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发布时间:2021-08-13 10:07:38 浏览数: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10-),男,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获染整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从事染整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职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承载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想和信念,蕴涵着民族精神和多元化审美观念。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冲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多元化的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意义深远。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地区,世居着壮、瑶、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京、回等11个少数民族。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承载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想和信念,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是历史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冲击,由于重视和保护不够,失传和外流现象日益增多,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正在逐渐的消失,少数民族同胞日常穿着民族服饰的越来越少,少数民族服饰成为重大节日、或文艺表演的道具。如何挽救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已成为当前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问题,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多元化的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意义深远。

1.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1.1少数民族服饰的族群标志功能消失

民族服饰历史上一直是族群的标志,但现今服饰的这种标志功能已基本消失。笔者读大学时被一北方的女同学问道“你见过壮族人吗”。笔者回答说“你现在也见着了”。知道笔者就是壮族后,该同学说她想象中的壮族应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的,可笔者全被汉化了。笔者出生于桂西的巴马县所略乡的壮族家庭,该地区是壮、汉、瑶等民族聚居地,其中壮族占53.12%,瑶族占20.48%。笔者小时候赶圩好奇的事就是看到瑶族同胞身着各式各样的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了。经大人一一指点,可以从服饰样式中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说是哪个民族哪支族系。前年春节笔者回到巴马老家,跟母亲说自己在尝试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要采集些图片,收集些服饰文化故事。母亲说本地仍穿传统壮族民族服饰的已很少了,不好找;但深处森林地区的瑶族同胞却仍保留着穿传统民族服饰习惯,他们经常成群结对地穿戴着盛装来到坡帮街赶圩日,靓丽的服饰成为一道吸人眼球的独特的风景线。如今,要调研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必须深入交通仍不发达地区的乡村田野,才能采撷到珍贵的少数民族服饰。

1.2少数民族服饰的传家宝面临流失

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真可谓珍品,有的已成为少数民族家庭的传家宝。去年笔者和一同事到龙胜各族自治县调研少数民族服饰,在龙胜县城偶尔会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朋友说要带我们去距县城几十里外的乡村看盘瑶服饰,于是她打电话给在老家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准备好全套服饰。谁知热心的老人家第二天一早就携带深藏于箱底多年的祖传的一套盘瑶服饰赶到了县城女儿家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老人家仍保持着穿戴盘瑶服饰习惯,祖传的那一套服饰现在是她们家的珍藏品了,不仅有完整的上衣和裤子,而且还包括极为珍贵的银冠、挂件、手镯等。朋友还说这祖传宝贝在家庭经济困难时被她母亲以几百元卖了出去,几年前她费尽周折花了几千元才赎回来的。老人家说她小时候全村几乎每家都保留着全套祖传的民族服饰宝贝,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有的被丢失,有的被贱卖,如今已基本流失不见。笔者庆幸朋友还能把祖传的服饰宝贝赎回来,更令人惋惜的是我国的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服饰已流失到国外。法国一家民俗博物馆的馆长说过:“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要到笔者的博物馆来研究”。此话貌似不恭,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现状的一个严重问题。

1.3少数民族服饰民间技艺后继乏人

少数民族服饰高手在民间,但随着光阴荏苒,能制作传统精美的民族服饰的高手年纪越来越大,精湛的技艺后继乏人。笔者母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织染”能手,从种植棉花、纺纱、织造、到用靛蓝染色,样样精通。在靠布票才能买到布料的困难时期,母亲白天到地上干农活挣工分,每晚则织布给我们兄弟姐妹做衣服、被面。笔者读大学所学的是染整专业,如今仍从事着染整技术专业教学,其实是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可惜,十多年前,认为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母亲“金盘洗手”了,成为当地最后一个将织布机、染缸束之高阁的人,后来织布机已腐朽,现已难觅其身影。

传统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包括棉花、靛蓝的种植技术,纺纱、织布、扎染、蜡染、挑花、刺绣技艺,图案款式设计、色彩搭配、面料裁剪与缝制,几乎包罗万象,百般技艺,需要师带徒的长期学习与练习,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民族服饰,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年青人认为得不偿失。加之大量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涌人,物美价廉的现代的服饰随处可买,再且现代的少数民族子女大多数外出读书、求职,无人愿意继承老一代的技艺。

1.4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被遗忘

少数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代代传承,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民俗意念凝固化、形式化在民族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色彩中,是少数民族穿戴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少数民族服饰既已濒临消失,民族服饰文化将难以得到传承,甚至被人们所遗忘。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发生了变化,年轻人爱时尚、追时髦,视本民族服饰为“老土”。

广西仍有许多民族区域的老一代的少数民族仍坚持着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传统,默默地传承着民族服饰承载的民族文化,但这一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新生代”的少数民族却无意识要“接力”,更无力去解读。笔者们到龙胜一家个体的民族服饰制作坊调研,该店专门为龙胜一些机关单位干部制作节庆时穿戴的龙胜各族民族服饰。在问及服饰的“历史故事”、“图案的蕴含意义”时,身兼制衣师的老板说她小时候依稀听老祖宗提过,已模糊不清了,现在制作民族服饰只是照葫芦画瓢。她半开玩笑地提醒笔者们拍下图案,回去用“最现代的、最快捷”的网上百度了解其中的涵义。只可惜,百度不是百科全书,许多神秘的图案哪能解读呢。

