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中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分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08:52:23 浏览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繁杂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层次。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对于秦汉传统服饰文化的分层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服饰文化的特性、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分层现象,不仅体现在服饰原料的种类上,也体现在制作工艺和色彩款式方面。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关键词:文化分层 秦汉 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一个时期的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在当时的服饰中鲜活地体现出来。服饰文化研究作为目前对传统文化多角度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日益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重视。透过服饰制度、服饰样式甚至是装饰纹样图案,我们都可从中把握到那个时代文化的脉搏。不同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将传统服饰文化的接受者划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又具有不同的服饰文化需求。因此,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分层研究,是进一步深化服饰文化研究、梳理传统服饰脉络、分析传统服饰成因及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繁杂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层次。从文化封层的角度对传统服饰文化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服饰文化的特性、范围、结构及其社会的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分层,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明确划为“上层社会文化”、“中层社会文化”和“底层社会文化”,有时也概括地将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钟敬文先生更多地是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层,但又同时指出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都是从原始文化发展而来,既有所差异,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渗透、纠结,形成了整体的民族文化,而其中下层文化又扮演了民族文化基础的角色。

西方对文化分层的研究,当首推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t Redfield,1897-1958)。当大数人类学家致力于原始文化研究的时候,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发现将“简单社会”中发展出来的研究分析方法,直接够植到“复杂社会”的研究中时,难免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理论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tittle tradition)的概念:“大传统”指的是以上层社会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而“小传统”指的是被统治阶级、下层社会创造的文化。在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之后,西方史学界也将文化划分为“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两大部分,这虽然与大传统、小传统名称不同,内容也有所差别,但实质上却并无太大差异,都是将文化现象进行分层研究,而不再是概括、笼统的认识。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的分层理论不仅将文化解析为明晰的层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方法。

一 从文化分层角度看我国秦汉时期的服饰

从服饰文化的起源来看,原始社会的服饰文化是整体统一的,这种整体性不仅在于服饰文化的结构不存在层次的划分和区别,同时也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正如张道一先生所指出的:“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之前,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一元的,也就是本元的。原始艺术是如此,后来发展的艺术也带有如此的特点。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致,当本元文化的载体不能包容更丰富的精神因素和不能满足更为多样的精神需求时,才派生出所谓的‘纯艺术’来。”在这里,张道一先生不仅指出了在社会分工之前,原始文化和艺术是一体的。同时,从阶级的起源和社会形态结构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下层文化,在原始社会都是一个未被具体分化的整体。钟敬文先生也说:“从它们的来源来看,两者都出身自原始时代的文化。这时期的文化是幼稚的,并且彼此也处在未被分化的状态。阶级社会出现了,作为人们生活的工具,技术和武器的文化,也自然要或早或迟地分手了。它们根据各自社会阶级的要求和许可条件发展着。”

1 服饰材料及加工工艺方面。秦汉时期的服装原料主要包括丝帛、麻布、葛布和各类动物皮毛,此时,棉布也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在各类服装原料中,由于丝帛物料稀有价值高贵而成为秦汉时期上层社会的主要服饰材料。秦汉时期的丝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丝织物种类繁多,工艺精湛。素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一种白色丝织物,河北保定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残素,经密高达200根/厘米,纬密达90根/厘米。纱是另一种平纹丝织物,经纬稀疏,帛面带有细小的孔隙,分量较轻,“纱,纺织而织之,轻者为纱,皱者为一。”“,粟也。其形戚戚,视之如粟也。又谓之沙。亦取其戚戚如沙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2厘米,重量仅49克。”由此可见纱之轻薄。锦是用经纱起花的平纹重轻织物,是用染成各种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绚丽,代表秦汉时期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据《释名·释采帛》记载有“锦,金也,作用之功重,其价如金”之说。绣即刺绣,汉代刺绣的针法包括开口索绣、闭口索绣、直针平绣、十字绣等。而《新书·匈奴》上说“匈奴之来者,家长以上固必衣锦。”由于要耗费大量的人才、财力,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还要高于锦。与此同时,作为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的衣着材料,主要为麻布。秦汉时期的麻布主要由大麻和苎麻的表皮纤维纺织而成。大麻有雌雄之分,雌者为苴麻,制成主麻布较粗硬,雄者为牡麻或麻,制成的布较为细软。秦汉时期,大麻种植广泛,遍及黄沙流域,而且纺织工艺简单,因而,麻布成为当时普通市民百姓服装的基本材料。“布衣”一词即由此而来,“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 而已,故命曰‘布衣’”。此时,棉也开始被用作服装材料,棉分“白叠”和“桐桦布”,其中“白叠”就是我们常见的棉花纺织成的布,而“桐华布”,后世文献称之为“古贝”,则指的是用木棉纤纤纺加工而成的面料。不过此时棉刚刚传入,并未普及,丝帛和麻布分别是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主要服用材料。

