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律文书> 劳动仲裁申请书>

美术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1:55:28 浏览数:

  一: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摘要:在小学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分析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儿童心理独特性、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和美术设计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陶行知;创新;生活;基础教育

  当前,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现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设计课与以往单纯的手工课有了很大的区别。在现在的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模仿、研究,主动产生疑问,促进学生形象感知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思维。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四年级美术设计课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有积极性,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美术设计课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上《椅子的设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多功能、现代化的座椅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声,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导入椅子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设计椅子,就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思维定式,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椅子模型。课程导入之后,教师需要分步骤让学生知道椅子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因为学生天真烂漫,所以笔者基本上不设置太多框架,而是鼓励、引导他们从色彩、造型、功能和材质等方面大胆设想、主动创新。学生本来想象力就丰富,笔者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之后,他们就充分活跃思维,设计出潜水座椅、腾空座椅、太阳能座椅、胶囊座椅等作品,从而不仅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乐。这节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开展美术设计。如,《自己做图画书》和《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这两课,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图画书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样式等内容,学会利用简易的方法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从而丰富他们的书籍制作知识,提高他们动手设计的能力;后者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封面设计基本元素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书籍设计一个封面,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动手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设计后,进行集体鉴赏、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审美和描述能力。

  三、创造欣赏环境,掌握设计基础

  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师还必须培养其欣赏美的设计的能力和自主设计的基础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基础能力。

  其一,专题设计欣赏课,采用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自身充分准备该设计主题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如,在上《生肖贺卡》专题欣赏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欣赏以十二生肖为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邮票、皮影、剪纸、年华、香包、头饰、灯笼等,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工艺中富有张力的表现技巧,懂得中国风与民族风的区别。通过学习该主题欣赏课,学生对十二生肖和中国传统工艺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二,现场参观欣赏课,与地方资源、社区街道资源相结合。笔者曾经带领学生走进宁海柔石公园广场、宁海县图书馆,实地参观各种雕塑装饰、平面广告、建筑装饰等设计。由于在前期欣赏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所以在实地走访中进行欣赏教学的成效非常不错。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于美术教学的要求和四年级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美术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赏水平和设计意识。教师应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弥补以往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设计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设计情趣,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美术设计。此外,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提高美术设计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美术设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李群,邓子平中国美术教育2001-11-30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张永芳山东师范大学2011-04-1

  二:美术教学增加少体校学生学习兴趣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日益重视,明确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文体并重,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的设置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专项教育之中,还要通过其他科目的教学培养来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从少体校学生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利用美术教学来增加体育生的学习兴趣,并总结出相关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而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一批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优秀体育生。

  关键词:美术教学;少体校;教育;学习兴趣

  从学科教育的本质上来看,美术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追溯到两者的理论体系架构内容。经分析,发觉到美术与体育之间的渊源不浅,正所谓美体不分家,也便是点出了美术与体育两者间的微妙关联。基于此,利用美术教学来增加少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有可能成立,但还需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证结论。

  一、我国体校教育体制及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从我国体校教育体制内容来看,少体校的教育重点放在了体育项目的教学上,同时也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实质上,体育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往往把精力都用在了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当然,无可厚非,专心学习体育专业也是一个人所选择的人生,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显现,一个人仅仅具备体育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来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基于此,少体校教学的环节中,需要借助除体育项目以外的学科知识教学来激发体育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美术教学刚好能够达成这一目标。

  二、利用美术教学来增加少体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实施策略分析

  从体校教学现状来看,不得不说的是,有些体育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十分散漫,尽管可能这个学生的体育项目成绩不错,但其散漫的生活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格局。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牢、对学习的耐心不足所造成的。[1]

  (一)浅析美术教学对于体育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人类的爱美天性来看,现代人对于美的辨析能力以及赏析能力较之以往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这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却也是文化进步的结果。对于美术这一学科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从美术知识、技能中领悟艺术的魅力,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索人生。美术学科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又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准备的。[2]

  (二)利用美术教学的过程能够增强体育生的学习兴趣

  1.激发体育生对美的领悟能力,促使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实际上,通过美术教学的过程能够令其对学习文化课的态度有所改观,而且,美术教学对于体育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美术教师要能够找到美术与体育的契合点,激发体育生对美的领悟能力,促使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令学生对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触类旁通,有了学习新知的信心以后,相信体育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例如,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美术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与体育运动不同质专业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体育生对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地、乐观地去探索未知世界,探究除体育运动以外的知识与技能。

  2.找到美术与体育的契合点,令学生对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触类旁通美术课程的设置对于一直以来只沉浸在体育项目之中的年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言至关重要,而且,不仅不会影响到少体校学生原本的体育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反而会促动其更高效地学习各学科知识,加深对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这就像马克思所说过的那样: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就愈臻完善。[3]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快速,各类型教育机构对于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问题极为关注,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实际教学效果。从我国少体校的教育实践过程来看,美术等科目的高质量教学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少体校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体育项目以及文化课,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过硬的运动员。此外,还能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耐心、自信心等,以及提升其审美能力。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鼓励体育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蕾.简析体校学生文化课堂的教学评价[J].运动,2013,05(05):114-115.

  [2]翟坤.浅谈如何激发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J].搏击:体育论坛,2013,04(04):31-32,50.

  [3]徐晶秀.浅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强化高中生美术素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19):155-156.

上一篇:民法中法定义务再约定研究论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司法公信力的制度的研究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