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活的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2-03-03 08:41:58 浏览数:

摘 要:“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要求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同时在考虑怎样把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用文化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特殊的意义,怎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甚至成为国家的代表就更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文化;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劳苦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高更迫切,对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远的考虑。不仅是要求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同时在考虑怎样把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用文化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提到“文化产业”就不得不让我想到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剧、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文化产业代表,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的代名词,提到这些产业就想到这些国家。反观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但在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种类中却没有一项能够真正的代表中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我国“文化遗产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规划了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文化遗产保护提到新的高度。这些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新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种类繁多,但其中的每一项无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特殊的意义,怎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甚至成为国家的代表就更值得我们深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问题,是一个颇为复杂与刚刚起步的课题,在这里我甚至不敢用“产业化”来形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暂且用“开发与利用”来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作为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位的一员来说,我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在城市的遗产项目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其宗旨在于探讨。

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的记忆

我们要开发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甚至是走产业化的道路。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前辈都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出质疑。“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打造和开发……”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的话。面对前辈的担忧和感叹,作为文化遗产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十分谨慎的考虑“打造”、“开发”与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难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真的是不能共融的吗?

笔者认为其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甚至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关系。站在遗产工作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我们希望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纯粹的、不受污染的,但如果只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长久之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要考虑怎样合理妥善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当鼓励各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活起来,成为活的文化记忆,达到“自己养活自己”的目的。

二、借鉴经验,衡量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潜力

怎样合理利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们要借鉴他国经验,美国的文化产业注重文化转化为资本的能力和影响力,简单说就是注重文化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其特征是最大限度的开拓文化生活空间,充分发挥市场的效力,从而产生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与之相比,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我们缺乏一种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的转化力。

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则以文化转化为资本为手段,用文化转化的资本再来发展文化,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现在,从总时长来说,中国的动漫总产量已超过日本,但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如日本,差距就在于日本走的是精品路线,而我们追求的是数量。

明确了别国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我们再来衡量自身的能力,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的产业化目标是只为赚钱,还是赚了钱后为了扩大影响力,还是有其他的目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既然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明确了目标,我们再来考虑应该怎么做。以我市的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喇叭戏、千山寺庙音乐、鞍山评书为例。

海城喇叭戏是一项十分传统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它与二人转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对其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演出。如果只是传统的海城喇叭戏,那么可能演出观看的观众也不会太多,特别是对于本土的人们来说,因为不新鲜,不好奇,便不想看。所以就要对其剧目进行适当的修改创新,以迎合时代潮流,适合大众口味,像获得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金奖的大型海城喇叭戏《跷中情》,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这样的剧目会让观众看了不后悔,才能再愿意拿钱进入剧场看戏;鞍山每年都有的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鞍旅游。越是传统的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还可以为他们演出传统的海城喇叭戏,让他们了解中国辽宁鞍山还有海城喇叭戏这样古老的民间艺术剧种,它与昆曲一样值得人们关注。总结起来,对海城喇叭戏的开发打造主要抓住两点:一是以创新的剧目吸引本国本土观众的注意,二是以古老的剧目吸引来鞍旅游的国外观众的眼球。

千山,风景秀丽,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游玩。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人们还希望看到独特的人文风俗,这比自然景观更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千山寺庙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以说为千山秀美的风景填上了一笔浓郁的人文气息。我们应该把千山寺庙音乐与千山风景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了解千山寺庙音乐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千山的庙宇众多,每年每月可能都有固定的佛道教活动,将这些活动适当规范化,以演出的形式向游客开放,对于众多信奉佛教、道教的信徒来说,参加观看这样的活动会十分高兴;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在旅游的同时赶上佛道教演出活动,会觉得机会难得,同时也是对佛道教文化的一种了解。特别是千山释道同源的特点,一山中佛教道教同时存在,实属难得。如果规范后还可以将每年每月的佛道教演出活动列出表格,标明时间,这样来鞍旅游的游客就可以知道自己来旅游的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活动,可能还会注意到一年中自己感兴趣的佛道教演出活动,从而特意再来参加;同时,在千山的庙宇中还可以固定举行展览活动,展出一些与佛道教相关的经书、器皿、字画等相关物品,相信也会吸引大批游客;出售一些与佛道教相关的物品,信奉者会以虔诚的心态收藏,不信者会以收藏的目的购买。目前,千山中已有部分庙宇正在筹划展览的相关事宜,希望能够成形,为千山文化的产业化雏形探路。

相比前两项,鞍山评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只不过还停留在茶馆听书、广播电视播书的阶段,随着娱乐场所不断更新的演变,鞍山的茶馆、戏曲场所也早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我们还可以在电视、广播中听到评书,但是相较于以前已经辉煌不在。其实评书还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群众基础也很广泛,只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再来发展它,同时发挥其大于茶馆听书时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值得思考。目前已经有一些娱乐形式,让我们看到了评书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第一种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音乐评书”;第二种是以演讲形式出现的“学术评书”,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主讲《品三国》系列讲座以来,广受好评,成了风云人物,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艺术形式——“学术评书”;第三种是以奇闻异事形式出现的“新闻评书”,像《王刚讲故事》、《牛群:》、《拍案说法》等栏目。该故事讲述类节目评书化的风格日益凸显,节目收视表现不俗,赢得了观众认可,受到了普遍欢迎。

“音乐评书”、“学术评书”、“新闻评书”等节目尽管互有差异,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原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基础上,向一种叫做“评书”的中华传统曲艺形式作了借鉴,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很好地融入了评书的艺术、表达手法,甚至直接引入曲艺人才来参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整合之后的“新型评书”,经由大众传媒的播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鞍山评书可以借鉴此类节目的成功,在电台电视台播讲传统评书的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发展,设立此类讲述性栏目。

三、放平心态,稳步发展

写到这里,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像打造了“印象”系列品牌的王潮歌所提到的那样,“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以及最新打造的“印象大红袍”他们每一项的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好在他们找到了看好“印象”系列的投资商,并在诸多曲折艰难过后赢得了回报。但在鞍山试问政府会拿出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不知是否能够有回报的产业项目中去吗,我们又能否找到愿意拿出资金投资的企业呢。需知文化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产业,就能形成,它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要想产业出效益,前期的投入也必不可少,这就好像你想奶牛产奶,首先你还是要用草把它养大不是吗?当然一切还是未知,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有好的打造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创意、想法,并有可实施的可能,这样再去说服投资商才有可凭借的资本。总之一切操之不急,需要我们放稳脚步,放平心态,慢慢地去积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还记得王潮歌女士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曾说过,“我认为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的文化产业项目,现在两条腿走路的都是婴儿……”我很同意这句话,它说出了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希望打造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想法与做法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但相信只要它有成长的空间与方向,终有一天会具有活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的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浙江日报》:《日本动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全民参与》、《美国电影: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2008年6月27日

[2]文化发展网: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辩》

[3]《传媒观察》:郭春萍 《易中天现象》 2007年1月

上一篇:寻找刘流

上一篇:纪念段少舫老师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