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英语作文> 英语日记短文>

食品科技论文写作

发布时间:2020-10-26 08:57:40 浏览数:

  篇一

  浅论转基因食品

  摘 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文章介绍了转基因食品。通过此篇文章,让人们更多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种类;优势;缺点;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也在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高,这里作者就所了解到的转基因知识作一简单介绍。

  1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1.1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1.2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1.3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1.4 转基因特殊食品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2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2.1 抗虫。转抗虫基因作物可以控制作物各生长发育时期内发生的虫害,而且只杀死摄食害虫,对非危害生物的昆虫无影响,保护整体植株,包括农药难以作用的部位。

  2.2 抗病。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现在各种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的转基因作物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或者通过安全审查。

  2.3 抗除草剂。自1986年世界上第一次进行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的田间试验以来,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始终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在提高粮食产量、简约农业生产环节、节约能源和水源、降低除草机的研制与开发成本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 抗环境胁迫。环境胁迫是指对植物生存的不利环境,主要有温度胁迫(低温、高温)、水分胁迫(干旱、涝害)和化学胁迫(盐碱、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我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取得成功。

  2.5 改良食品品质。可以改良食品成分、生产特殊食物、还能改变植物的花色、花形、控制花期等。

  2.6 转基因食品与对环境友好型的耕作方式。优良的转基因性状可以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农业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等。

  2.7 转基因作物有助于保持种子的完整。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可以最大化的保持粮食颗粒的完整。

  种植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能力,提高果蔬产品的耐储存性,延长保鲜期,改善食品营养成分含量,改善粮油食品的品质和加工特性,改善发酵食品的品质和风味,改良动物性食品的品质,四季低成本供应,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3 转基因食品的缺点

  3.1 毒性问题。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的人工提炼,然后添加进食品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增加和积累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并且有可能同时唤醒人体内某些处于沉睡状态的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3.2 过敏反应问题。以往对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也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例如,将玉米的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之加入到这些食物中,由此导致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会出现对核桃、小麦和贝类食物过敏的情况。

  3.3 营养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将一种基因添加进另一种食物的基因组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外来基因也极有可能会破坏原有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4 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食物或细菌中,这个基因就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服用这种改良的食物之后,食物在体内就会将抗药的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这样一来原本对疾病有效的药物就达不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3.5 对生态的影响。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它改变了食品中原有的基因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又一次改造大自然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许高兴地过早了,早在19世纪时,恩格斯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起初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后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人意料的影响,常常把起初带来的好处都取消了。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它们出厂的转基因玉米,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转基因玉米用在小白鼠身上,发现它的免疫系统受到伤害。最新的数据是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后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来说,有可能产生毒素或增加食品毒素含量,使一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减少还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甚至影响人体肠道健康。

  4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十余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欧洲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是因为他们明白转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转基因食品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众健康的前面。

  当然,生物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质疑转基因食品并不是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我们反对的是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新的尖端生物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含有更多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方面有巨大潜力。公众存在担忧情绪,主要是怕它被错误地利用。一些学者认为,与任何食品一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慎重对待和严格管理,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也需要更多的跟踪研究。面对转基因食品,我们需要的是严格的食品安全把关制度,及时制止未经允许就擅自加入转基因食品成分的行为。此外,我们也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转基因产品,不能片面地给予排斥。

  参考文献

  [1]林影,石磊,杜红丽.食品与基因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二

  当代科技革命与食品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所有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与新技术革命实例统属于当代科技革命范畴,其主要包括以化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为重点的科学革命,以及以现代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激光光纤超导技术等应用技术学科为重点的新技术革命[1]。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

  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随着食品科学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诸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微生物繁殖及各类添加剂肆意使用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安全、营养、便捷、风味的饮食理念成为食品科学领域改革与完善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专业通过充实完善及科学发展,引领食品加工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作为任何一名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牢记每一份良心创就每一块食品。