2 服装面料印染技术方面。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分层,不仅体现在服装材质和织造工艺上,也体现在服装面料印染技术上。汉代印染技术已十分发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染色织物颜色已达20多种,充分反映了当时印染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根据对这些染料的化学分析,可知当时的植物性染料有茜草、桅子和靛蓝,矿物染料有朱砂和绢云母。这些植物可染出红、黄、蓝三色。黑色染料是用含有单宁酸的皂斗和含铁盐的涅相作用而成。

3 服装及配饰物色彩方面。与上层社会丰富多彩的服饰色彩相比,同期百姓的服装普遍色彩单一,主要以麻纤维的本白色和黑色。究其原委,一方面是这些色彩原料易得、着色工艺简单,甚至不用着色工艺,直接用纤维的本色,同时社会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体现了“道化”的审美观,如“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对衣冠服饰的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只求合乎天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场合,其服饰色彩应符合伦理常纲,不得乱用。汉代文献中有“白衣”之谓,实际上白衣也是下层民众生活中最主要、常见的服色。史书记载,汉成帝与期门郎和奴客微服私行,为了不引起人们注意,就穿着百姓的“白衣”。除了白色、黑色,青、绿色也是百姓常见服色。洛阳西汉彩绘陶奁上的青年男女皆穿白衣,老人男女穿黑衣,这也应是当时下层社会日常衣着的写照。

服装文化分层还体现在当时上下层社会的服装款式上。秦汉时期上层社会服装款式,以宽衣博袖为美。无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深衣”,还是作为朝服的“禅衣”以及当时知识阶层普遍穿着的“儒服”,无不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据《睡虎地秦墓竹筒·封诊式·穴盗》记载,当时上层社会人士穿着的一件“衣”,要用布五十尺,用帛作里,内装丝絮五个,另用五尺缪缯镶边。如果用宽衣博袖来形容秦汉上层社会的服饰特点,那么短衣窄袖则是下层百姓服装的典型特征。据史料记载,当时下层社会普通百姓穿着的均为:“褐。”“”同短,褐是原料粗劣的织物。山西平陆出土的扶犁汉农夫俑形象,便是短衣、犊鼻裤和赤足。下层妇女衣裙也较短,《史记·文帝本记》对文帝倡俭,其慎夫人“衣不曳地”赞叹不已,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短衣在贵族中是十分罕见的。

通过以上对秦汉时期上层和下层社会服饰材料、色彩、款式的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于秦汉上层社会而言,材料粗劣、工艺简单、用料俭省是当时下层社会服饰的总体特征。

二 我国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分层成因剖析

1 经济条件对我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制约。秦汉时期的社会服饰状况,一方面无法脱离社会政治状况的制约,同时也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秦汉时期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助长了上层社会尽享宽衣博袖的华服美饰的同时,更多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着紧衣窄袖的土布陋衣的现象。处于秦汉时期典型的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社会里,老子所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情况俯拾即是。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可将当时服饰艺术的所有成果,以极尽夸张侈靡的方式现于一身,它们可以不顾劳动者的温饱,只求满足个人无尽的私欲。而由于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这种情况在下层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2 政治伦理对我国秦汉时期服饰文化的限制。与西方古典文化相比,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自始至终表现出很强的人文特质,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进行社会伦理的探索。因此,中国古典文化的总体特点就是表现为强烈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具体表现在了政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上。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展处于这样的发展背景中,也难免受到这种政治伦理的影响。在汉代思想家看来,服饰的功能不仅是“盖形暖身”,还在于“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 汉代大思想董仲舒就曾指出:“染五采、饰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分别着装者的社会阶层高下。“见其服而知贵贱。”生活在秦汉时期的人们,大都可以通过衣着来辨明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

三 结语

从服饰艺术发展历史及存在形态来看,秦汉下层社会普通百姓的服饰,直接秉承了原始服饰文化的性质,具有本元文化的特质。下层百姓的粗布窄衣既是物质实用功能为主要造物形式,同时也不能摈除其审美功能,伦理情感,价值观念等精神和文化内涵,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统一的性质正体现了本元文化的特征。这也正是秦汉下层社会普通百姓服饰文化与上层社会达官贵族服饰文化相区别的文化特征。但与上层社会达官贵族强调服饰的装饰功能、审美功能等精神文化功能不同的是,下层社会民众强调服饰的实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的结合,更注重服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具有更为质朴、纯真的文化特征。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秦汉时期下层社会民众与上层社会贵族服饰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观念、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以及其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的不同,正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服饰文化的差异所在。

注:本文系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8KJ035。

参考文献:

[1] 张贞、朱欣华:《分层研究: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8期。

[2] 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 胡秀琴:《中西服装设计审美观念之比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 孟永、刘群:《评译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与文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何宗文,男,1972—,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服饰设计、服饰文化,工作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上一篇:文化盛宴,精彩纷呈

上一篇: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维吾尔族装饰元素应用探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