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农村土地流转障碍性因素探讨

发布时间:2022-02-13 08:40:28 浏览数:

齐海燕(1988,03),女,汉族,河南新乡,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方向。

杜瑞雪(1989,01),女,汉族,新疆昌吉,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旅游与风景园林规划方向。

摘要:本文对不同制度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形成以及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对各地多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重点阐述了土地流转障碍性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及对策。土地是个敏感的话题,不仅涉及到经济、国土、法律政策,更是涉及到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随着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如何推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的进行,是今后探讨的重点。

关键字:土地流转;流转模式;土地制度

1.引言

农村土地流转就是在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的农村土地流转[1]。土地所属权及土地承包权不能流转,但是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可以流转,经营权是个较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使用权,还有一部分则是指有权利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出租。使用权是指直接的开发利用。承包权是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所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说承包权无法流转。

有限土地资源向优者集中,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进行集约经营[2];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为劳动力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条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政策不同,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虽然国内外都有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善于用大量的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善于从问题出发得出结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

严格意义上的土地流转其所有权并不发生变化,在本文中暂不将土地征收作为土地流转的一个方面,故土地征收与土地交易排除在土地流转的范围。国内的研究重点研究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研究;土地流转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企业或者其它参与者,政府,三方参与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土地碎片化,没有击中经营导致规模收益低;二是农产品价格较低,使农民不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降低了农业用地的需求;

(2)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研究;土地流转的限制性无疑会对土地的产出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造成影响,因此,多数写着专家都从绩效角度考虑,内容的主题都是围绕农户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而展开。

为了增强土地集约利用,同时也要满足保障耕地红线,土地有偿流转并不是增加效益的长期有效途径,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即可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来优化选择流转模式,流转途径从而发挥更大的土地流转效益[3]。

3.土地流转形成机理及流转形式

3.1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

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土地适度集中,土地闲置撂荒,土地较低的生产率,以及政府诱导是造成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因,那么在这些原因上进一步剖析,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表现在:土地收益较低,农民投入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户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将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亲友或其他农户。其次,土地二轮承包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手工业,工商业。第三,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将农村土地流转为建设用地。第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规模经营以及现有土地制度供求失衡,在此基础上滋生的各种制度以及市场变化而导致农户的经济决策行为和政府政策相对应的改变,最终,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

3.2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土地互换。为了使各自耕种和管理方便,农户之间将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2)土地转让方式。即是指土地承包方将其土地使用权在自己的承包经营期内,以一定的条件再发包给第三方,而且承包合同中的规定与义务关系不变。

(3)反租倒包形式:即是乡镇或村集体将农民承包了的土地“返租”后,再承包给相应的单位与个人。由于这种形式在承认与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范行为[4]。

(4)土地入股:即股份+合作形式,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5]。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其突出特点是农户对土地的拥有,已从传统的实物形态的占有转变成了价值形态的占有;由对一块土地的部分占有,转变成了自己股份的所有者。这种转变既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对于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奠定了基础。出租、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土地流转模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正的经济绩效,出租流转的经济绩效为 49.56,反租倒包流转的经济绩效为85.20,股份合作制流转的经济绩效为 175.78[6]。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股份合作制收益最大。

4.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一个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大小与该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化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载体和桥梁[7]。除此之外,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还有地域化,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的远近等,本文以下几个因素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1.农民意愿程度

首先,农民的自愿程度受其文化水平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农民文化程度较高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也越高。其次,农户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手工农业还不能完全被机械农业所取代,劳动力无法空余,自然就无法使土地流转。第三,在中央没有实行种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之前,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提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收益低, 即使部分农户没有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也愿意短期流转土地。但是,在中央实行种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之后,农民自主经营土地活动积极性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下降,原来出现的短期土地流转明显下降,同时也因以前不规范的流转导致了土地流转的纠纷增加[8]。第四,非农收入较低,农民对土地依赖性高,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

2.土地零碎,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例如四川山地丘陵的碎片地为土地流转也产生障碍性因素,多个零碎地块因地形影响无法连成大块片状。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土地碎化,耕地少、田坎多,土地分散零碎造成传统农业小规模无法适应新时代大规模土地经营,一来造成劳动力的占用,二来,参与的务农人员增多,成本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小规模与土地细碎化问题[9]。

3.土地流转“两难”尴尬局面

我国严格的土地政策,既保护了我国国体国情,也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性质不发生改变,这样一来,符合土地流转政策的土地很多,但是真正的需求者很少,然而,将农用地转化为其他非农用地的需求者很多,政策又不允许[10]。

4.农业生产收益高低

首先,农业比较收益高,土地流转需求就会相对旺盛,农业比较收益低,土地流转需求就会相对缺乏。其次,农产品价格的高低,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土地流转形势的好坏。单位面积的农产品收益高,土地租赁供不应求,到一定程度,则会下滑,形成抛物线原理。

5.政府政策不完善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历经变迁,宪法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用地需求,各地用地情况复杂,现有制度框架内,政府政策依然不完善,土地流转缓慢。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农村土地整理以及增减挂钩项目,只能局部的增加耕地面积,治标不治本,而且,增减挂钩所“占补平衡”得来的土地并不完全是土地流转。在这里需要指出得是,征地以及任何形式的土地交易并不属于土地流转。

5.结语:推动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撑,多数土地流转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纠纷较多。二是,为了使地区综合发展,需要流转农村土地发展城乡建设,但是,往往农民意见不一致,集体为了自身发展,忽视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存在截留、挪用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政府的决策有失民意。有些地区只为追求当时的短暂收益而破坏了长远发展,某些乡镇政府集中土地对外招商引资,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更改承包合同,影响了农民安定的生活,造成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无法安居乐业。四是,有些地区钻法律的空子,改变农村土地利用性质,将本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改变为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质量和数量上都得不到保障,粮食问题依旧凸显。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用途管制。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保障责任重大,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管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11]。

参考文献

[1]刘成玉,杨琦.对农村土地流转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48—52.

[2]魏世军,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8(26):115—118.

[3]刘 毅.论土地流转制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意义[J].社会民生. 2014 ,(2):141—142.

[4]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16(1):95—99.

[5]黄贤金,方鹏.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运行方式及制度规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2,(2):48—54.

[6]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7,(3):23—25.

[7]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 2010,(8):36 —47.

[8]张宗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若干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J]. 2010(4):116~121.

[9]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7,10,21(5):54—60.

[10]伍开群,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J].当代经济研究,2014(1): 37—46.

[11] 刘卫柏,陈柳钦.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新思索[J].《理论探索》.2012,(2):96—99.

上一篇:资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上一篇:欲知晓地球脾气,咋办?

相关范文