  二、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

  当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食品加工模式上,由单纯的传统加工模式转变为方便-安全-营养的现代加工模式。现代食品加工的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但是由于科技条件及科技成果应用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欠缺,相关现象的追溯与解释过于模糊,食品加工产业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与规程尚待优化集成。这些都给食品生产者在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时带来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困惑。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正因为食品科学领域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当代科技革命所赋予科技发展的机遇。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发展食品科学技术的对策思路是:坚持以食品加工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绿色食品的主体地位,积极引进现代产业化高新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弥补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不足。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4]。食品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学术繁荣都是通过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创新实现的,要实施食品技术科研成果与食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坚决反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两张皮的局面。

  (一)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体系及扶持办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揭露不断提醒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本区域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生产类型进行细致统计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现代分析技术建立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及感官鉴评方法,做到监管方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尽可能避免采用非特殊现象实施评价而造成的食品监管的盲目性,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油食品的可燃问题等;其次,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副产物精深加工等问题,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办法,如抓住本区域食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扶持建立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及产学研创新联盟体系,实现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高效发展区域优势食品加工产业。

  (二)依靠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确立食品科学 发展的重点

  全球性 经济危机的发生将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该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可为确立我国食品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提供科学性的依据。能源危机、气候 环境污染及食品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创新型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 ,并明确提出加快把食品生物技术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基于对生物产业发展前景以及新世纪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的判断,也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食品加工方法、检测手段、质量控制预警体系乃至食品科学技术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符合当代科技革命阶段性发展目标。

  三、科技革命为食品科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已明确科学理论的发展与革命往往会引领 应用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应用技术的创新变革,最终推动 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6]。食品学科的发展史同样表明,虽然 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着食品学科发展的进程,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仍然是其直接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步是食品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食品质量监管与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在精密检测仪器设计、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不安全因子协同评估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基于单元技术成果集成,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突破检测技术壁垒将成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新科技革命已经带动了智能芯片技术及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研究制定了系列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新检测方法与标准,提升与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体系及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国际市场接受力度大大提高,如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质量控制标准(GB/T18963-2012),有效推动了我国果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再者,酶联免疫及蛋白质组学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亦显著提升了食品不安全因子检测和食品毒 理学评估的水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科学性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二)生物技术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代生物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并促进生物技术从传统技术研究领域转化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同时,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利用分子克隆、DNA重组、细胞融合及活力保持等技术可以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品质进行改良,并且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可实现危害或功效作用机制的有效评价,更为准确地实现构效关系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可获得优质传统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性表达基因,有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与分离方法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失效性。由此可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四、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技术研究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食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带给了国民富足且多彩的饮食享受,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当今科技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及 管理理念嫁接于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型食品的市场接受力度,是每位食品科学技术研究 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与方法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即是科技与知识频繁更新的时代,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是食品科技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食品研发人员与食品加工具体操作人员知识层面严重脱节是目前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加工操作人员自行对加工工序简化与调整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产品生产有章不遵、品质难以保障。同时众多食品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较为滞后,单凭嗜好性为评价指标的勾兑或调配方式成了某些食品企业研发部门开发产品的主要形式,涉及食品营养协调、质量安全评估及食品重组性能的研究较少。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可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主要方式。

  (二)通过创新开启食品加工业新纪元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依据安全、营养、健康、便捷的创新原则,实施产品升级是食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跟踪研究较多,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在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开发天然的具有抗氧化及防腐性能的食品添加剂或应用产品,将开启食品加工业的新纪元。总之,从意识形态及创新体制等多方面对食品加工业进行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营造食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意识

  一方面,目前食品科技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科研数据与企业生产放大的差距较大,个别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够严谨,研究结果可信度与可靠性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食品企业产品开发与科技更新意识淡薄,忽略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附加值,甚至形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独立行事、互不信任的局面。以企业为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科学技术成果 实践验证,或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 总结食品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时刻围绕特定时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期科技革命的更大挑战,正确处理各时期人们饮食、营养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科技革命赋予食品科学发展的根本使命。

  

上一篇:关于地铁档案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思考论文

上一篇:自动化科技论文题目与范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