2.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蕴涵着民族精神和多元化审美观念

2.1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蕴涵着奋发向上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适应生存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绚丽多姿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是历史的活化石,蕴涵着奋发向上、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只有了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才能对民族服饰反映的民族精神有深层次的认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颜色几乎有着各种美丽的传说故事,无声地诉说民族的苦难历史,也折射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南丹瑶族、金秀花蓝瑶、乳源过山瑶女性穿着的上衣背面都印有一个方正绣品,传说这是“盘王印”。据说瑶族的盘王印已被土司抢走,为了铭记盘王印,人们把它绣在衣裳上。“盘王印”不仅成为瑶族间的辨别设置了独特的服饰标志,也反映了瑶族人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黑色,是那坡县一个世居民族族群——黑衣壮的标记。他们身穿黑衣裤、头戴黑布巾,崇拜黑色,以黑为美,被称为族群特色最为鲜明的壮族。关于那坡黑衣壮服饰上的“黑”色的来历,有着三种不同版本的传说,但故事均离不开“抵御外敌入侵”、“ 隐蔽逃难” 的主题,即在大石山和大森林里躲藏与外敌斗争中,他们的祖先得到仙人指导点,发现石山上遍地生长的蓝靛不仅可以做药疗伤,恢复了战斗力;而且蓝靛还可以沤制成染料,染出的衣服跟石山颜色很像,与山石浑然一体。族人得到黑色的庇佑,最终战胜了外敌,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穿着黑衣黑裤。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黑色”承载着黑衣壮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2.2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蕴涵着民族审美观念

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重要功能之一。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广西各少数民族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各民族服饰全方位地展现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

生活于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中的广西少数民族,受经济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及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审美取向。广西少数民族的服装在款式、色彩、材料、种类、工艺制作都有所不同,因此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艺术宝库。苗族是我国支系最多的民族之一,由于受所生活的山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苗族不同支系的服装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款式丰富,色彩绚丽,纹样奇特。其中,以苗族女性穿着的百褶裙是具代表性,图案色彩斑斓,辅以精美的刺绣、织锦、蜡染、挑花作为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的“五色衣服”。苗族服饰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鲜艳夺目、层次丰富、和谐自然的色彩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因素。每个民族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尽一样的。仫佬族崇尚黑、蓝两色,龙胜红瑶女子服饰则崇尚红色,白裤瑶则崇尚青色与白色。以着装色彩不同,壮族则有白衣壮、蓝衣壮、青衣壮、灰衣壮和黑衣壮,苗族则有白苗、红头苗、花苗等,都反映了各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有民族性,又蕴涵着民族审美观念。

3.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多元化的和谐

3.1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多元化的和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的严峻形势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积淀和孕育而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的具体体现,促进广西各民族间的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内在价值及外在形式美,是传承与保护的根本。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价值的多元化的和谐,既是对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审美价值的欣赏和认可,也是对广西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褒扬。

3.2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措施

3.2.1实施“政府主导、民间自觉、居民参与”三元联动工程,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生态环境

广西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的历史则通过服饰来记录和渲染,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精华。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应做到三元联动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响应,共同保护。广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近年来也意识到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不仅是搭台者,更要唱主角,以举行少数民族主题节日和民俗活动为契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大力宏扬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03年,广西率先在全国探索民族文化“联合体”保护模式,启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 工程”,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带动辐射,在全区各地新建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州壮族、贺州客家、那坡黑衣壮、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东兴京族、融水安太苗族、龙胜龙脊壮族、金秀坳瑶等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相继开馆,把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纳入广西实施民族文化“活态保护”工程中,生态保护区域居民承担起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重任。

而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一些县级也借助各种活动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服饰。为繁荣龙胜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龙胜各族自治县每年六月都举办龙脊梯田文化节暨赛龙活动,活动期间各少数民族无论是干部和老百姓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饰。为弘扬苗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充分展示苗族优秀文化的风采,让更多外来游客了解德峨镇野猪岭生态景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每年春节期间都隆重举办苗族跳坡节,其中是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最美服饰比赛,由六个苗族服饰支系充分展示各自制作的苗族特色服饰。

3.2.2实施民族服饰能工巧匠扶持工程,传承民族服饰工艺和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能工巧匠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传承主体,各级政府应评定一批优秀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能工巧匠,由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经费给能工巧匠改善生活、从事服饰工艺活动,同时鼓励他们以师带徒及传帮带方式培养少数民族服饰传承人。不但要传承民族服饰工艺,而且要传承服饰文化,耳濡目染,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本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和感悟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由“被动灌输”转变到“主动传承”。

3.2.3实施民族服饰文化进课堂工程,促进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应从学校教育抓起,从我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到中高等职业教育、高等院校均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让学校教育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主力,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的希望。

广西学校教育应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学校教学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培养学生民族印染及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保护、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觉性,为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创造良好学术氛围。据笔者了解,我区的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把民族印染技艺——“扎染和蜡染”搬上了美术课堂,让学生感受民族印染技艺的神奇。

3.2.4实施民族服饰研究工程,推进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广西本地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或通过课题研究或通过搜集整理服饰文化或通知著书等方式自觉地肩负起保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如广西民族大学的时玉阶教授通过几年的田野考察,足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历时多年终于完成编写《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一本系统而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民族服饰文化书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的刘红晓老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即出版了系统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专著——《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笔者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之一,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持了2013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开发》((桂教职成〔2013〕44 号))、2012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立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开发与研究》(中职名师办〔2012〕1号)等课题研究,为推进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微薄之力。

项目基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工程专项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开发与研究》(中职名师办〔2012〕1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等.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9卷第4期。

[2]李启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黑河学刊,2012年第175期。

[3]新华网.2011年5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1-05/30/c_121471563.htm

[4]陈川.广西瑶族服饰中的红色浅探[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9卷第2期。

上一篇: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从新疆维吾尔族土印花布纹饰看维汉工艺美术交流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