾主持台湾大学地质系的邀请,毅然回到北碚,与家人一起,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在历史变革的重大关头,黄汲清又一次作出了人生选择。他的生命始终与中国地质事业融为一体,与中国大地融为一体,他离不开这块大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黄汲清以万分激动的心情在北碚广场和群众一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副主席邓小平亲切接见黄汲清,勉励他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和建设事业服务。随后,黄汲清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1952年,中央地质部成立后,改任为西南地质局局长。

1954年春,黄汲清奉调到北京,与我国最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一道,共同主持地质部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会”)的技术领导工作。

在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的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两人就曾联手进行国家资源调查,一位是地质主任,一位是矿产室主任,现在两位老朋友又走到一起,为新中国的地质矿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都感到非常振奋。

发现大庆

1954年底,根据国务院指示和地质部安排,从1955年起普委会专事全国石油普查任务。黄汲清深感任务重大,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有机会在祖国统一后的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他和谢家荣安排配备了业务助手。

黄汲清与谢家荣多次交换意见,共同认为片面强调“油在西北”是不全面的,找油工作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首先应在一批大中型盆地进行,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应当作为优选,布置石油普查队。

1955年1月20日至2月11日,地质部第一届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于“煤在东,油在西”的传统认识还制约着人们,在这次会议上,黄汲清在松辽平原开展工作的意见未被采纳。

黄汲清坚持自己的意见,于会议结束前代表普委会向部务会议汇报,再次强调应在松辽平原开展普查。然而,在1955年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议》中,仍然一字未提松辽平原。

不能再等了。于是,黄汲清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指示青年地质学家苏云山起草《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任务书》。

1955年6月7日,普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奔签发了这份《任务书》,11日下达东北地质局。这份《任务书》像一纸宣言,吹响了松辽平原石油踏勘的号角。

1959年9月25日,松辽平原扶佘27井发现工业油流;9月26日,松基3井油龙升天,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它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的厚礼,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此前,日本人占领东三省达14年之久,做了不少石油调查工作,却一无所获。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它粉碎了当时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封锁,及时地向国家提供了可贵而急需的石油资源;长期支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江泽民同志、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曾先后在2002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及2004年黄汲清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充分肯定黄汲清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高度赞扬以黄汲清为首的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为创立这一理论在祖国西部地区所进行的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及贡献。

2006年,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又一次将“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起,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历经风雨

1957年夏,一场疾风暴雨的反右运动席卷全国,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冲击,黄汲清也未能幸免。这年深秋,黄汲清患严重风湿热住进医院,后又并发肺炎险些危及生命,直到次年春天病愈出院。

从此,黄汲清离开石油工作第一线,但他离不开与他长年共同战斗的同伴们,仍然时时关心着全国石油普查勘探的进展。他的同伴们也离不开这位尊敬的导师,仍时时向他汇报工作,征求指导。

1958年,黄汲清被任命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并主持大地构造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带领肖序常、姜春发、任纪舜等一批年轻的地质科技人员继续科学攀登。1960年完成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和论文《中国地质构造特征的初步总结》,1962年发表《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等,1965年出版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他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把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大大发展了一步。

1960至1965年,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的黄汲清发起并主持编制了中国1:100万国际分幅一套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成矿规律图等。在这5年多的时间内,黄汲清不但组织领导了有关编图规范、设计、方案等的制定,而且亲自参加了苏州、无锡和庐山等历次编图会议,研究解决了地层、构造等重大地质问题和编图技术方法问题。这一轮共编制完成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49幅,矿产分布图48幅,大地构造图29幅,内生金属成矿规律图28幅,图幅说明书共计900多万字。同时还编制了一系列辅助图件和各种卡片。通过这些图件的编制,不但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成果,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为地质勘察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而且积累了编图经验,使我国地质编图及制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黄汲清所有的科研工作都被冠上了“反动”二字,被批斗、游街、扫厕,关押。1969年11月,又被遣送江西接受监督劳动,遭受了两年又四个月的肉体折磨和精神羞辱。1970年底,中央权威刊物发表署名文章,对他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无情的阶级批判。

“文革”结束后,黄汲清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满怀激情,与青年同事们一起进行新的长征,两次上书党中央、邓小平反映情况,坚持拨乱反正,

力倡百家争鸣。

在寻求科学真理的漫漫长途中,黄汲清锲而不合,百折不回,几十年来,他从没有因为受到邪恶的政治压力而改变过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决不因为自己达到了很高的学术地位而压制他人。

老骥伏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汲清进一步把他的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著文论述中国的板块构造,指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多旋回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应当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1975年至1979年,他指导助手任纪舜、姜春发等编制了1:1000万和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首次详细地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1980年,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专著,提出板块活动的“手风琴运动模式”,并指出,“板块学说与多旋回思想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密切结合。”1987年,他与助手陈炳蔚合著《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学史作为地质科学一个独立分支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蓬勃开展。黄汲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届学术年会,他以学会理事长身份出席开幕式,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黄汲清还以写纪念文章、写诗词、写序言、出席纪念会作演讲等不同形式,来怀念已故的和健在的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充分肯定他们对地质科学作出的贡献。

在此期间,黄汲清还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国地质科学重登国际舞台。1979年,他出席了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90周年纪念活动;1980年,他率领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巴黎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参加瑞士联邦理工大学125周年纪念活动并接受荣誉博士头衔;1983年,他赴日本几所著名大学讲学,将中国地质科学的新进展介绍给日本同行。

同一时期,黄汲清还先后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科协常委、九三学社常委、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参与了忙碌的社会活动。1982年,他以杰出成就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1994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与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成就奖。

1984年9月,他不顾身体有病,专程到乌鲁木齐参加第三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座谈会。在会上他作了精湛的长篇报告,强调大型盆地沉积的多层生油,多层储油,也就是多旋回生储盖层的重要性,既要注意陆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生油。当时沙参2井已开钻一年多,到9月上旬钻至5363.5米,尚未见油气显示。在座谈会上,对是否继续深钻下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黄汲清在会上对积极勘探的态度给予了鼓励和支持。有关方面最后决定再钻100米。结果才钻20多米,就喜获高产油气流,日畅喷原油1000立方米,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首次重大突破,从此我国将跨入一个海相油田与陆相油田并举,中、新生代油田与古生代油田并举的新时代!

1986年,黄汲清应大庆油田邀请,风尘仆仆赴大庆考察。当时大庆面临如何保持持续的高产稳产问题,引起关注。黄汲清根据多层生油、储油的观点,提出大庆深部找油的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在井深近3000米处获得了工业油流。

90高龄的黄汲清仍然十分关心中国石油事业,特别是对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开发惦念殷切。

1995年春节,中央领导温家宝、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领导路甬祥到家中看望黄汲清,他依然不忘塔里木油田的建设,当得知我国地质、石油、中科院等部门将携手攻关时,他欣慰地笑了。拳拳赤子之心,贯穿着他七十余年的地质人生。

1995年3月22日,一代宗师黄汲清走完了他艰苦而光辉的一生,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一副对联集中概括了这位卓越科学家的一生:

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志不忘。

油气勘查,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

新世纪的曙光洒在岷沱两江的大地上,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仁寿县第一中学的广场上竖立起一座高大的黄汲清全身铜像,在他的周围,萦绕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黄汲清简历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2年留学瑞士浓霞台大学作研究生。1936年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长等职。

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地质局局长、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研究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1995年病逝于北京。

上一篇:石家庄市东部深层地下天然饮用矿泉水田评价

上一篇:关于江西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